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说 , 为二千年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 , 今当辞而辟之 。——梁任公阴阳五行之说破,而《灵素》全书几无尺寸完肤 。岂惟《灵素》?岂惟医学?凡吾国一切学术,皆蒙阴阳之毒;一切迷信拘牵,皆受阴阳五行之弊 。邪说之摈也久矣 。——中国医学的播种者余云岫本文目录
一. 阴阳的来历
二. 五行的来历
三. 阴阳与五行的合流与发展
四. 失灵的阴阳·举例
五. 扯淡的五行·举例
六. 我们今天该如何对待阴阳五行?
附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思想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的所有成分 , 就是邪说、妖言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任何一个重要领域(学术、伦理、经济、政治、科技、医学、天文地理,等等等等),无不受此种邪说之蒙蔽(至少也被影响) 。如果中国要走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的道路,迫切需要做的就是从根子上将这种思想否定 。
文章插图
修炼
天人合一的走火入魔已是十分明显(参见《纪龙天:走火入魔的“天人合一”》) , 在此姑置不论 。我们来考察一下阴阳五行 。
一. 阴阳的来历《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所谓“水之南、山之北”,指太阳没有照到的地方;
《说文解字》:阳 , 高、明也 。相对阴而言,指太阳照到的地方 。
可见 , 所谓“阴阳”,起初都没有什么高深内涵,指的仅是背日或向日的一面 。《诗经》里面一共有10个阴字、25个阳字,《书经》阴阳各3个 , 绝大部分指的也是背日或向日 。
文章插图
阴阳图案
《诗经·公刘》里有一个“阴阳”连用:“既景乃冈,相其阴阳”(白话:测定山冈的日向 , 在山的南北进行勘察),指的也是向日或背日,完全没有那种“整个宇宙都要拿来阴阳一番”的意思 。
那么 , 好端端的 , 阴阳是怎么变得“阴阳”起来的呢?梁启超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中通过考证指出:“阴阳二字意义之剧变,盖自老子始”,原因是《老子》里有“万物负阴而抱阳” 。梁启超的这种说法是不确的 。
老子(约前600 -500)生活在春秋 , 而《老子》成书于战国前期(约前500-450),在此之前的西周(前1100-771) , 阴阳的意思就已经变化,仅指《国语·周语》中的一例:
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 , 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 , 国必亡 。”……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以上引文,除了说明“阴阳”意义在老子之前就已“剧变”,还说明了“阴阳与灾异”是紧密联系的 。
这种联系,在《周易》中有着最好的体现 。《周易》原本是一部主要推定吉凶祸福的卜筮之书,重点就是将“阴阳”系统化、理论化,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以道阴阳”者是也 。
二. 五行的来历五行二字最早见于《尚书·夏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
这里的五行指的应该是在当时公认的五种规则 , 与传统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不一样 。
《郭店楚墓竹筒·五行》记载了古代儒家的思想观念,与传统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也不相通 。故这里不列出 。
文章插图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最先指金木水火土 , 在《尚书·周书·洪范》里 , 周武王拜访箕子,箕子有一段话:
我闻在昔 , 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 。帝乃震怒 , 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 。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洪范九畴指的是)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 , 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箕子那段话用白话翻译是:我听说以前,鲧堵塞洪水 , 使得五行错乱而不管用 。“帝”对此十分愤怒,于是不给“洪范九畴”,从此伦常败坏 。“帝”诛杀了鲧,扶持大禹,把“洪范九畴”赐给他,从此伦常正常 。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五个推论:
- 夏朝可能已有了“五行” , 因大禹所处时期是夏(另有一种说法是五行来自商朝) 。
- “洪”是大,“范”是法,《洪范》指统治大法;“洪范九畴”是“帝”赐予人间的九种统治大法,因此具备神性 。
- 五行只是九畴中的一畴,因此 , 五行最初出现时就依附着神性 。
- “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是上古初民对“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五种抽象状态;
- 由于五种状态抽象,且本身又依附着神性,所以 , 就具备了给后来的“阴阳人”没完没了发挥的可能 。
中国古代的“五行”(水火木金土)与古印度佛教神话中的“四行”(地水风火)是类似的,都是初民们在观察自然现象之后,得到的一些结果 ,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初民们对结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就把这些结果依附上“天”、“神”、“佛”、“上帝”、“天谴”、“灾异”等等 , 以此获得解释 。
应该说,初民们有这种看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带着神话意味 , 但这至少是人类对自然的最原初的看法,处在“认识进化”的起点上 。有了这一类的起点,人类才有了今天清晰、客观去看待自然的基础 。
我们批评的不是初民,而是今天那些依旧跟个“初民”一样的笨蛋!
三. 阴阳与五行的合流与发展“阴阳”和“五行”原本井水不犯河水,但是既然二者都已经出现了神性 , 合流就成了可能 。
《礼记·礼运》里就有把这两这放在一起的表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 , 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
所有的工序已经具备,合流就成了必然,就差一个“阴阳人”来将其意义加以系统化、理论化了 。《史记》就记载了这位“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的妖言倡导者,他就是战国末期的齐国人邹衍 。邹衍将阴阳与五行揉在一块,搞成一套系统的“五德始终”理论 。
文章插图
五德始终图
《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载:邹衍“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 《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邹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
《史记·封禅书》记载:“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
《文选·魏都赋》注引用《七略》:“邹子有始终五德 , 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 , 水德次之 。”
邹衍的“五德始终”说认为,从人类自有天地以来 , 社会是按照“五德”来转移与循环的 。五德转移指的是按照“五行相克”(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原理来演绎 。比如 , A克了B,A就能取代B , 而是否被克、怎么样才导致被克、从什么地方观察将要被克?解释权又在邹衍那里 。
邹衍创造这套学说 , 并非基于什么高深的认识,而是为了将“五德始终”说掺入社会,从而达到干预社会秩序、解释政权更迭的目的 。也就是说,他按五行相克原理,说谁亡谁就亡,说谁的政权合理谁就能统治 。说穿了,主要是为了政治目的而服务 。
邹衍的学说为某些王侯的称帝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通吃于列国之间,受到极高礼遇,走到哪吹到哪 。这也使得司马迁骂他“有意阿世俗苟合”、“不轨” 。
后来,邹衍的学说被秦始皇大用特用 。秦始皇当时的政权还不稳定 , 迫切需要一种神性政治的学说来宣示其政权的合法性、先验性,于是 , 二者一拍即合,出现了“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的记载 。
秦朝取代周朝的理论,就如《封禅书》上记载的:
周得火德 。今秦变周,水德之时 。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 。一个“火德”,一个“水德”,所以周朝被秦朝“克”,是天意 , 是命中注定 。妖言帮助了政权,政权又推销了妖言 。就这样,原本“怪迂”的、不生不死的“阴阳五行”,在秦朝成了一门辉煌的“显学” 。
邹衍的著述有《邹子》四十九篇和《邹子终始》五十六篇,都已亡佚 。不过 , 其他古书里(如《吕氏春秋》)还保存着其学说的记录 。《吕氏春秋》的记录也为后来者继续扯淡提供了基础 。
到了“独尊儒术”的汉朝 , 董仲舒又来鼓吹这种妖言 。在《春秋繁露》的82篇中 , 没有一篇不是谈“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的 。谈“阴阳五行”的篇目虽然只有38篇,但在内容上却至少占据了70% 。董仲舒在邹衍的五行相克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五行相生,五行顺逆 。
【阴阳五行 政字五行属什么】董仲舒有言:“天地之气,合而为一 , 分为阴阳 , 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五行者,比相生而间相胜也” 。董仲舒用这套学说来到处乱套,从人际伦常到上升到政治权力,强化了纲常礼教、君权神授 。
根据上面的陈述,对阴阳五行的发展,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
“阴阳”和“五行”原本是独立发展的,其意思也并不复杂 。但在一帮“阴阳人”和“阴阳书”的鼓吹之下 , 开始玄乎起来 。邹衍将“阴阳”“五行”合流成“阴阳五行” , 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学说,并被秦始皇拿去大用特用,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先验性 。这种思想又被董仲舒等人接过来,大大的发挥 。“阴阳五行”直到清朝结束才开始弱化 。
阴阳五行发展的多条脉络,都不明确 , 但有两条是比较清楚的:
- 《易传》→老庄
- 《洪范》→邹衍(含其他的阴阳家)→《吕氏春秋》→董仲舒等等
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一个要走向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转型社会,“阴阳人”还到处横行 。一个个连基本物理学常识都不具备的国学大师、传统妄人,在那里高深莫测的大谈“阴阳”“宇宙”“老子指出了宇宙大爆炸”;中医有了“科学院”;风水也成了“一门科学”;算命的走进了地方政府;到处是“易学研究会”,到处是公祭磕头、烧香拜神 。总之,乌烟瘴气 。
四. 失灵的阴阳·举例古文里,阴阳五行的概念极为混乱,全宇宙它都通吃 。要批判它 , 又很难抓到它的根本 。用余云岫的话说:
阴阳五行之说,其根本恍惚无凭若此,由是而变本加历,配以脏腑,应以色味,部以干支,丽以年月 , 辖以时节 , 值以星象 , 穿凿附会,愈支离而不可究诘 。为了使指摘清晰,我们可以把“阴阳五行”和“中医”结合在一起批判 。余云岫在早在《灵素商兑》中就把阴阳五行批透了,我这里只总结一下即可 。
所谓阴阳 , 就好比动物有雄雌、物体有表里、状态有动静、光线有明暗、温度有热寒、高度有上下、数有盈虚,等等等等 , 世间任何事物均可以分为正反的两个方面 。这是一种二分法 。根本无甚高深 。
中医开山宝典《灵素》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 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可谓厉害非常 。可是,到底什么是阴阳呢?“阴阳者 , 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像这样来定义概念 , 不是纯粹扯淡吗?
阴阳无所不在 , 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解释 。阴阳之间,对立统一,互相制约 , 互相转化,互相依存 , 此消彼长 。一个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阴阳调和”的人 。一旦阴阳失调,就好象内分泌失调,麻烦就大啦 ,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热 , 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 , 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的定义含混——如果能找到一个清晰实在的划定,就可以拿来开刀了 。比如: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由此 ,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论:一,天是什么?积阳为天;阴是什么?阴是形?阳是什么?阳是气 。也就是说,积气为天;二 , 在阴阳的系统,天地互相对应,以上下为位置 , 形体、气体是状态,向上的是阳,向下的是阴 。——很显然,这是对自然界非常原始、蒙昧的观察 , 根本经不起推敲 。
- 今天看来,“天”根本是浩瀚的、真空状态的宇宙,而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众多的岩石星体之一(还有很多这样的星体),“天”“地”有对应的条件吗?
- 物体向上或向下,受的是“地心引力”和“空气浮力”合力的结果 。如果地心引力大于空气浮力,就要向下;反之亦然 。水流之所以向下,火炎之所以向上,就是这个道理 。以“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而空气是四处扩充的、流动的,分子运动是不规则的,一会向上 , 一会向下 。请问:空气是阴,还是阳?分子是阴,还是阳?
- “形”、“气”是不固定的,比如,空气(“气”的一种)被压缩后会液化成“形”,水分(“形”的一种)受热后会汽化成“气”,某些固态物质(“形”的一种)受热后会不经由液化而直接升华成“气” 。那还说什么“阳化气,阴成形”的鬼话呢?
- 由于地球引力,离地球越近的空气,浓度就越大,反之亦然 。请问:难道要把近地空气当成“阴”,把远空的空气当成“阳”吗?即便如此,界限又如何划定?难道在近地50米或100米或1公里以内的空气当成“阴” , 此外的则是“阳”?
- 以气为阳,以向下的为阴 。但是,氧气的质量比标准空气重,所以集中在地面 。请问:氧气属于阴,还是属于阳?
- 把上升的当成阳,把水当成阴 。水蒸气表现为“气体”,但在本质上还是“水” 。水蒸气会向上升 。请问:向上升的水蒸气 , 属于阴,还是属于阳?
五. 扯淡的五行·举例五行更是荒谬透顶 。五行生克哲学本来是源自对金、水、木、火、土、的原始观察 。相生关系:金生水(金属能熔化)、水生木(植物需要水份促进生长),木生火(木头能够燃烧),火生土(燃烧后化为灰烬),土生金(金子埋在土里或矿石能炼金);相克关系:金克木(伐木需要金属器械)、水克火(水能灭火)、木克土(树木能从土里生长出来)、火克金(火能熔化金属)、土克水(土能档住水) 。请问,这算什么?根本就是扯淡嘛!
- 中国哲学中有“五行”(金木水火土) , 佛经里有“四行”(地水风火),《类经图翼》里有“四象”(水火土石) 。请问:五行、四行、四象,哪个正确?既然这些东西都不具备证伪性,怎么说它都有道理,那么 , 凭什么我们就一定要相信“五行”正确?
- 很多金属都能燃烧(如钠、钾等等),是不是要“金生火”?
- 水分多了会把植物给淹死,这么说来是不是“水克木”?
- 说的再扯淡一点,植物需要的不只是水分 , 还需要阳光 。阳光属于阳 , 要不要搞出个“阳生木”?“阴阳”“五行”一家亲嘛 。
- 用五行来给五大行星挂上“金木水火土”的大名,请问:地球属于什么“行”?其他的三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又属什么“行”?莫非,这四颗行星溜出了“阴阳五行”的管辖范围?不是全宇宙通吃的吗?
- 火所以燃烧是因为空气中有氧,水所以灭火是因为水浇上去后,断了火的氧气来源 。据此,土掩盖上去后,同样可以断了火的氧气 。为什么不说“土克火”?
- 有时候水并不能灭火,比如现代厨房的煤气失火之后 , 千万不要浇水,否则火会一下子冒出来(这是一种化学反应 , 在此不列) , 而应该用抹布盖上,使其无法再燃烧 。这是生活的常识 。
- 后来的阴阳人把“洪范九畴”里的第二畴五事(貌言视听思)分别对应到“五行”(水火木金土) 。请问:第三畴的八政、第六畴的三德,又如何对应?
- 本来是春夏秋冬四季的,但为了凑够“五”个,于是硬生生的在夏和秋之间塞入一个季节 , 长夏 。
- 二十多个传统节日,也被割成了五个节日(春节、上巳、端午、七夕、重阳) 。
- 本来是“六腑”的,但为了符合“五” , 于是只好变成舍去一腑(三焦) 。
-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舍去两个(忧、惊) 。
- 五畜是犬、羊、牛、鸡、猪 。我们不禁要问:鸭、鹅、猫、马都不算吗?
六. 我们今天该如何对待阴阳五行?世界已经不知道走到哪了 。而阴阳五行说不过是人类对自然界最为原始的观察,是“认识进化”的起步阶段 。正如前文所说的,千万年前的初民能够有这样认识 , 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像这种穿凿附会、经不起任何推敲的学说,也可以在今天横行,那就太令人叹息了!如果初民们活到今天,估计也会骂这帮装神弄鬼、不思进取的人是笨蛋!
由于,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受着各种各样客观条件的限制,乃处于一种笼统的、想当然的阶段 , 所以我并不想去苛责古人,因为那没有意义 。但是,如果有人醉心在古书里,把古人的话当成圣旨,傻乎乎的要“发掘古人的智慧”,大言不惭的要“拿中国传统文化去拯救西方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 乃至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要“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来指导现代科学研究” 。那么 , 我们就有必要对之当头棒喝了 。
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所有学问,在今天已经不管用 。我们有了更管用的东西——现代的科学工艺、现代的知识 。但是,阴阳五行具备时代性、历史性的价值 。它为我们了解、研究古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因此,把它送进入博物馆供参观展览,或当成文化史研究的材料,是最好的选择 。
- 12个秀比青山 政字五行属什么
- 梓煜名字的寓意是什么
- 这些带三点水的名字 璟字五行属什么
- 男孩起名 璟字五行属什么
- 属木有寓意的男孩名字大全 璟字五行属什么
- 康熙字典12画的字_康熙字典笔画12,五行属火的字
- 带土的字有哪些_五行属性为“土”的字有哪些?不是带土的字都是吧?
- 五行能量拔罐减肥好吗
- 五行经络拔罐减肥的好处有哪些呢
- 属木的字有哪些_五行属木的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