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之患的意思_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

得失之患的意思解释:害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指一个人比较在意个人的得失.例句:虽然说拥有权势或财富是好事,但却可能生出得失之患 , 成为一种负担 , 一种痛苦,失去乐趣 一个人若无得失之患,就不会忧苦烦愁了.选自周国平《白兔和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 。乌云蔽月 , 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在她的眼里 , 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 , 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 , 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
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白兔和月亮》全文: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 。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 。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 , 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了一个慷慨的决定:“万物均有所归属 。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的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 。可是 , 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 。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 , 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 , 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
得失之患的意思?得到了又怕失去,失去了心里又觉得可惜!
险象迭生,得失之患,举世无双,心旷神怡,突如其来,猝...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获益匪浅:得到很多益处
猝然:突然
解释下面的词语(必须是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冉冉:1、慢慢地,缓缓地2、形容柔软下垂的样子 。
苦煞:难受极了 。
雏形:事物初步形成但未打到完善的状态和面貌 。2、、、
丰硕:(果实、成果等)又大又多 。
稀疏:形容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不密集,有较大间隔 。
沉甸甸:形容沉重 。
眼巴巴:1、形容急切盼望的样子 。2、形容心情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
多姿多彩:形容姿态色彩等多种多样,十分丰富 。
不可磨灭:指痕迹 , 印象等不会因时间久远而逐渐消失 。
慧心:佛教指悟彻佛理的天资;今泛指聪颖智慧的心灵 。
嬉戏:游戏;玩耍 。
禀告:把事情告诉上级或长辈 。
行乞:向人乞讨 。
落难:遭受灾难 。
无忧无虑:没有任何忧虑 。
心旷神怡:心静开阔;精神愉快 。
阴晴圆缺:描述月亮各种形态的词语,常用来比喻人生无常 。
险象迭生:危险的现象接连不断地发生 。
得失之患:对于得到和失去或是利益和害处的担忧 。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 。
异国他乡:外国、别国远离家乡的地方 。
盛名:很大的名声 。
报酬:作为使用别人的劳动或物品的代价而付给别人的钱或实物 。
呵责:呵斥 。
懊恼:因委屈、愧悔而心里不自在 。
沉醉:大醉;比喻迷恋或陷入某种境地 。
迷醉:迷恋陶醉 。
猝然长逝:突然离世 。
问心无愧:自己问自己,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形容为人处事正当,没有什么对不起别人的地方 。
落难的王子的概括与寓意8 人生寓言(节选)
课文研讨
白兔和月亮
一、整体把握
这一则寓言,主题词就是“得失之患” 。首先必须把握的是 , 这种“得” , 并非一般的“得” , 试想白兔得到一把青草,会有这样的“得失之患”吗?小白兔得到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 。这就是说 , 不配拥有而拥有 , 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 。这样的拥有 , 看起来是好事,又何尝不是坏事?物的主人,其实也是物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 。白兔和月亮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呈现两种不同的心态,拥有月亮反而不是好事 。
这一则寓言有两处转折 。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 。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 。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寓意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反复透露出来的 。
二、问题研究
1.这一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句子是这样说的:“和人类不同的是 , 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的慧心已泯 。慧心 , 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现在泛指智慧 。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 , 所以放弃了所有权 。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 。可见 , 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
2.照寓言这么说,难道一无所有、赤贫如洗才自在吗?
阅读就是应该同作者平等对话,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但是 , 我们首先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不是拥有一把青草什么的 。可见不是泛指拥有 , 只是指白兔之于月亮那样的拥有 。如果天空拥有月亮 , 天空就可以泰然拥有 , 不会如此紧张不安 。这则寓言也使我们明白,拥有显赫的权势或财富 , 拥有者是紧张不安的 。金銮殿龙座上的皇帝威风是威风,其实,他惟恐风吹草动,他是紧张不安的 。寓言告诉我们 , 如果某种拥有 , 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 。寓言没有鼓吹一无所有的意思 。
落难的王子
一、整体感知
这一则寓言寓意是 , 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 , 而且都受得了”,这是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 。当然不是说 , 为了坚强起来必须寻找厄运,而是说,既然厄运落到头上,那也不必倒下 , 应该顽强地挑战命运 。厄运是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厄运可以使人坚强起来 。生性非常脆弱的王子都能在落难中挺过来,还有什么人不能呢?
二、问题研究
这一则寓言的编法值得探究 , 作者要说的意思是 , 厄运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 。人物,本来是一个极端脆弱的人 , 拟定为王子 , 极写他怎样脆弱 。厄运也往极端方面去编,国破家亡 , 又当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 。用落难王子之口,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
构思奇妙的是,用第一人称,“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亲眼见过王子,还有一段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 。
构思奇妙之处还有“天哪,太可怕了”云云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 , 重复半截 , 略去半截 , 耐人寻味 。厄运一旦落到自己头上怎么办,有王子的经历在前 , 这样的故事又好像在不断重复,对人很有启发 。
练习说明
一 反复朗读课文,想一想: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再用概括的语言说出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
本题从两则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 , 并练习概括 。
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 , 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 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对月亮的所有权 。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练,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
《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
《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
二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下列问题 。
1.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2.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本题希望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两个小题都要求说说自己的见解,下面只作提示,不给答案 。
1.提示:说“必然”,绝对化,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从历史上看,从实际情况看 , 应该说是很容易,乃至极容易产生得失之患 。说的是白兔 , 而不是别人,得到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之类的,得失之患更容易产生 。有无得失之患 , 关键是有没有能力保卫财富,不怕别人抢去偷去,就没有得失之患 。
2.提示:说“才能”,意味着只有遭遇厄运,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了,这个规律不能成立 。要培养坚韧的意志 , 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的磨练 。比如,长跑 , 并非厄运 , 但是需要坚韧的意志,是可以锻炼人的 。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白兔和月亮》,设问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 。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忽视这一点 , 就不能准确理解寓意 , 就可能误解、误导 。
二、《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 。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 , 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要让学生多揣摩 。
三、引导学生揣摩《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是怎么构思的
《落难的王子》寓意不难理解,构思倒值得揣摩,可借以培养想像力和谋篇布局的能力 。可以设计几个思考题:为什么主人公定为王子?为什么极写他的脆弱?为什么把厄运编造得如此凶险?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 , 还跟他交谈过?为什么最后写“我”也遭了厄运?
四、两则寓言可以连贯起来思考
一则寓言 , 写好事变成了坏事;一则寓言,写坏事变成了好事 。人生道路上 , 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遇到的,怎样对待好事,怎样对待坏事 , 两则寓言很有启发性 。
五、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强调理解表述的准确性 。
2.反复练习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
教学步骤
1.看导语默读课文 。
2.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
审美 风韵 闲适 窖 得失之患 泯 厄运 慧心 皎洁 心旷神怡 归属 禀告 身世 正色
3.朗读 。
4.内容研讨 。
(1)研讨方法:提出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通过研讨,求得准确的理解 。
(2)问题设计 。
——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 。大家有没有不同看法?
——通过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想想这一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
——《落难的王子》的寓意,如果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你有没有不同意见?
5.语言运用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具审美的慧心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皎洁的月色 。
(3)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忧无虑的嬉戏 。
(4)_________________心旷神怡地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不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行家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具风韵 。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世无双 。
(8)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扫而光 。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闲适的心情 。
(10)_____________乌云蔽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痛如割 。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险象迭生 。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未泯 。
6.朗读 。
7.作业 。
“研讨与练习”一 。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 。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
二、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 , 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 , 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 。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
三、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
——里希特《长庚星》
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 。
——培根《论厄运》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
——日本谚语
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
——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苦难磨练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
——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 , 逆境试强者 。
——塞内加《论天意》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 。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 , 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自古以来的伟人 , 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
——松下幸之助
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 。
——尼采《偶像的黄昏》
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 。
——琼森《确实可靠》
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 , 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 。
——阿雷蒂诺
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 。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 。
——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克伦理学》
幸运最能发现罪恶;而厄运最能发现美德 。
——培根《论厄运》
交好运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令人敬佩,这是塞内加的名言 。
——培根《论厄运》
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 。
——J·雷《英国谚语》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 。
——贺拉斯《歌集》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 。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
——易卜生
最好是通过别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你自己的厄运来学得聪明 。
——《伊索寓言》
四、《白兔和月亮》讲解(周国平)
这篇寓言旨在说明 , 对于事物的审美态度和功利态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 。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
开始的时候,白兔之所以会是“赏月的行家”,觉得“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 就因为在她和月亮之间不存在一种功利关系 。这个时候,她的心态是轻松自由的,“无忧无虑”的 。可是 , 在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她以后,她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完全改变了,变成了一种功利关系 。在这种关系支配下,她的心态也由无忧无虑变成了患得患失 。在她眼里,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财产,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让她的财产遭到侵犯和损害,如何还能欣赏月亮的美呢?
对于美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不过,有一个占上风的认识 , 便是认为美的欣赏和利益的计算是不相容的 。在西方美学史上 , 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无利害关系的快感 。还有人用游戏说和距离说来解释美感,强调审美状态是一种游戏状态 , 审美主体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些说法都蕴涵着无利害关系这一观点 。中国的审美传统主要来自道家,也是强调一种“游于物之外”的超脱态度和闲适心态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 , 有些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宽阔,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 。所以,审美和功利不仅是看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眼光 , 而且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那么 , 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释美感的性质了 , 它的更深的涵义是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
五、《落难的王子》讲解(周国平)
这篇寓言是有感而写的 。在写作时 , 我自己正遭受着一个灾难 。当时,我有了一个女儿,出生不久便被诊断患有绝症,注定夭折 。我确实听到了旁人的叹息 , 说如果这样的灾难落在他们头上,他们可受不了 。我回想起以前看到别人遭受灾难时,我自己也会有类似的心理感受 。于是,产生了这篇寓言的构思 。
在寓言中,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是一个事实 , 完全是来自生活的 。我虚构了一个王子 , 通过王子对别人的灾难的叹息,我对王子的灾难的叹息,衔接上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 , 揭示了这样的叹息的普遍性及其没有道理 。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 。可是,通常的情况是,当灾难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 。然而,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它完全可能发生——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 。王子说的话是一个真理:“凡是人间的灾难 , 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为什么呢?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
所以 , 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 。这道理有二:第一 , 苦难是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 我们切不可怀侥幸的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头上,而应该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精神准备;第二 , 一旦遭遇苦难,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以有尊严的态度来承受 。
我曾写过以下这段话 , 可做理解这篇寓言的参考:“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 。由此推导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
【得失之患的意思_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参考资料: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人的欲望是没法都被满足的 , 我们拥有的总是远远少于我们想要的,不去计较得不到的,珍惜已经得到的,才能真正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