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是何意?出自于哪?“揭竿而起”的意思是高举义旗,起来反抗 。现在多用它指人民起义 。
此典出自汉代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牗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 ,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起阡陌之中,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斩木为兵 , 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汉阳人 ,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过秦论》是贾谊早期论述秦帝国灭亡的重要著作 。
这段话意思是说:陈胜一个用破瓮口做窗、用绳子闩门轴的农民的儿子,是一个没有土地的雇农,被流放的罪犯,论德才既没有孔子、墨子的贤德,也没有陶朱公(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弃官到陶地经商成为巨富,号陶朱公)、猗顿(春秋时鲁国人,在猗氏经营盐业成为巨富)那样富有;迫于生计他来到军队 , 不久,便率领士卒以木棒为刀枪高举义旗,天下穷人纷纷响应,山东等地的豪杰纷纷起义,于是秦王朝很快就被推翻 。
揭竿而起意思相同的成语【揭竿而起的意思_立木为信,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兴师问罪,揭竿而...】揭竿而起 相关的近义词
逼上梁山 铤而走险 官逼民反
揭竿而起_词语解释_词典
【拼音】:[jiē gān ér qǐ]
【释义】: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 。砍了树干当武器 , 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
谁知道揭竿而起的意思??揭竿而起
jiē gān ér qǐ
成语典故: 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 , 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
成语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例句: 一时各路人马,揭竿而起,不分昼夜,兼水路纷纷入鄂 。(白先勇《梁父吟》)
立木为信,背水一战 , 破釜沉舟,兴师问罪,揭竿而...1、立木为信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 , 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
2、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文献出处:《史记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径口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 , 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 , 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 , 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 , 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 , 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 , 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3、破釜沉舟釜:锅 。把饭锅打破 , 把渡船凿沉 。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 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渡河后 , 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 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 , 无一还心 。”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
4、兴师问罪出处: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元昊乃改元 , 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 。朝廷兴师问罪 。”
意思就是 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 。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4、揭竿而起揭:举;竿:竹竿,指旗帜 。举起竹竿当旗帜 。借指武装起义 。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秦朝统治时期,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但是被征发筑长城、守卫开发南方、修筑奢华的阿房宫、造秦始皇大墓等等劳役,合起来共用了二三百万人之多,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 。赋税.兵役.徭役.刑法也很重百姓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得很苦很苦 。
公元前二零九年阳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去防守 。他们每天都急着赶路,怕误了日期 。因为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误了期限,就要被杀头 。
这些人走到大泽乡(安徽省宿县东南)时 , 赶上连日大雨,路被淹没,无法通行 。他们只好停下等待,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
民工中有一个叫陈胜的,他和他的朋友吴广偷偷商量:“这里离渔阳有几千里远,怎么走也赶不上期限了,难道我们白白去送死吗?”吴广说:“咱们逃跑吧 。”陈胜说:“不行,逃走被抓回来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强,百姓们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 。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该当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苏 。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是条好汉,咱们打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去打二世 , 楚国的人一定会来帮助我们的 。”
于是陈胜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男子汉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个名堂 。王侯将相 , 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大家赞成,一致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泽乡占领了,他们打起了“楚国”的旗号 。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纷纷响应 , 没有武器 , 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 , 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 。
这支起义军打下了陈县(河南省淮阳) , 陈胜被拥戴为“王”,国号叫“张楚” 。
在这支起义军的带动下 , 各地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
但是因为起义军的战线太长,号令不统一,在秦军的猛烈反击又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仅维持了三个月就失败了,陈胜也被叛徒杀害了 。但是由他们点起的反秦烈火到处燃烧起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
5、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 , 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 , 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 , 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 , 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 , 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 , 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
- 揶揄的意思_揶揄是什么意思?
- 揭牌仪式讲话稿_怎样写公司揭牌仪式的发言稿?
- 握笔的正确方法_正确握笔方法
- 握笔的正确姿势_正确的握笔姿势是什么样子的?
- 初生蛋真的更有营养吗 初生蛋是否真的更有营养
- 红心蛋真的更有营养吗 红心蛋的简介
- 剥好的生菱角要怎么保存 剥好的生菱角保存的方法
- 有机蔬菜是怎么种出来的 有机蔬菜是如何种出来的
- 怎样挑选黑米好吃 挑选黑米好吃的方法
- 美的冰箱e5怎么解决 美的冰箱e5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