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小知识和小常识
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 在这种状态下 , 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 , 情绪反应 , 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
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
![心理健康知识_心理健康小知识](http://img.ningxialong.com/231021/222I2IL-1.jpg)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
④理智 , 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 。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 , 既不过分阿谀 , 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 , 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
有关心理健康的小知识心理健康: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是最普通的一种观点 。
若一个人对环境适应良好,则此人的心理就健康,如果适应不良则不健康 。医学上对人的身体健康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指标,但对人的心理健康,至今尚无公认的、一致的标准 。我们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归纳出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的几种心理特质,以加深对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理解 。
1.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自己的友伴,乐于与人交往 。在与人相处时常表现出尊重、信任、友善、同情、帮助和谅解等 。他不仅能悦纳别人的长处,也能宽容别人的缺点 。
2.正确的自我观念
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客观地评价别人,更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 。他能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 , 努力改正和克服自己的不足,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努力献身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
3.健康的情绪体验
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康的情绪体验 。他的情绪状态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反应的强度于引起它的情景相称,情绪持续的时间随客观情景而转移 。他既有愉快、喜悦、欢欣等积极的情绪状态,也有愤怒、恐惧、焦虑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但积极的情绪体验常多于消极的情绪体验 , 经常能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 。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 , 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总是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 竭尽全力获取最大的成就 。
5.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 能客观地反映现实,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现实 。他既能正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又能用切实有效的办法去妥善地解决;对于挫折也能采用成熟的、健全的适应方式加以解决 , 决不企图逃避 。
6.行为正常,人格完善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行为的内在反应和外在表现是一致的;前后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行为反应的强度和刺激的强度相一致 。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和谐统一的人,被称之为“人格完整和谐”的人 。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总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这种发展和变化具有一些年龄阶段性 。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于同年龄大多数人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 。
*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 。
* 现代科学家研究已揭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
* 因长期的不良情绪的作用而导致器官功能的失常或组织的损伤的疾?。执窖С浦纳砑膊?。
* 我国古代医学早就提出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的理论,认为心身是统一的 , 与近代西方的心身医学理论有很多相符合的地方 。
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心理健康知识_心理健康小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战胜疾患的康复剂,也是获得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要素 。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
1、充分的安全感 。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 。抑郁、焦虑等心理 , 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 于身心大为不利 。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
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
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 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 ,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 , 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人际关系中 , 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
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 。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但不能发泄过份 , 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 , 又加剧了人际矛盾 , 于身心健康无益 。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 , 否则 , 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
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
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 。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 。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但可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儿童 。有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 , 甚至威胁自杀 。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现实 。
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
4、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 。但持续时间不长 , 不影响生活工作 。
5、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会不会往下跳 , 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 , 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
6、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 , 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 。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
7、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影射着自己特别是对自己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 , 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 。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
8、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 。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
9、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 。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 , 医学人士称之为心因性幻觉 。不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遗言,不能视为病态 。
10、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 , 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
心理健康的知识有哪些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
2、情绪良好 。
3、人际和谐 。
4、适应环境 。
5、人格完整 。
心理问题就如同“感冒”一样 , 几乎人人都会遇到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例在20%左右 。心理健康是建立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上的 , 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 应将心理健康纳入到总体健康的定义中去 。心理障碍在我国疾病的发病率第一 。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1、经验标准;一是个体的主观体验,即自我评价,二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被观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处于正常或异常状态的判断 。
2、统计学标准;统计学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 , 对普通人群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呈常态分布,位居中间的大多数人属于正常心理范围 , 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 。
3、医学标准;是从医学角度出发,用判断躯体疾病的方法来判断心理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具体而言就是依照是否存在症状和病因作为判断心理是否异常的标准 。
4、社会适应标准;这是以社会常模为标准来衡量 。所谓社会常模是指正常人符合社会准则的心理与行为 。如果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与社会不相适应,就被认为有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存在 。以上每种判断标准,各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 需要综合分析利用 。
异常心理的后果:影响工作学习生活、冲动伤人或自杀、心理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引起或加重躯体疾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神经性呕吐、偏头痛等)
全世界每年有100万人自杀死亡,约10~20倍的人自杀未遂 , 即每40秒有一人自杀死亡,每3秒有一人自杀未遂 。自杀死亡者超过全球武装冲突或交通事故死亡者 。如果计算绝对数字 , 全世界1/4的自杀发生于印度和中国 , 中国占20% 。抑郁症患者一半以上有自杀的念头,15%-20%最终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所有自杀者中的60%是抑郁症患者造成的 。
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 , 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
4、学会自我控制 , 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
心理健康小知识[心理健康小知识]人际交往的艺术
没有沟通,世界将成为一片荒凉的沙漠 。当人的置身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每天都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交往,每天也有可能遇到社交的难题 。交往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 。正如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所言:一个人成功的因素85%来自社交和处世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相当多的人由于不能和某些人和谐相处而苦恼 , 这些矛盾发生在上下级、同事间、同学间、夫妻间、亲子间、婆媳间 。有些人也总在瞒怨"别人不好" , 孰知人际关系的钥匙就在你自己手中 。
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系统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1.相互认同 相互了解,要做到这点非常不易 。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远近,往往随着彼此相互认同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应当从自身做起,克服"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错误观念,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了解彼此的权利和责任,正视差异,设法沟通 。
2.情感相容 凡是能驱使人们接近、合作、联系的情感称为结合性情感 。结合性情感越多 , 彼此之间越相容 。当别人做出一点成绩而兴高采烈时,感情相容的人也会由衷地为朋友的成绩而高兴 。
3.行为近似 言谈举止、交往动作、角色地位、仪表风度等人际行为模式越相应近似,越易产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
人际交往的技巧
1.以诚相交 要让别人喜欢自己,首先要对别人感兴趣 。可以设想,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谁会对你感兴趣呢?
2.学会"听话" 要与他人处好关系,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讲话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13岁的荷兰移民小男孩,成了世界"第一等名人访问者'' , 原来他买了一套"美国名人传说大全",他给这些名人写信,请他们谈谈自己成为名人有趣的事情,于是他收到了许多名人的信 。他深深懂得"一些大人物喜欢善听者胜于善谈者" 。
3.学会说话 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的分寸;不讲不该说的话;在讲话中注意幽默感则能增加人际吸引,克服尴尬场面;在谈话中,注意谈起对方感兴趣的事情和最为珍视的东西 , 使之高兴,你也不难与之接近了 。
4.抛弃嫉妒心 妒忌别人,实际上是企图剥夺别人已经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 这种心理极易引起别人反感 。同时要克服猜疑、苛求、孤独、自卑与自满等不良心理状态 。
5.慎交友,交益友 并非人人都想交朋友,也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 。要选择交友,在人际交往中 , 完善自我,寻找快乐 , 摆脱忧愁,有益于身心健康 。
- 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_心理健康手抄报资料,怎么写?
- 心理健康的手抄报_心理健康手抄报资料。
-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_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及总结怎么写
- 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_心理健康手抄报资料。
- 心理健康教育总结_求一篇中职生800字的心理健康学习体会
-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_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心得体会600字
-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_大学班级心理教育工作计划怎么写
-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_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总结500字左右
-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_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记录
- 心理健康报_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毕业后 可以直接报考 二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