艺术#变“废”为美 十万根吸管拼成巨龙( 二 )


如何让一根根吸管变成构筑体?增加结构还是增加支撑?如何把吸管变身为构筑体的同时还保持其轻盈的体量?制作过程中每一个难关都需要攻破。“幸运的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看到我们提供的作品创意,愿意一起来完成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项目。”郑跃飞表示,团队专注的项目是“数据化艺术装置”,需要先用电脑模拟参数,再通过三维切割机器等大型装备去实施。“科学+艺术”,已经成为科技时代特有的艺术品孵化新公式。举个例子,经过研究,团队选择的固定物是和吸管一样轻盈但强韧的鱼丝线,能对整个大型装置起悬吊作用,让各方面达到平衡。最终,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巨龙”艺术装置,仅仅使用塑料吸管和鱼丝线两样材质,就能呈现既轻盈灵动又气势十足的艺术面貌。
年轻艺术装置设计师 “坚韧是他们的最大特质”
全媒体采访人员在工作现场观察到,整个设计团队人员年龄构成多为80后、90后的美院毕业生等。因为团队体量暂时较小,所以每个人都身兼多职,能够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转换工作角色。
作为团队创始人,郑跃飞谈及90后设计师时反复提及了“坚韧”一词,“他们给我的感觉是,面对整个设计,如果他们认为这一设计所传达的价值点是对的,会更加坚定地去突破相关难点。在艺术装置的设计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非常多的难题,从零到一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按照逻辑、步骤拆解作品,逐个细节击破并得出最终方案。90后设计师在执行过程中那种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举个例子,用10万根塑料吸管搭建整条“巨龙”应该从何入手?这群90后设计师绞尽脑汁给出解决方案:以13根塑料吸管作为一个单模块,然后用最快速的方法将其串连之后并以特定方式进行折叠,最后进行组合。在实际执行中,这个方案省事又省力,大大提高了效率。
最直观的“美育”: 让装置艺术走进生活
与文字、图片等艺术作品相比较,艺术装置是更直观的艺术载体。它不仅可以存在于“曲高和寡”的艺术空间中,也可以融入日常商业空间、生活空间。
保利商业地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品牌部总监王晓玲对全媒体采访人员说:“目前购物中心同质化严重,但招商品牌以及项目地段是无法快速调整。而具有较强可变性和灵活性的装饰布置无疑成为打造项目特色的有效途径。优质的大型艺术装置,能通过感官刺激为消费者带来购物以外的附加体验,真正回归到生活体验的本质。”
郑跃飞表达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这种直接和空间产生关系的艺术装置,使大众在信息获取方面更直观、高效,因此更容易去影响与触发未曾接受过专业美学教育的人群。”全媒体采访人员了解到,在广州,因为K11、琶洲保利广场等商业艺术中心的出现,艺术装置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是好的开始,商业空间与艺术空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郑跃飞表示,他们曾设计一个名为“蜂巢”的艺术装置,将市民比喻为“蜜蜂”“蜂巢”,通过挖空设计,演绎出蜜蜂吃蜂蜜的动感一面,让人联想辛勤工作后得到甜蜜回报,寓意幸福,很受欢迎。
但是艺术装置如何避免曲高和寡,这也是需要不断摸索的。广州市民刘先生告诉全媒体采访人员:“家附近的商场有一个艺术装置,我已经路过无数次,仍然没有搞懂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对此,郑跃飞认为:“大众和艺术家在艺术审美方面存在错位,这是正常的,但是艺术家应该自觉地把这一责任放到自己身上。在创作过程中,装置艺术家应该去考虑受众的文化认知水平是否能够去读懂艺术品。艺术的审美,是需要引导的,不能制造出一堆令大众云里雾里的艺术装置。我们有责任去做出更优秀的作品,让普通大众被艺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