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 影评_电影归来 就是张艺谋拍的那个 说一下影评的情节设置

求电影《归来》的读后感5月16日 , 张艺谋小成本文艺片《归来》上映,赢得广泛赞誉 , 上映三天票房突破82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表现爱情、反思历史的影片,除了让经历过“文革”的年长者“感慨万千”,也让陶醉于“小时代”的年轻人“泪流不止” 。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 , 看起来,电影大刀阔斧地剪枝除叶,只留下知识分子陆焉识与作为中学教师的妻子冯婉瑜在大时代际遇下的情感故事,但在爱情的表层空间背后,其实是历史的沉重与人性的光辉 。
在大片扎堆的当下,《归来》平实得令人吃惊,黑白光影下的巩俐和陈道明,几乎就是靠面部表情和简单的肢体动作演绎着一个“单调”而“沉闷”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初,“右派”劳改犯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多年未见 , 好不容易有了机会,却因女儿告密而失之交臂 。等陆焉识再次归来时,失忆的冯婉瑜却已认不出他 , 他们怀着执着的爱,在等待中慢慢变老 。莫言说 , 《归来》故事老套陈旧,但“它勾起了我很多回忆,触动到了我最痛的地方 。”
确实,《归来》没有刻意描摹历史,甚至于还在很多环节上进行了“删减” , 但我们却时时、处处感觉到历史的存在 。电影中,历史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但主宰着人物的命运,而且控制着人物的精神 。作为知识分子,陆焉识完全斯文扫地,蓬头垢面如过街老鼠;作为中学教师 , 冯婉瑜整天如履薄冰,谨小慎微如待宰绵羊 。个人“小历史”被社会“大历史”所覆盖,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日瓦戈医生》 。
同样反映“文革”,电视剧《知青》《父母爱情》则与《归来》相反,观众满眼里充斥着那个特殊年代的元素,却发现这些不但与人物无关,也与我们的记忆大相径庭 。这样 , 历史成了桃花源,温情脉脉之余,构建着一个巨大的乌托邦 。电影《归来》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历史片,它挖掘了历史的本质,而不是歪曲、涂抹历史 , 与同类题材电影《霸王别姬》《芙蓉镇》一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电影中 , 陆焉识的女儿丹丹,为了“革命”,“大义灭亲”地告密,乃至牺牲亲情,这是一种历史的真实,对很多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这样的细节刻骨铭心 。也许,对很多观众来说,这个人物的塑造似乎无足轻重,其实,这是一条重要线索,不但拓展了主题,而且加强了反思的力度 。
看电影的时候,不少年轻观众发出感慨 , “那个年代的爱情真的很纯粹 , 令人感动万分 。”这句话其实“天真”了,应该说 , 爱情本身是纯粹的,不过 , 那个年代的爱情往往并不纯粹 , 而是被政治所裹挟 , 正如今天爱情总是容易被物质所伤害 。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前者比后者更严重 。看电影《归来》,与其说我们为了爱情而感动,不如说我们体验了爱情被摧残后的悲凉与无助 。
看电影《归来》,我们还时时体验到 , 人性的光辉总是在默默地、坚韧地抗拒着历史的沉重 。陆焉识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中,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在风雨之夜看望妻子 。冯婉瑜隔着大门,心里怀着巨大的恐惧,却挣扎着想为丈夫开门,乃至于勇敢地跑到月台,只为了见丈夫一面 。丹丹一直在亲情与政治间摇摆,在“文革”后陷入愧疚与反?。?弥补当年的“过失” 。最关键的是,冯婉瑜失忆后,夫妇间的爱情点滴,却如磐石一般镌刻在记忆深处,永远不会消失 。一个爱情悲剧,沉重得令人扼腕,而其背后的人性光芒,却具有穿透一切的力量 。
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归来》是电影版的伤痕文学,它肯定超越了当年的《伤痕》《班主任》,但在反思的广度和深度上,未必就领先于《剪辑错了的故事》《犯人李铜钟》 。《归来》在面对历史的时候 , 选择了曲折乃至隐晦地表达 。作为一个西北汉子,张艺谋的气质里沉潜着历史性的沧桑与忧郁 , 但各种力量的牵扯常让他进退失据 。如今 , 曾经迷失于《三枪》《满城尽带黄金甲》、险些“娱乐至死”的张艺谋 , 似乎又回到了《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的轨道 。电影中的失忆,是一道伤痕,而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常常选择性失忆 。《归来》聚焦失忆,却时时指向记忆,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有智慧,有情怀,更有勇气和责任感 。
对今天的80后、90后年轻人来说,那段历史已是非常陌生,但他们看《归来》,照样能获得心灵上的共鸣 。正如网友所说的那样,“很喜欢这样细水长流耐人寻味的电影,导演用心拍 , 演员用心演,观众用心去感受,整个观影过程是一种享受 。”如今,很多人有一种印象,认为年轻一代不关心历史,不关心社会 , 其实,我们更应该认真想一想,在我们的文艺作品中,到底呈现了什么样的历史和社会?今天 , 我们习惯了消费苦难,解构悲剧,戏谑历史,漠视现实,看《归来》,应该让我们实现回归 。正如张艺谋所说,《归来》是一部逆流而上的作品,它更像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甚至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心态的一次勘探 。
电影《归来》影评标题起什么好渐行渐远的大师
文/梦里诗书
电影《归来》映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一个感人的故事是否一定就是一部好的电影,这种困惑曾只在善于“催泪”的韩国电影中令我困扰,空洞无味的肥皂剧里却硬是要做着各种煽情的泪点,好像你走出影院要不擦擦眼角 , 都不好意思跟人说你看了电影,《归来》给我的内在便是诸如此类电影般的无奈 。
成功的《活着》与失败的《山楂树之恋》,这两部电影同是其张艺谋作品,同是反映文革时期人物命运的变迁,但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展现着人性的深思和生活本源的探寻,那时的张艺谋是为真正的中国电影大师,《活着》更是当之无愧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牌之作 。十余年后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我所看到的却是一个几乎陌生的导演,一个没有了大师光芒却还是硬要披着那张皮囊为了迎合观众还没讨到巧的商贾,当大师变成了商人从“给予”到“贩卖”,作品上的内在自然是千差万别的 。那么在看到电影《归来》 , 对于这部作品的定义个人所见其就是一部中年升级版的《山楂树之恋》 , 《归来》的可取之处在与终于不用依靠一行字幕来表达电影的情感,陈道明与巩俐也自不必再扮什么少男少女的纯情 。电影少了一份作,多了一份真!这是吸取了《山楂树之恋》令人难堪败笔的升级,但已然商业化的张艺谋,其作品上再也不可能拥有《活着》、《红高粱》、《大红灯笼》等当年那骨子里透着的大师辉煌 。
《归来》电影的本质是什么?精致的镜头质感,煽情的电影剧情 , 一个怀旧忆往昔凄美的爱情故事 , 一切彷如都是这么的完美无可挑剔,但看似繁花簇景的电影下是难以掩饰的空洞,根据原著《陆犯焉识》断章取义的改编,使得这样一部电影丧失了最本质的内在--时代感的深度,电影的故事是感人的,对于爱的展现同样是伟大且令人深刻的,但当我们拨开电影时代的外衣,没有了原著中的铺垫与羁绊 , 这是一个几乎在任何时代都可以被演绎的故事,《归来》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在于电影一直在着力如何让电影做到感人,如何做到煽情,如何通过一堆旧时代电影道具的堆砌来做到怀旧,却本质的规避和抛弃了那个时代的归宿感 , 这是一种如《海上钢琴师》又如《活着》那般,透过一部电影来穿透、展现、感悟时代真谛的本质,这种本质才是是此类带有历史印记的电影之所以伟大且被人铭记的因由,电影令观众感受时代的脉络所依靠的不应该是那些制作精良附有时代感的电影道具 , 而是以电影本质的力量去令观众由心而悟其电影中时代的变迁与宿命,这种佳作电影的本质在我眼中正是《归来》所缺失的 。
不可否认张艺谋在将艺术与商业结合的道路上越发的炉火纯青,《归来》对比《山楂树之恋》电影无疑从情感描绘还是完成度上都更为出色,作为电影商人的张艺谋或许能在这部电影上再一次获得成功,但无奈令人扼腕的是那为中国电影上真正的大师却离我们已然越来越远 。
电影《归来》的影评有吗/?  归于沉寂来日方长
                                   ——《归来》
   《归来》的电影海报有很多张,其中有一张印象很深 。大雪纷纷的荒野,白雪覆盖了整个画面,中间一条小道从近处绵延向远方,一人一雁相伴在孤寂的旅途中归来 。黑白的色调大气简约 , 隐隐的透露些许落寞伤感,但循着那个孤独的背影,还能感受到一份真诚的心和坚定的守候 。
 该电影改编自享誉世界文坛的作家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只针对该小说的最后一部分花费笔墨改编成电影,而小说前面对陆焉识整个人生的描写却没有着力去介绍 , 这就很考验演员陈道明对角色的把握了 。事实证明,老戏骨的表演非常出色 。作为一个经历过人生大起大伏的中年人 , 文革平反后一身朴素的回到家里 , 面对忘记自己的妻子,还有多年来未曾照顾长大的女儿,陈道明把这个丈夫和父亲的角色演绎的感人至深

归来 影评_电影归来 就是张艺谋拍的那个 说一下影评的情节设置

文章插图
有人说,这电影怎么可以就这样结束?她还没有认出他 , 他对于她还是一个随时会忘掉的人 。可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的坦然接受,是平淡中的相伴终老 。电影的画面处理跟故事中人物情感很是契合,没有光鲜亮丽的色彩,只有朴素的黑白印象 。没有浓郁的别后重聚的情感,只有淡淡的哀愁中默默的相守 。没看电影之前,以为会是蛮沉重的电影,因为讲文革时期的爱情嘛 。但看过之后,非但不觉得沉重 , 反而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觉得这种洗尽铅华归于平淡的爱情最是真挚感人 。看过电影之后,和闺蜜唏嘘不已,觉得这样纯净的感情在现实中不易实现 。走好脚下路,且行且珍惜吧!大圣归来影评500字 。于此国作兴
文/梦里诗书
再没有一部当代中国动画电影能如此动我于心 ,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经典更超出了我对今时中国动画电影的最高预期,就视觉特效而言,毫不逊于好莱坞级作品的精良制作使电影每一帧都是那般美轮美奂,而与此之中属于中国特色的西游古典神话与现代电影理念的完美结合,《大圣归来》堪为国作典范 。
电影伊始,大闹天空的开篇好戏为引,那独坐崖石傲视十万天兵的大圣契合令人近乎难以置信这是中国制作的画面美感,在第一时间便已夺人眼球,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以《大闹天空》令世界为之惊艳,而这种魅力在《西游记大圣归来》中再次得以重现,毫不夸张的说正因为这结合3D技术八载磨剑的画面构图,才得以有如此完美的重现,即便这并不是一个足够好的故事,但对比《魁拔》的日漫化,《龙之谷》借鉴西方背景游戏的套搬,《大圣归来》是真正以自已的画风讲着属于中国自已的神话传奇,仅此一点此作便是值得力赞的,而在接下来一个全新演绎的故事 , 既能逗乐全年龄的观众,更于此得见于一个属于英雄的感动 。
如果说完美的画感仅只是电影视觉唯美的基色 , 那么这个改编于神话全程不失欢颜的故事 , 则锻造了不亚于迪士尼的剧情核心,在观影之前,便听闻有人耻笑于故事的低幼 , 这也是中国动画电影长久以来确实难以挣脱的桎梏,但映后却自觉这样的耻笑并不应属于《大圣归来》,当唐僧化身为逗人可爱的江流儿,当昔日法力无边的泼猴杀了份妖气多了点滴温情,还有那时不时也能萌人一把的猪八戒和土地公公 , 冒险旅途模式的呈现,虽有以对昔日经典的借鉴之处,但电影在简短的一个半小时里确呈现了太多的欢笑,而看似戛然而此的结局 , 予人又有别于一味团圆式的温情营造 , 这样的作品昔日曾只隶属于迪士尼这样的业界大佬,但在今时确也能属于我们自已的《大圣归来》 。
作为已然被不计其数被搬上银幕的孙悟空,这次的改编确令老树绽开了新芽 , 西游神话中每个节点的融入都是如此契合不觉突兀 , 而另一面无论是人物设计还是逻辑关联更为符合了全年龄的审美需求 , 每个人都钟情于英雄,而《西游记》传承至今 , 无疑从蓝本言,齐天大圣是超越诸多好莱坞卖场面的侠者的,他所缺少的只是一个归来的契机,而这次的全新改编,电影更为突显着一个带有宿命式英雄的人物形象,它拥有无尽神力,却最终未能挽回江流儿,当他化悲痛为力量的自我突破,友情的羁绊所一展的动容便已然是其最好的深度所在 。
这是一部今时中国动画最好的作品,诚然如若拿它对比很多划时代性大师级的名作来看尚有着一定的距离,但中国动画电影雄起的希望,当于此国作兴 。
电影归来景别的影评镜头语言则是张艺谋在本片中做减法的另一个方面 。尤其是在特写镜头上尤其如此,纵观全片,就会发现导演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对特写镜头使用得相当少 。但是 , 张艺谋并不是为减少而减少,而是做到了精准的有的放矢,将每一个特写镜头的作用都运用到了最大 。在电影里的第一个特写镜头,是丹丹在舞蹈室练舞的最后一个定个动作的特写 , 镜头里此时丹丹的神情 , 体现出的是一种对”革命“的坚定和对吴清华这一角色的追求,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丹丹的性格里的一部分 , 为后来去揭发自己的父亲留下了伏笔 。为影片后来的情节起到推动作用的特写镜头在前半部分还有两处 。其一是母女二人自从舞蹈室里回来后,关于父亲的一番对话 。当听到女儿丹丹说父亲是走资派,并不许母亲去见他时 。母亲先沉默了一下后,将手里的舞鞋生气的扔在了桌子上 。全过程里 , 母亲虽不发一言,但观众却可以从这个极具暗示的特写镜头里得知母亲对此事的态度 。也为后来母亲去见父亲陆焉识埋下了伏笔 。而且全片也正是开通过这个镜头让母亲的性格得以体现 , 人物形象开始逐渐丰满 。其二则是陆焉识回家后的那场戏 。陆焉识知道妻子婉瑜在家 , 便满怀期待的使者打开房门,但在这里 , 镜头特写的却是房门并没有被打开 。这个特下镜头的作用 , 既交代了后来婉瑜为什么出门从来不锁门的原因,也表明了婉瑜心里的愧疚和后来发病的心理原因一种必然隐喻 。
电影 归来的影评 八百字转自豆瓣网友
《归来》的前30分钟,以一家三口的戏剧冲突为小切口 , 带观众回到那个神秘的年代 。

————————第一道分割线,含剧透————————————

打成右派发配远方的父亲,留守持家独立思考的母亲,洗脑长大一心向太阳的女儿 。
这是一场在《1984》里就被预言过的人伦悲剧,女儿为了“GM事业”举报父母的密会,一举瓦解了一家三口仅存的一点点,精神层面的亲情纽带 。

———————————第一轮剧透结束————————————

短短30分钟,电影大师的功力就可见一斑 。张艺谋并没有像冯小刚在《1942》里那样,使劲浑身解数来描绘各种"惨不忍睹",而是集中火力在家庭矛盾上 , 用父女、母女、父母三组细腻的冲突,揭示了特殊年代造成的悲哀 。
在一个信奉儒家的民族,竟然有一种力量可以凌驾于亲情之上 , 这应该是100年前100年后的人,都不太能想象的事情 。
三组矛盾集中爆发,引来了全片第一轮泪点 。这时我看了看手机,距离开映整好30分钟 。
这30分钟里,有两个人不得不提 。
一个是巩俐,这30分钟几乎是她的独角戏,她用精确到背影、手指、下巴、腮帮子的演技,只几场戏便酝酿出排山倒海的情绪,绝对是世界级的表演 。
一个是张艺谋,仅仅用30分钟和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便把那10年的哀与怒倾诉完毕 。细腻、隐忍、考究、精确,举重若轻 。
如果在更远的未来,WG之于中国,可以像二战之于欧洲一样,成为一个独立的电影类型,那么《归来》的前30分钟无疑就是这个类型的鼻祖 。

有看过原著《陆犯焉识》的朋友说,电影版删减了太多对WG时代的描绘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有点小家子气了 。抛开我们国家尚存的电影审查制度不说 , 这终究不是一部满足好奇心的纪录片,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在探讨爱情的电影 。
前30分钟澎湃收?。?本以为电影会进入泪点一浪接一浪的节奏——即使这样也值回票价了 。可我万万没想到在《归来》的后80分钟里 , 张艺谋再也没有用力去浓烈 。

——————————第二道分割线,含剧透——————————

WG结束,父亲平反归来,母亲因病失忆,女儿成人有了人性 。
这80分钟里,女儿不再是家庭矛盾的核心,转为父母关系的催化剂,不予讨论 。
父爱母,母爱父却不记得父 。这个爱情故事简而化之,就是严肃版的《初恋50次》+中年版的《爱》+活人版的《人鬼情未了》 。
他爱她,她爱他 。她不记得他,他不能拥有她 。
她等他 , 每个月的5号都去车站街他 , 一接就是几十年,也没想过离开他 。
他等她,每天守候在最近的地方 , 想方设法唤起她的记忆,等她认出来他的那一天 。

———————————第二轮剧透结束————————————

相对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电影,这应该是冗长而难熬的80分钟,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小情小调 。
琐碎绵延的叙事,一轮接一轮,几度准备好情绪眼泪几乎打转了,就戛然而止重头来过 。
一层一层剥开洋葱 , 却发现手里拿的是颗无公害且不催泪的包菜 。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观影感觉 。
但回想起来,这实在是太温柔的80分钟 。我从不记得在任何一部华人电影里,像《归来》这样,用如此尊重、崇拜甚至信仰的方式,描述过爱情 。
之所以强调“华人电影”,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给爱情留下太多余地 。
在这个尊孝悌、敬权贵、逐福禄、求康寿的国度,爱情通常是被妥协的对象 。我们有太久没有大张旗鼓、郑重其事地,去歌颂爱情 。
关于这一观点,我不想花太大篇幅去论证,就在电影里举一个我最感动的例子:

———————————第三道分割线,含剧透—————————

片面失忆后的母亲,决定再不原谅女儿,把她赶出家门,视若路人 。
在很多人看来,这都是绝对无法理喻的结局,所谓“虎毒不食子”,母性应该是女人与生俱来的美德,无论再爱谁,女儿终归应该是女儿 。况且母亲并未改嫁,尚在等父亲归来 。
分两个层面来分析母亲的这个决定 。
1,片面失忆后,母亲已经不具备理性思维能力,也就是社会属性相当弱 。因此处理问题时极端感性,在她的心里,对人妻身份的自我认知远远超过了对人母身份的认知,因此在两个身份发生冲突时,她仅凭潜意识就决定遵从作为“人妻”的自己 。
2,母亲内心深处并没有遗忘“人母”的责任,因此只凭丈夫的简单几句建议,便兴高采烈地邀请女儿回家住 。可见她对女儿的责备 , 源于自己并不确定丈夫是否能够原谅女儿的所作所为——其实她自己早就原谅了——甚至可以理解成是“身为人妻的自己“对“身为人母的自己”的责备 。
在这个小片段里,爱情成为了高于自己、甚至高于子女第一价值观 。至少在我的认知里,这已经是华人曾给予过爱情的最高地位 。

——————————第三轮剧透结束—————————————

在这80分钟里,巩俐受到角色的局限,展现演技的机会不多 。这时陈道明挺身而出,越来越有戏,在渐进的剧情中,将表演的层次感拿捏得无比精确,尤其是弹钢琴那场戏之后,就好像一座随时准备爆发的活火山,并一直提着那股劲儿撑到了最后一分钟 。
哦,顺便提一句新一任的谋女郎张慧雯吧 。长得挺漂亮,舞跳得也好,没演砸 。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
轮番出场的知名龙套中,最喜欢的是丁嘉丽的表演,容嬷嬷之后,好像再也没见过谁把北方泼妇演绎得如此传神,点个小小的赞 。
从单纯观影体验的角度来看,《归来》也是相当考究的年代戏 。时代感强烈的背景音乐贯穿始终 , 甚至连每首歌的音质、音量都有精心雕琢 。服装、道具等细节之处也能感受到张艺谋对那个年代深沉的怀念 。
这种怀念,并不是像有些电影那样给英雄墨水或者大白兔奶糖几个大大的特写 , 而是让瓷杯、脸盆、闹钟、自行车、收音机、大字报、革命标语这些元素,安安静静地躺在它们应该在的地方 , 绝不刻意打扰镜头 。
无数微小的、不动声色的怀旧,相反更让人融入剧情中,而不会一惊一乍地联想到“哎呀我家原来也有个跟这一模一样的床单” 。说白了,也是老谋子大师气度的一种体现 。

——————————第四道分割线,含剧透——————————

《归来》的结局 , 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
其实看到接近尾声的时候,很忐忑的,不知道自己更想看到哪一种结局 。
要么 , 男女主角中有谁没熬过时间流逝,先走一步,让这场伟大的爱情最终以无声的遗憾落幕 。
要么,在男主角经年的努力之下,女主角的记忆突然被唤醒,皆大欢喜 。
但好像,不管以什么方式收尾,都少了那么一点味道 。
终于 , 经过一幕突兀的“许多年后”,男女主角化成了有点让我无力吐槽的老年妆 , 迎来了最后一个镜头 。
那是在5号的清晨,还是那个车站 。
她还在等,他也还在等 。
开放式的结尾,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 。
在爱面前,谈悲喜,太肤浅 。
无论悲喜,皆为爱情 。
电影归来 就是张艺谋拍的那个 说一下影评的情节设置张艺谋导演的文艺大作《归来》于5月16日在全国上映,一个周末票房突破八千万,创下了华语文艺片的记录 。巩俐与陈道明在戏中的“教科书”式表演获得了观众称赞,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以下这篇影评来自网友“海泽”,她获得由“国际在线1+1观影团”提供的《归来》电影票,并观看了影片 。《归来》带给她感动,同时也让她产生了对爱情的信任与渴望,让我们一起看看她的影评:
《归来》影评:张艺谋的老谋与深算
《归来》片名让我首先想到了列宾的那幅经典油画《意外归来》,流放者在经历重重苦难后突然回到家中,画面定格在家里人错愕的表情与他尴尬孤单的身影之上 。人生的苦楚、亲人的分离、时代的浑噩、生存的艰辛都被浓缩在这个瞬间之中 。
和许多人一样,我对《归来》的关注起源于对张艺谋的关注 。在《归来》的拍摄期间,张艺谋曾深陷“超生”负面新闻的纠缠 , 人们也才发现这个被舆论封为“国师”的大导在生活中遭遇的矛盾与尴尬,竟然比普通百姓有过之而无不及 。很多人于是开始同情他 。而更多的同情,则来源于他与之前“长期不规范的合作模式”分道扬镳后 , 人们开始了解到张艺谋在一种为人掣肘的环境之下进行电影创作的纠葛与妥协,这部分对冲了人们对那些年张艺谋电影的指责谩骂 。大家发现 , 比起个人生活上的尴尬,作为国内最知名导演,张艺谋却在创作观念上得不到合理的尊重,这其实更为让人叹息 。签约乐视影业推出《归来》,与片名一样 , 他的重新开始也被无形中赋予了“归来”的含义,归来意味着与过去的告别 。
《归来》与张艺谋此前的一些影片有着某些承袭的逻辑,比如与《活着》相似的时代背景,与《山楂树之恋》相似的怀旧影调,以及巩俐、陈道明这两位老搭档 。张艺谋在转投新东家之初就从这部题材略显沉重的文艺片入手,不仅是在对自己的艺术追求表态 , 也是对新东家的一种试探——一个商业极为成功的新兴公司,是否有足够的度量与能力容纳一部不那么商业的个人创作追求 。
《归来》的题材决定着它在拍摄和宣发上都有着先天的困难,导演对这部影片的处理进行了巧妙的截取与留白 。《归来》截取了严歌苓原著小说《陆犯焉识》中陆焉识回家的情节,而原著中分量很重的部分,如陆焉识在大西北囚禁劳教时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之间的相互倾轧等 , 都成为了《归来》“计白当黑”被隐入煌煌大背景中 。这样的舍弃在许多“原著党”中非议四起,但适当的信息残缺无疑更能勾起观众更多的好奇心:陆焉识为什么才华横溢却落得如此下场?陆焉识为什么与冯婉喻相隔二十多年不得而见?女儿丹丹为何视亲生父亲如敌人?当许多不了解那段历史的年轻人满脑子问号时,也许这部电影的空白 , 正如片中被剪掉的老照片一样,开启了他们对历史探寻的兴趣 。
好的电影不应该是教科书,也没有必要承担教化作用,它就应当是讲故事,并通过故事启发人们去想一些什么 。不必将《归来》看做是张艺谋揭开历史伤疤的一种主观谋划 , 但对于张艺谋来说 , 他也必然会将自己对于历史的价值态度、情感关照注入其中 。陆焉识的遭遇不是一个人的命运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劫难 。当满载历史创伤的陆焉识推开房门回到业已平静祥和的家中 , 冯婉喻无法接受他 。冯婉喻的失忆讽喻着我们对历史的失忆,陆焉识归来的艰难也正是一段历史归来的艰难 。
你看《归来》,情节与人物也许不打动你,那是因为陆焉识与冯婉喻毕竟与你无关 。但也许你的家里 , 就坐着一位陆焉识,一位冯婉喻,他们或是你的父亲、母亲 , 或是祖父祖母甚至曾祖父母 , 他们曾经的不幸或许超过你的想象,却从未言说,他们的故事或许不如《归来》传奇,但足够使你落泪,从一个家庭的历史去触摸一个时代的历史 , 历史从来没有离我们远去 。
太久不曾相见,我们与那段伤痛史之间横亘了一层隐形的墙壁,《归来》的贡献就是在这墙上磕出了一块裂缝,我希望它能够大一些,更大一些,让更多的阳光照进历史的尘埃 , 而不是用一簇好看的花环来装点,把它重新堵上 。
《归来》影评:浪漫漫无目的 故事还算可看
张艺谋新片《归来》自5月16日在全国上映以来,票房表现不俗,首日便突破同为张艺谋作品的《山楂树之恋》所创造的艺术片最高首映日票房纪录 , 之后表现平稳 , 截至今日上午11点,《归来》的全国票房已突破1亿元大关,成为中国最卖座的艺术片指日可待 。
与此同时,《归来》今日在第67届戛纳电影节展映 。作为张艺谋回归艺术片的作品 , 《归来》亮相戛纳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强烈关注,影评迭出,褒贬不一 。
张艺谋在拍摄了史诗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二战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及伪黑色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后,回归他所熟悉的悲情浪漫主义,拍摄了《归来》 。尽管张艺谋与他的首席缪斯巩俐再度联手,并且打着批判历史和反思过去社会政策的旗号 , 但故事中所力图体现的浪漫并未令人印象深刻,甚至让人感觉漫无目的 。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 ,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 。在一个下午 , 陆焉识的女儿丹丹被舞蹈学校的教导主任叫进了办公室,在那里,她看见了她的母亲冯婉瑜 。她们被告知改造20年的陆焉识逃了出来,如果他与她们联系,她们应该将他送回 。当逃出来的陆焉识出现时,丹丹为了不丢掉她的领舞位置,带人在他与冯婉瑜相会的火车站将他抓捕 。
《归来》是典型的张艺谋作品,处处可见张艺谋的用心,但与他的早期作品相比,却欠缺了那种灼热燃烧的情感 。开篇处火车站的一场戏虽然不缺乏紧张感,但却是可预测的 , 情节的设置非常机械化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一整段都是毫无意义的,张艺谋浪费了整整20分钟 。冯婉瑜两次表现出的犹豫,向观众传达出了她与陆焉识之间对爱情的忠诚,但除此之外的情节却与此并无非常紧密的联系 。这注定影片并非一个永恒的爱情故事 。
“文革”结束,陆焉识回家了,而“家”已经不再是家 。丹丹已经放弃了舞蹈而在工厂上班,冯婉瑜却因为痛苦而失忆 。这儿才是影片真正的开始,面对失忆的妻子 , 陆焉识却始终无法唤醒她的记忆 。在这部分中,张艺谋对人物性格的发掘相当有限 。陆焉识对爱的奉献体现在了他用尽一切办法——照片、音乐、信件,试图唤醒冯婉瑜的记忆,并宽容地原谅了丹丹因被误导的年轻的激情所犯下的错误 。尽管陈道明和巩俐的表演可圈可点 , 但这样的人物表现却让人感觉平淡 。
此外,张艺谋和编剧邹静之在影片中对很多问题都没有给出解答,丹丹被描述成了一个狂热分子,至少在影片的最初阶段是如此设定的,她的芭蕾舞野心比她的家人更重要 , 但是却没有对她放弃芭蕾舞这样的决定做出解释,除了在面对她父母破碎的婚姻时的几滴眼泪,她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的后果做出更多的反思 。
混乱的时间轴也没有对冯婉瑜的失忆以及她精神上的痛苦有更多解释:是因为陆焉识再次被抓受到精神上的打击,还是因为职场的性骚扰?这或许可以归结为大背景的闪烁其词,让一切显得如同空中楼阁一样没有说服力 。《归来》陷入了传统浪漫悲剧的固定模式,影片既没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视觉活力,也没有《三枪拍案惊奇》的古怪,而这种硬伤是巩俐与陈道明的演技也无法挽救的 。
和多数电影一样,本片由三大段结构和尾声组成 。第一部分是陆焉识从监狱逃出 , 希望见家人一面,不料因女儿举报被抓;第二部分是陆焉识回到家 , 发现妻子患病认不出自己,并坚信丈夫还没有到家;第三部分是陆焉识想出“念信”的法子 , 得以每天来到妻子身边 。
影片绝大多数时间都只有陆家三口,情节、场景很是简单,不必费神对纷繁元素进行安排 , 但怎样让这点东西提供持续的新鲜感,就是个难题 。
好在故事本身素质很好,爱与离别的情愫总是能打动人 。电影在这里很好地发挥了视觉表现的特长,比如看到冯婉瑜在报纸上练字,却不知是为了什么,一个镜头转到她举着自制的大牌子,上写“陆焉识”三个大字,令人惊讶之余不由得心生感慨;再比如女儿丹丹用照片帮母亲回忆时 , 镜头在屋内外反复切换,引得观众与屋外偷听的陆焉识一样焦急难受 。而压在玻璃板下的潦草字条、贴在大照片空缺处的小照片、陆焉识手上的伤疤 , 都只用极短的镜头,在观众心中掀起层层波澜 。
看得出导演张艺谋对巩俐和陈道明充分信任,花了大量时间在两人的近景和特写上,两位演员也的确能将情绪的细微变化展示出来,同时又能做到相当内敛 。只可惜导演有些过于沉迷于这种镜头处理方式了,随着时间推移,便觉有些单调 。
由于启用了知名度相当的两位主演,戏份比重也相当,影片传递出的是双向的情感 。陆焉识对妻子的感情,是哪怕你不认识我了 , 我依然爱你;冯婉瑜对丈夫的感情,令人感慨——“爱”究竟是什么 , 这种虚幻的感情算不算爱……影片将焦点集中在爱情之上 , 没有对历史背景进行过多着墨,但依然用细节告诉我们,经历磨难的不止这一家人 。
《归来》影评:唤起对爱的渴望
归来 , 一个看似具有感情的词汇 , 在张艺谋根据严歌苓改编的新作里 , 继续将人情表达的更为生动形象 。不管是从剧情的编排还是演员的演技,无不将此片描绘到了极点 。此片讲述的是一个在文革时期,被打入右派的陆焉识(陈道明饰演)与自己的妻子冯婉喻(巩俐饰演)多年未见,但陆因思家心切,在一次农村转移中偷跑回家,组织上知道后,多方劝阻冯和其女儿丹丹,然而女儿因为舞蹈主角一事将其父亲陆,通报给了组织,至此二人又阴差阳错的分离了三年,等文革结束后,陆被平反兴奋地回到家中时,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 , 经过多年的生活改变 , 家里发生了很多变化 , 女儿已不再跳舞,却当起了一名普通工人,而自己一直深爱的妻子,也因为三年前的抓捕陆时脑部受伤,后被方某侮辱,得了心因性失忆,已不再认识陆了 。为了妻子,为了女儿,也为了他自己,陆选择帮助妻子恢复从前的记忆 。他先后已修钢琴,写信等方式帮助妻子,然而妻子冯婉喻的病情很严重 , 直到二人都白发苍苍的时候 , 妻子也没有记起陆 , 然而陆还依然陪着妻子去火车站等候妻子一直盼归的“陆焉识” 。
此片,生动描绘了文革时期,一个普通的家庭生活,然而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在张艺谋执导 , 陈道明和巩俐主演下,演绎了一段让人心酸,发人深思的情感电影 。一个是在文革时期牺牲下的才子,一个是为爱而默默苦等的佳人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但所反映的背景和感情却很引人深思 。尤其 , 在陆被平反后,与失忆的妻子再相逢时 , 为了帮助她恢复记忆 , 而选择的默默承受,看着自己曾深爱的妻子那熟悉又陌生的眼神,陆多次心酸含泪 。在二人回忆陆在被批判时给冯写的厚厚的信时,不仅是信的数量 , 还有在那一张张不规则的纸张上 , 七歪八扭的字,看出了当时的陆是多么的不容易,和那份思念之情 。电影的最后一幕 , 陆护送冯在大雪纷飞中,骑着老实人力车,在女儿的陪同下护送冯依然去了火车站 , 日历上显示的5号的数字 , 而此时二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了……
看完此片,我最大的感想就是那份沉重重的爱,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世道的改变,将人性变得贪婪和偏激 , 似乎人们现在不再相信深爱和永久 。然而,此片就像今年春晚的一首《时间去哪了》一样确实会再一次唤起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信任 。相信,此片凭借着导演演员的人气还有影片的素材,可以有最佳的成绩 。
《归来》影评:用人性的光辉愈合历史伤痕
这部关于爱与人性的电影,因其所反映的特殊时代而被赋予了更大的意义 。在电影中,知识分子陆焉识被打成“右派”,在青海“改造”了20年 。“文革”结束后,他终于平反回家,却发现疯狂的时代已让他的家庭伤痕累累 。最终 , 陆焉识选择了用宽容和爱化解两代人之间的心结,用日复一日的守候与记不起他的妻子一同终老 。这个关于中华民族历史伤痕的故事 , 激发了那个时代无数亲历者的共鸣 。
历史在许多人的生命中烙下了伤痕,对这些伤痕的追忆与缅怀 , 在当代中国文艺界占有着重要地位 。《归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归于“伤痕电影”,但它又不仅是一部“伤痕电影” , 它的突破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昨日伤痕的沉吟哀叹之中,而是尝试着为“愈合伤痕”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这剂药方名为人性,正是最本真的人性,释放出无穷的光辉,才能愈合历史的伤痕 。
狂热的时代能够吞噬人的理智,恶劣的环境可以摧残人的肉体 。但不论什么时代,什么环境,都磨灭不了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感情,遮蔽不了人性的光辉 。影片中,陆焉识在最恶劣的条件下接受了20年的劳动改造 , 但他的家信中却都是对壮丽景色的描写和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现实中 ,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遭受批斗时潜心钻研《罗摩衍那》,坚守着自己对知识的纯真热爱 。在政治的高压下,正是这份向往美好与真情的人性光芒,让在痛苦中前行的人们获得了面对生活的动力和勇气,走出了黑暗,见得了光明 。
在阿城的著名小说《棋王》里,那一群被历史大潮驱使的下乡知青正是靠着人性中本来的善良与淳朴而没有陷于狂热之中 , 在那个鼓励亲友互相揭发的年代里,也有许多人想尽了各种方法保护自己所亲近的人 。人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的单纯和原始 , 原始到人们无法因为外力而将其抛弃,而要让外界之恶带来的伤痕得以愈合,也只能依靠人性的力量 。
影片中陆焉识的女儿丹丹,在“文革”中曾经与父亲“划清界限” 。这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一道巨大的无形裂痕 。但作为父亲的陆焉识对女儿做出的决定没有任何怨言,他选择了用纯粹的父爱去关心自己的女儿,并且帮助女儿和自己妻子达成了母女和解 。片中象征施暴者的“方师傅”曾经欺侮过陆焉识的妻子,但当陆焉识得知方师傅已经被捕,其妻子在他面前哭诉时,也选择了用宽恕化解一切 。
今天,历史的伤痕还在立场不同的人群之间制造着新的隔阂,也唯有诉诸人性 , 社会才能够跳出互相指责 , 互相敌视的漩涡 。造成伤痕的时代已经远去,其牵涉的政治问题也早有定论 。今天,我们回首望去,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美好事物 , 才是最值得我们铭记和继承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追寻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宽容和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 历史的伤痕最终将得到愈合 。
关于《归来》影评的吐槽
毕竟名导新作,《归来》上映后,照例吸引来很多评论,包括很多挂着“影评”字样的文章 。但看下来,不少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吐得一口好槽 。收获倒也有,虽然这些所谓“影评”没能示范影评该怎么写,但起码让我体会到影评不能怎么写 。
颇具代表性的,当属义愤填膺地批判张艺谋没有正面拍“文革”,顺带把《活着》作为标杆 。将《活着》、《归来》放在一起评,这本没什么怪的:张艺谋本人都会把讲述同样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故事的两片放在一个系列里 。但非得要求两部片子都选取同一角度,就有点无理取闹了 。原著宏大 , 大宅门、西北劳改、归来三段,电影作为独立艺术作品,选择一个切口进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反对者无非认为 , 张艺谋越活越狡猾,没骨气地把一切敏感内容“尽数做了自我阉割” 。这种“够种你就该怎样”式的影评,脱离文本根基,纯属主观心思揣度,不管是否正中创作者的本意 , 都显得自我心态不正,倒有点“为何不做烈士”的强逼意思,一点不高级 。
还有些影评,以催泪、煽情为论据 , 论证张艺谋宝刀不老,说“吹捧”都不够格 。如果说“笑痛了肚皮”或许还能佐证下喜剧效果,那么,“哭成了泪人”完全无法说明影片有艺术感染力 。不然,军huo库的催泪弹就该奉为经典艺术品了 。以此高评一部电影,那这片子的艺术性怎么也超越不了最大路货的韩剧的范畴 。这种“哭了多少次”式的影评,莫言在聊天中拿来说下观感,可以;变成“斯皮尔伯格哭了一小时”,发发宣传稿,勉强凑合、正儿八经地当篇影评来写,也不高级 。
还有拿色彩等来说事的,论述张艺谋在新片中丢掉了最擅长的大红大绿的浓烈视觉 , 不够“归来” 。此类看似挺从文本出发的角度,拿“惯常习惯”评论“具体风格”,并不大立得住 。这不高级 。
【归来 影评_电影归来 就是张艺谋拍的那个 说一下影评的情节设置】当然,最后我得说,影评也绝对不该如以上那般写:一味地挑刺、推翻,却不见建立、重构 。这则关于影评的吐槽,也就是一名读者读不懂一篇高级影评的气话 。实在要从大量影评的反面教材中找点亮点,其一,可能在于评论本身的热情;其二 , 这些与《归来》有关的评论(含此文),和《归来》这部电影一样,传达出当下电影艺术界的创作者、批评者的共有状态:归去来兮,恍惚迷失 ,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