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陶侃谈曾祖父——做传播陶行知的“火种”

“陶行知思想是‘道’,是宏论,这也是他逝世后75年,仍熠熠生辉之所在。他就像信仰一样引领着我,这不仅是血缘关系,更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这两天,陶行知曾孙陶侃辗转安徽、上海、江苏,参加多地纪念陶行知130周年诞辰活动,追寻曾祖父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陶行知&陶侃谈曾祖父——做传播陶行知的“火种”
文章插图
图说:陶侃赴黄山参加陶行知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赵维杰 摄
说徽州 立志之地
“徽州,不仅是曾祖父的出生地、第一故乡,更是他的价值观、人生观确立的地方。”陶侃曾多次到祖籍地黄山,探寻曾祖父的足迹。
在位于黄山歙县的崇一学堂,现在仍能看到陶行知求学期间留在墙壁上的文字: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以铭心志,这说明曾祖父在少年时代,深受徽州文化影响,确定了献身祖国的抱负。”陶侃直言,陶行知在安徽求学时期,家境贫寒,数次搬家,但所到之处的老师们都愿意免费供他读书,正是徽文化的大爱精神,给陶行知后来“爱满天下”精神的培育起到基础而重要的作用。陶侃坦言,陶行知自17岁从徽州走出,直至55岁在上海去世,期间很少回过他的家乡。不是他不想回去,而是当时中国时局下的平民教育、国难教育、抗战教育等,使得他没有时间回去,这或许也是终生之憾。
陶行知&陶侃谈曾祖父——做传播陶行知的“火种”
文章插图
图说:陶侃参加纪念陶行知130周年诞辰活动。徐剑 摄
说宝山 实践之地
上海,被称为陶行知的“第二故乡”,尤其和宝山有着不解之缘。1914年,陶行知便是从吴淞码头东渡大洋彼岸求学,回国后又在宝山大场创办山海工学团,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从我的曾祖父陶行知先生起,我们陶家已经有四代人躬耕于宝山教育。”自2007年师范大学毕业后,陶侃在宝山从教10余年,工作于曾祖父当年创办的重庆育才东迁后的行知实验中学、上海市行知中学。“父亲曾对我说,既然希望更多人一起‘学陶师陶’,如果陶家人自己都不去学的话,又有什么理由让别人真心去学呢?”
如今,陶侃任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副馆长,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可以组织更多的学生,去参与陶行知的学习和研究。
陶侃理解的“陶馆”,不仅是为缅怀和纪念,更是为青少年培育人格、志向和价值观,建设成为学术交流中心、教师培训中心、多党合作中心、国际交流中心。
陶行知&陶侃谈曾祖父——做传播陶行知的“火种”
文章插图
图说:陶侃凝视陶行知少年时代在学生宿舍墙上的题字。
说长三角 融通之地
立志于安徽、发展于南京晓庄、成熟于上海山海工学团、推广于浙江乡村师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始终扎根于长三角的广阔大地上。陶侃以八个方面概括陶行知教育理念:“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的伟大抱负与时代责任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有教无类”“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敢探未发现之新理,敢入未开化之边疆”的开拓创新精神;“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自我颠覆”的终身学习态度;“有教育,无家”的教育家精神;“为国、为民”的崇高信念。
在17日黄山市举行的纪念大会上,江苏淮安市新安小学和黄山市歙县新安小学师生代表,共同发出《学陶师陶倡议书》;在18日宝山区举行的纪念大会上,“长三角青年陶行知教育研究联盟”成立,沪苏浙皖四地青年教师携手共进,传承与创新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曾祖父当年的环境相比,我们今天有着十分优越的社会条件,但仍然需要弘扬陶行知先生的精神,立大志,立真志,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