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观|夜读|三十岁还没成功,是不是已经晚了?

只要刷刷互联网 , 经常能感到“同龄人在抛弃你”的压力 。 都是二三十岁的年龄 , 要么上市高管 , 要么A轮融资 。 很多年前 , 摩拜胡玮炜的故事就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 让80后压力山大:你看看人家 , 再看看你自己?
现在 , 80后早都“拍死”在沙滩上了 。 重庆大学 , 已经出了一位95后博导 。 看看新闻评论下面的一片惊叹之声吧 ,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 很多人都是非常相信的 。
前段时间还有个调查说“超六成大学生预计毕业10年年入百万” 。 照这个趋势 , 感觉三十岁做出点成绩 , 都得说“大器晚成”了 。
不过 , 也不是所有领域都这样 。 比如文学领域 , 并不太相信年少成功的神话 。 天才如苏轼 , 写出《赤壁赋》时都一把年纪了 。 很多人文学科就是这样 , 没有人生的阅历 , 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 。
这不是大家努不努力的问题 , 而是真的出不来 。 就算一个苹果可以砸出牛顿(这也未必是真的) , 但绝对砸不出一个司马光 。 能写出《资治通鉴》靠的绝对不是早熟 , 更没有捷径可以走 , 能依赖的只有——沉淀和积累 。
什么 , 你说郭敬明和韩寒都是年少成名的天才?嗯 , 从商业领域来说确实如此 , 但要是用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衡量 , 这两位都还差得比较远 。 前者深陷抄袭泥潭的事实更说明 , 人生的路 , 一时走得快不代表一世走得快 。
年少成功本没有错 。 能取得骄人成绩的年轻人必然有过人之处 , 只不过这种对早早成功的渴求 , 一旦失控 , 就有可能成为一种病态心理 。
不管行业、主客观条件 , 只管成功与否的那个结果 , 最终一定会在那些无法弯道超车的地方凭空制造焦虑 。
前段时间有一个热门话题 , 说的是“文科生太多会不会影响国家发展” , 这让很多文科生无言以对 。 在这里并不想讨论文科和理科孰优孰劣的无解问题 。 但有一些领域确实不太会像另一些领域一样 , 时不时就能有创造性突破、颠覆性创新 。
一举打破多少年的技术封锁之类的快感 , 在很多苦坐冷板凳的学术领域里是不存在的 。 但是 , 那些学科就真的不重要吗?肯定不是 。 说到底 , 还是有些人太喜欢用显性的“成功”与否来衡量一切 。
如今 , 一部分人对少年天才的狂热崇拜 , 其实是在加速焦虑的传播:取得成功的年龄正在从五十岁、四十岁转向三十岁 , 甚至是二十岁 。 能够达标的人 , 正变得越来越少 , 至于不能达标的 , 应该自觉地意识到 , 自己已经out了 。
很多人更欣赏激情、闯劲、不断突破极限的刺激 , 不再相信时间、经验、厚积薄发的力量 。 这会让我们对万事万物的评价变得乏味单调 。 那些需要静水深流的知识和领域 , 其实正是社会价值观的基础 。
【主客观|夜读|三十岁还没成功,是不是已经晚了?】许多人掐着表在计算 , 什么时候成功才算是真正的“成功”?指针走得越来越快 , 但人生那么多维度 , 世界那么多面向 , 为什么不能抬起头看看呢?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 但人生的目标不是比一比谁先跑到终点 。 那些闷头向前跑的人容易忘记 , 周围的风景 , 那些经历过的人和事 , 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