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名校毕业后,他们蹲在出租屋闲散度日( 三 )


那个访谈对象B , 他每天就是睡到自然醒 , 打打游戏 , 看看新闻 , 听音乐 , 看剧之类的 , 他说自己生活很节俭 , 不抽烟、不酗酒 ,偶尔出门也会坐公交 , 或者骑个自行车 。 他也不愁吃穿 , 之前攒了一点 , 父母偶尔也给一些 。
豆瓣小组对他来说就像情绪垃圾桶 , 不开心了就会去宣泄一下 , 然后感觉好一些 。 好像找到很多人跟自己相似 , 有个组织在抱团取暖 , “不是一个人在和这个世界抵抗” 。

当然 , 这两年就业难的形势 , 对“蹲族”也会有影响 , 这应该是这个群体在更多城市蔓延开的原因之一 。 “疫情的影响”是他们时常提到的一个词 , 有访谈对象说 , 以前家庭背景不错、学历不错会意味着好前途 , 现在就业形势这么严峻 , 哪有那么多好前途?
他刚毕业那会儿投50份简历 , 能有15-20次左右的面试 , 现在投50份 , 能有2-3次就不错了 。 疫情后青年人普遍的焦虑和迷茫对他们也是有影响的 , 会更没有动力进入职场 。
没有喘气的时间
以往的研究和报道更聚焦他们某一阶段的状态 , 这次 , 我们从家庭、学校和职场等阶段都看一下 , 到底是哪些东西对他们造成了影响 。
经历中就呈现出这么一种普遍的共性:在上大学前的家庭教育里 , 考上重点大学成为父母对他们单一的角色期待 。 兴趣、人际交往 , 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养会被忽视 。
中产家庭的家长有种要预防阶层下滑的焦虑 , 因此会更严格 。 补习班是常见的经历 , 有人提到他父母平时花钱还挺计较 , 500块一个小时的补习班却抢着报名 , 眼睛都不眨一下 。
另一方面 , 因为家长们也更注重精细化育儿 , 会为子女规划好学习、生活的每一步 , 甚至在大学报志愿时也替孩子选定前景好、热门 , 但可能并不是他们喜欢的专业 。
这可能是多数“蹲族”普遍的一种经历 , 在大学就已经有了苗头 , 有人说自己“四年基本上也在蹲 , 没有参加过一个社团 , 没有做过一个兼职 , 没有实践过专业 , 把自己蜷缩起来” 。
在中国 , 很多学生之前也是一直在学习 , 但是到了大学 , 愿意积极尝试比如参加社团 , 也可以得到一些情感能量 。 那种微观的互动很重要 , 如果刚好在社团遇到一个不错的朋友 , 可能就会坚持下去 。 如果一开始就受挫 , 那可能会是另一种选择 。 访谈对象中有人提到 , “大一时我也被人拉着一起报名学生组织 , 但我被淘汰了 , 我本来就不善于与人沟通 , 再一次在大学里落了单” 。
没有社交 , 自己又不可能一个人制造乐趣 , 就被迫去寻找适合自己的 , 比如说在游戏里大展身手 。
在描述一些社交、上课、社团、兼职行为时 , 他们很多人都用了逃避 , 缺少兴趣、冷漠、叛逆、痛苦等 。 但在描述打游戏、上网、在宿舍的状态时 , 就用了快乐、自信、温暖、安全这些词 。

访谈对象B , 他曾经努力让自己喜欢自己的专业 , 也泡在图书馆里啃大部头的书 , 但他还是失败了 , 觉得需要记忆和背诵的东西太多了 , 实在不喜欢 。 专业课他就来去自如 , 不想去就窝在宿舍里 。 专业是父母商量着报的 , 什么热门就报什么 , 他完全不知道是学什么的 。 但其实他也搞不清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 对什么专业有兴趣 。
社团他参加了几个月就退出了 , 觉得太官僚 , 束缚太多 , 见了学长学姐还要喊“部长好”、“主席好” , 出去吃饭也是很多规矩 。
让他最开心的就是父母不能再一直盯着他 。 他是个独生子女 , 爸妈感情也还不错 , 但是因为父母都是老师 , 所以就一直管他学习 , 一有空就拉着他补习功课 。 平时他们的交流也不多 , 要么在辅导功课 , 教育他哪些题粗心做错了 , 本来不该做错 , 要么就是在聊要好好学习之类的 。 老师们也盯着他 , 一有什么问题就会告诉他家长 , 然后他就会被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