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的来历

《西游记》中出现了许多兵器 , 但只有孙悟空的金箍棒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悟空正是依仗着这条铁棒,大闹天宫,降妖伏魔,既打出了一个令上界天仙惊心胆寒的“齐天大圣”的名头,同时,也确保了一路坎坷危机重重的取经大业顺利完成 。应该说 , 金箍棒在孙悟空的人生履历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首先,我们来看看金箍棒的出身 。《西游记》第3回,孙悟空跑到东海龙王那里去寻宝,龙王先后拿出大捍刀、九股叉、画杆方天戟等兵器,但孙悟空总嫌太轻,不中意 。当龙王表示再没有什么兵器时 , 龙婆龙女的适时提醒让孙悟空的寻宝活动“柳暗花明” 。金箍棒这时闪亮登场了 。原来它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此一神奇处 。神奇处二是,平时它静静地躺在海底,默默无闻,这几日却“霞光艳艳,瑞气腾腾” 。神奇处三是,金箍棒上镌刻有一行字,唤“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神奇处四是,刚开始它“约百斗来粗,二丈余长”,当悟空希望它更短些更细些时,它能“如意”地变化,最后竟能变成一根绣花针,塞在耳朵里面藏下 。在此,作者赋予金箍棒种种神奇可谓煞费苦心,人们常说“宝剑赠英雄”,对神通广大的、机智勇敢的大英雄孙悟空来说,也只有如此神奇的金箍棒堪为匹配 , 正是珠联璧合,相辅相成 。然而这还不够,小说第88回,作者专门用一段韵文对金箍棒进行全方位的“报道”:鸿蒙初判陶铁,大禹神人亲所设 。湖海江河浅共深,曾将此棒知之切 。开山治水太平时,流落东洋镇海阙 。日久年深放彩霞,能消能长能光洁 。老孙有分取将来,变化无方随口诀 。要小却似针儿节 。棒名如意号金箍,天上人间称一绝 。重该一万三千五百斤,或粗或细能生灭 。也曾助我闹天宫,也曾随我攻地阙 。伏虎降龙处处通 , 炼魔荡怪方方彻 。举头一指太阳昏 , 在地鬼神皆胆怯 。混沌仙传到至今 , 原来不是凡间铁 。由这段韵文 , 我们至少可以获得如下信息:其一,金箍棒是大禹治水时的定海神珍,是曾经拯救四海苍生 , 匡扶社稷的宝物 。读者或许还记得《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那块“通灵宝玉”,其来历也自是非凡:原来它是女娲当年补天时剩下的一块“顽石” 。“通灵宝玉”本来被寄予厚望,补天拯世,无奈竞没有派上用场 , 其结局暗含着贾宝玉最终难堪挽贾府这座大厦于“将”的命运 。但金箍棒不一样,它也曾为济世救民出了力,甚而可说是劳苦功高,将这样的宝物给悟空作兵器不 , 不正寄托着作者希望孙悟空能够依靠这条铁棒“伏虎降龙”、“炼魔荡怪” , 从而救万民于水火 , 泽被苍生吗?其二 , 为什么这样非凡的宝物竟然沉寂于深海许多年,没有被人重视呢?作者在此给读者设置了这样的悬念 。抛开索引派的繁琐考证与假设不谈,我们至少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金箍棒是“千里马”,这一点无需置疑,可惜的是东海龙王不是“伯乐”,不仅不是,而且还是一个萎缩怯懦爱打“小报告”的“小人”,金箍棒在他手里的命运自是可想而知 。作者利用这一细节,一方面表明悟空是真正的“伯乐” , 真正的英雄 , 另一方面 , 也暗含他对黑暗不平的社会现实的某种讽刺 。其三 , 金箍棒名唤“如意” , 自是与一般兵器不同 , 它变幻多端,能大能小,大的时候能“弥于宇宙” , 小的时候只有一根绣花针长短 。金箍棒完全随悟空的喜好“如意”变化,因而悟空能使得得心应手,给他西天途中伏魔荡怪凭添无穷的力量 。金箍棒对孙悟空的重要性自是不必待言 。小说第4回,悟空因嫌纱帽?。?反下天庭自封“齐天大圣” , 玉帝派天兵天将下界捉拿悟空 。在悟空与天将先锋巨灵神的交手中,金箍棒第一次显现出它的威力 。面对“名满天下”的巨灵神,悟空只“轻轻轮铁棒,着头一下满身麻”,悟空还未使力,巨灵神已是全身发麻,悟空“劈头一棒”,宣花斧便断做两截 。一松一紧,一强一弱之间,人们对金箍棒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在与哪吒交手的过程中,金箍棒显示其威力的另一面:哪吒变成三头六臂,恶狠狠地手持六般兵器,向悟空“扑面来打” 。而悟空毫不示弱,也变做三头六臂,把金箍棒幌一幌 , 也变作三条,六只手拿着三条棒迎面架住 。后来,金箍棒更是变作万万千千,“半空中似雨点流星” 。当碰上强敌或者说对手人多势众时,悟空的金箍棒能变成千条万条,在万千妖怪中如入无人之境 。至于那些毛贼强盗则更不在话下,只需轻轻地一压,马上便成了肉饼 。悟空使的一套棒法,可谓娴熟精练 , 天衣无缝,有时甚至赢得妖精的赞誉 。第五十四回,独角兕大王与悟空交战时便连声喝彩道:“好猴儿!好猴儿!真个是那闹天宫的本事 。”能从对手口中得到称赞,金箍棒的神通由此可见 。金箍棒的另外一项功能是能变成各种器物工具,在危急关头助孙悟空脱险 。如第65回,悟空被黄眉怪罩在金铙里,悟空先是将铁棒变做幡竿一样,撑住金铙 。失败之后 , 又将金箍棒变作一把钢钻儿,从亢金龙的角尖上钻了一个孔窍,得以脱身 。耐人寻味的是,金箍棒在对待一般的强盗和小妖时 , 它的威力很大,所到之处望风披靡,但碰到那种法力强大的妖魔时,金箍棒的威力便大打折扣 。小说中有多处写到孙悟空与妊怪斗得难分难解,不分胜负的场面 。是金箍棒失灵了吗?显然不是 。而是因为妖怪大多修炼经年,又往往有天上的神仙菩萨作靠山,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妖魔法力的强大正反映出西天取经的坎坷与艰难 。由于金箍棒是孙悟空降怪伏魔的工具 , 因而一旦它丢失了的话,其损失可谓大矣 。小说中两次写到悟空失去金箍棒 。两次丢失都不同,一是被套,一是被盗 。且看第50回、第51回 , 悟空与独角兕大王交手,金箍棒被“亮灼灼白森森的金钢琢套去,“弄得孙大圣赤手空拳 , 翻筋斗逃了性命 。”当妖怪得胜回洞后,悟空失魂落魄,“朦胧失主张” 。从这一细节我们可看出,一旦悟空失去金箍棒,其往常的机智勇敢便马上无影无踪 。无奈之下他跑到灵霄宝殿求援 , 先是“唱个大喏”,然后“又打个深躬”,当葛仙翁取笑他“猴子是何前倨而后恭?”悟空回答道:“不敢!不敢!不是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 。”此时的孙悟空,哪里还有半点当年大闹天宫、傲视万物的影子?而促使他如此转变的,正是那须臾不离左右的金箍棒 。再看第89回,悟空兄弟三人的兵器放在天竺国玉华县厂院时,被黄狮精掳去 。当悟空打听到豹头山虎口洞有妖怪时,马上“唿哨一声,形影不见”,急切之情可见一斑 。悟空在路上碰到两个狼精,想要打杀,却手中又无兵器,只好用个定身法将他们定住 。当金箍棒失而复得时,悟空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甚至忘了“更容变像” , 现原身丢开解数,一路棒打出去 。总之,西天取经路上,有了金箍棒 , 悟空便能呼风唤雨,除妖荡魔,而一旦失去,便惊惶失措,没了主张 。金箍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孙悟空患难与共的生死兄弟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孙悟空使的是金箍棒,而不是其他兵器呢?其实这恰恰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在 。原因有三:其一是金箍棒符合孙悟空本是猴子的性格特征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兵器的描写往往成为人物性格刻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张飞的丈八蛇矛,李逵的板斧 , 鲁智深的禅杖等等 。它们有个共同之处,都是造型奇特,刚强勇猛 。因为造型奇特 , 所以能威慑敌人;因为刚强勇猛,才体现出勇力的虎虎生气 。金箍棒便符合以上的特点,而猴子喜欢舞枪耍棒的天性则更是为此作了一个圆满的脚注 。其二是金箍棒反映出的文化心理 。金箍棒是“定海神珍”,也曾济世安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泰民安的“擎天之柱” 。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暗示这一点,其目的是希望孙悟空成为定国安邦的“擎天之柱” 。作者生活的明代后期 , 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作者放眼寰宇,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救万民于水火的英雄,因而寄理想于笔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其三,相对于刀枪剑戟而言,金箍棒是比较“温柔”的 。冷兵器时代 , 刀枪剑戟往往极具攻击性,刀砍剑刺,其结果都是致敌人于死地 。常言道:“刀剑无眼”,刀光剑影之间,只见血肉模糊,残肢断腿,其血腥气必然弥漫纸端,与小说崇佛戒杀的基调格格不入 。小说中悟空用金箍棒打杀强盗妖精,往往只是压成个肉饼,虽也有时脑浆迸裂 , 但可怖程度较之血肉横飞减弱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不致于尸无完尸 。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小说中所涵蕴的人道主义思想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的来历】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 , 其酷爱自由、嫉恶如仇的天性使他千百年来赢得读者的喜爱 。而神奇非凡的金箍棒的出现,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甚而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大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 使孙悟空这个光辉形象数百年来栩栩如生地闪耀在读者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