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观后感对于《拉贝日记》这部中德合拍的电影来说 , 我认为它会是一部能够被大多数中国观众认可的电影 。虽然从严格的角度来说 , 《拉贝日记》应该算是一部德国电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杀”这个背景,也给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国烙印 。这样一部从异族角度来观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 能够在两个国家——而这两个国家在二战中分属不同阵营——都得到认可,它的态度和历史观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
德国作为纳粹主义的发源地,战后对纳粹主义的反省和清算是极其彻底的 , 连起源于旧普鲁士军队的正步操都因为曾经被纳粹党卫军和德国纳粹军队所采用,而在战后被认为是纳粹德国的象征予以摒弃,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纳粹德国的正步走和行纳粹敬礼 。而正是这种坚决而彻底的态度,为德国赢得了反思战争和历史的权利 。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拉贝日记》的主人公约翰·拉贝先生,即使他曾经是一个纳粹党徒,即使他曾凭借身戴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这些历史细节的出现也不会让中国观众感到反感 。因为这是一个有资格去面对历史的国家,而这部电影也可以摆脱历史的纠缠去直面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
约翰·拉贝经常被媒体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面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底线,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最后成为一个“义人” 。这种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因此更值得我们去追逐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我想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是能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 。
这一丝光明,不但是爱,而且是大爱 。在一场巨大的民族灾难面前,伴随着时间推移,那种集体梦魇因为没有得到释放,所以并没有消散,一直在巨大的沉默中沉淀 。70年后的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沉默背后所积攒的怨念 。面对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举动,勇敢者会感慨光明的珍贵和自我救赎,怯懦者会哀叹人生的虚无和自我欺骗 。但无论如何,那丝光明总是存在的,只看我们如何去选择 。
在正常的表达下,战争电影的主题基本都是在努力升华和质询一个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体冲突(无论当代还是历史的),以及这一冲突如何随时间的推移对“集体梦魇、习俗或欲望”产生的沉淀作用 。对于涉及“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中国电影来说,从已经拍摄过的那几部来看,都没有做到“正常的表达”,因此也就谈不上升华和质询 。而这种遗憾是《拉贝日记》所无法弥补的,因为它虽然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杀”,但电影的主旨还是在讲述一个普通德国人如何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发现人性,升华人性的故事 。它虽然很好地完成了这个关于人性的故事,但它并没有能力和资格去升华和质询中国人的集体伤痛 。这并不是电影技法的失误 , 也不是电影立场的失误 , 而是因为这样的一场巨大灾难和伤痛,虽然有人性的共同之处,但那种痛彻心扉的悲怆和发问,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完成 。
拉贝日记观后感这是网上找的, , 建议你修改一下 。
《拉贝日记》是从拉贝先生的角度来描述南京被日军占领的这段历史 。整部片子中心线索明显 , 就是围绕拉贝展开叙事 。拉贝在卸职的前一天 , 赶上了日军空袭南京城,拉贝组织大家在厂区里避难,用大大的纳粹旗给日本人发出信号 。如果说这次救中国员工的行为完全出于自发,拉贝这个纳粹党员留下来组织安全区则纯粹是一种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来自于他对生活了27年的中国的感情,来自于对新上任的西门子主管的失望,来自于各国际人士对他的厚爱,或许还来自于对他敬爱的元首的寄望 。最根本的是,拉贝的人性光彩 , 这在此后的叙述中娓娓道来 。拉贝送别妻子 , 却眼睁睁看到船沉入大海 , 他遭受了沉重的精神打击,身体打击也是不言而喻的 。夜以继日的工作,使他患上严重的糖尿?。?安全区缺医少药,不得不求助于日本人救命 。拉贝周围的人 , 耿直的威尔逊大夫,年轻气盛的罗森博士,慈爱坚强的杜普雷女士,人物丰满,个性鲜明,为突出拉贝起到了很好的绿叶作用 。威尔逊大夫一开始非常敌视拉贝,他不相信这个纳粹分子会留下来帮中国人做事 。直到某一天他识破拉贝为安全区倾家荡产也不声张,这时他对拉贝的态度转为善意 。这两位演员都是老戏骨,屡屡碰撞出火花,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他俩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场景必将成为经典 。杜普雷女士为了保护女学生,以防止虱子为由给女学生剃发,与日军据理力争,自作主张私藏战俘 。她对拉贝的爱慕,只是隐隐表现,终究尊重拉贝与其夫人的感情,而把自己的真情深埋 。她的柔情,她的坚定,展现了无私的爱与崇高的人格 。罗森博士是由《再见列宁》中的小帅哥饰演的,现在还是那么帅哈 。他与女学生琅书的感情,轻松的对白 , 舒缓了整个凝重紧张的气氛 。
拉贝日记读后感[拉贝日记读后感]读完《拉贝日记》,便知拉贝其人,拉贝日记读后感 。他没有满腹的哲理,也没有宏伟的韬略,更不是一个狂热的政客 。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诚实质朴的商人,一位有头脑的人,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事 。他恢谐幽默 , 遇乱不慌,临危不惧,即使在险恶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随和而受到周围人的欢迎 。他是一个纯正的人道主义者,他把帮助危难中的人 , 看作是自己的义务 。在日军占领南京时,他为了保护自己的佣人和职员,为了南京平民的安全,不顾个人的安危,甘愿留在受难的南京 , 吃尽苦头 。他对难民一视同仁,尤其不亏待穷人 。一次,当拉贝正准备关院门时,有3个穷孩子来找防空洞,被他这个洋人吓得撒腿就跑,拉贝却把他们喊了进来 , 安排在防空洞中间的位置 。他说,我的目的是使客人们以此为榜样,懂得在危急关头每个人都是同等重要的 , 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 。在他的防空洞里,总是把最中间最安全的位子留给妇女、和儿童 。他勤奋刻苦,在为保护难民而极其繁忙的情况下,也始终坚持挤出时间,把他的战时日记一天不间断地记下来 。他虽然不会说中国话(他和中国人交谈多用英语),却是一个"中国通",连他自己的墓碑也让亲人刻上阴阳八封图 。他能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理解中国人,而且也欣赏和热爱中国人 。当他重新回到欧洲时,对已经变得陌生的祖国的生活感到很难适应 。他是一个盲从的爱国主义者 。在南京时 , 他只有通过迟三个星期才收到的德国旧报纸来了解自己的祖国 。这些报纸都是为德国和它的元首唱颂歌,因此,拉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以为希特勒是要和平的 。从日记中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幻想由希特勒来制止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拉贝回到柏林后,国务秘书、大区党部领导人授予他一枚红十字勋章,在斯图加特他还被授予国外德侨银质勋章,中国政府也授予了他蓝白红绶带的玉石勋章,真是一派威风!由于他对纳粹党,尤其是希特勒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 1938年5月2日至25日接连在柏林作了5场关于南京受难的报告,他期盼着大区党部领导人伯勒能带他见希特勒 , 这个希望没有实现,他又不假思索地于6月8日向希特勒呈寄了一份报告 , 读后感《拉贝日记读后感》 。接着就发生了他没有料到的事:几天之后,他被盖世太保逮捕 , 他的战时日记和照片也一起被收走 。警察局审讯了他,并责令他必须对南京发生的一切保持沉默,然后释放了他,后来又发还了他的日记 。此后,他遭到西门子公司上层领导的冷落,再没有得到重用 。苏联红军攻占柏林后 , 拉贝又被苏联人逮捕 。他接受了审讯 。三天后被释放 。后英国人接管了位于柏林西北区的西门子城,英国军政府招用拉贝为首席翻译,但是几周后被解雇,理由是前纳粹党员不能在军政府工作 。他失去了生活来源 , 井担心西门子也会因为同样的理由而不敢用他 。这段时间,他经常生?。?除了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经常复发外,又因缺乏营养患上了皮肤病 。尽管这样,他仍然必须在西门子工厂干着沉重的拆卸机器的活 。在1945年6日18日的日记中 , 他记述了所有纳粹分子和家人都必须早上7点45分开始工作,拉贝和他的妻子多拉也不例外,一直干到晚上才能国家 。德国肃清纳粹法庭一直把他作为纳粹分子,因为有人认为他是-个有头脑的人,他在南京不应当入党,回国后又没有退党 。英国人也对他进行了连续几天的审问 。1946年年4月 。拉贝申请非纳粹化遭到拒绝,他因而无法找到工作,西门子公司的几个老同事有时偷偷地给他介绍一点零工 。后来 。在上诉审理中,拉贝终于因为"在中国卓有成效的人道主义工作"而被判不是纳粹分子 。西门子重新录用了他,但是只得到一个三等的职位 。1947年拉贝65岁退休,退休后 。有时帮助公司做点零工,以弥补微薄的退休金 。他在1947年的一篇日记中写道:在南京 , 我是一个活菩萨,在这里、我是一个贱民,一个被遗弃的人 。当他完成了自己最后一本日记的时候,设在柏林的中国军事使团找到了他 。军事使团提出,拉贝可以移居中国,中国将向他提供住房和养老金,并希望他在东京首要战犯审判时作为控方证人出庭,拉贝拒绝了 。对此,他在1949年6月给儿孙留下的书面文字中解释说:我1947年被获排返回中国,作为对日本罪犯的证人出庭作证,因为我曾予1937年至1938年这段时间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并因此成为日本残暴罪行的见证人 。但是,我婉言拒绝了 。我想,尽管日本罪犯应当受到惩罚 , 但我不愿看到出本人给绞死,我无权作出审判 。这个时候的拉贝已经被坎坷的经历磨平了棱角 。在他贫病交加的困难时刻,中国人民没忘记他 。1948年初 , 南京市参议会成立救助拉贝劝募委员会 , 不几日便募得1亿元辗转汇给拉贝 。1948年3月,南京市市长又在瑞士购买奶粉等食品4大包寄给他 。南京各界决定自1948年6月份起按月寄赠食品1包 。当年在南京安全区与拉贝结下深厚友谊的美国传教士米尔斯的妻子也没有忘记他,她打听到拉贝的住址后,便在美国人和中国人中为他发起了募捐,给他寄去了包裹 。他临终这天的上午还在公司做零工 。中午中风 , 被他的同事送回家,夜间与世长辞,被安葬在夏腾堡公墓 , 为他送行的只有他的妻子、孩子和几个朋友 。因为拉贝落葬的公墓不久前已被关闭,中国政府为了纪念他,于1997年5月,由我国驻德使馆柏林办事处将他在柏林的墓碑运至南京,安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使他得以魂归第二故乡 。〔拉贝日记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 , 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拉贝日记读后感500字今天看完“拉贝日记” 。一个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场算上我只有三个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对儿算是包?。佑霸撼隼?,天还没全黑,都快七点半了,空气很暖和,香香的 , 是槐花开了,可是看不到槐树,它们都藏在小区里,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和银杏,我对这条街很有情感,走过也快十年了,马路不很宽,银杏树长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黄的色彩很浓郁,把一条街打扮的满满的,从天空到地面 。良久没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个人 。街上人来人往,谁都不留神谁 。
“拉贝的日记”,看完后,第一的感觉是“拉贝”的导演输了 , 输在平淡 。但在平庸之下,却是故事的完全跟整体的可托 。并且最凸起的一点是将杀害的罪恶本源清明白楚的告诉,并用了许多的篇幅重复强调:那就是――战役的祸首罪魁是政府 , 日本的天皇直接参加(向参演天皇他“大爷”的日本演员致敬),仅仅展示个体日军的残暴是薄弱的,是避重就轻,擒贼一定要擒王 , 这是“拉贝日记”的一个立足点;另一个立足点是从德国人的角度在看待希特勒的问题上要有一个立场,说大一点是态度,此片给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ü倘晃颐怯τ媚纱獾挠跋炀让苏蕉分械娜耍⒉荒芤蚨行荒纱猓佳菘桃庥昧吮囟ǖ钠植煌某【罢瓜执斯鄣悖蛔詈蟮牧⒆愕愕比皇侨诵灾饕澹?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从个体好汉到其他国际友人逐一描绘,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员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 , 很跳戏 。观影中对仁慈的本国人是有激动的,然而当看到咱们的运气须要外国人开圆桌会议举腕表决并由外国的圣母玛利亚来操办的时候,仍是有辱没的感到 。至此,用这三根线穿成一根连起全部故事,顺水行舟 。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败,不个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于平庸可能使人损失观看的兴致,并在看过之后没有回想,当初想想拉贝就是一光头戴眼镜的老头儿,可是看拉贝自己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个影片给我的印象深良多 。所以“夏伯阳”不会被遗忘,而“拉贝日记”会 。另外对于屠杀的镜头并未几 , 但那段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砍头比赛被突出表示,并且竞赛的过程逐日在报纸上登载,屠城的来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 。其余印象还有张静初的角色 , 基础就能够没这个角色;还有拉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点挪亚方舟的感觉,鬼子连方舟都给炸了,人神共愤 。
陆川的“南京南京”赢了,赢在一个一个独立的镜头 。如果将镜头离开,每一个片断都有很强的冲击力,很奇特,历史的质感强烈,塑造的人物影像刻骨铭心,仅仅是影像;一个一个的镜头语言,就是他们历经四年将粒粒顽石磨制成的宝物,只等着用红线穿起 , 只是切实是功力不够 , 穿乱了套;那日本处男纯挚善良的眼线就是一根稻草,处处都可断裂 。至于我们的圣母玛利亚高圆圆,坚定不演被强横的戏 , 现在看来很对 , 陆川说如果演了影片会很不同,我也没看出有什么不同,“南京南京”里强暴的戏份儿太多了 , 足够了 。只是对高玛丽亚塑造的单薄了些,印象不足 。对网上很有争议的那一段日军祭奠的十多少分钟 , 我感到很棒 , 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想想国家的人被杀,国都被占,还要在你们的国都里祭祀杀人者的亡灵,是什么样的羞辱吗!况且日本人的团结纪律和睦势也由此展示得很充足,我们好好想想 , 那么大的国家为什么被杀的那么惨?重要还是男人们尖勤谗滑,奴颜卑祈的太多,精英太少,一个国家假如男人们精力上被摧垮,精神上被毁灭,国度根本就亡了 , 所以,陆川虽然本作品不算胜利,但这样玩命工作的男人就是国家的盼望 。
求拉贝日记观后感1000字《拉贝日记》观后感“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 啦……啦……你用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每当《我和我的祖国》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时,一种温热的情感便会在身体里慢慢升腾 。我想这便是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吧 。往往一个人对事物热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就像你爱你的家人、朋友、师长一样毫无理由 。我爱我的祖国,她虽然没有俄罗斯那么大,没有美国经济那么发达 , 但是她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 , 并且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 。而近期再次使得我为祖国而感动的是一部电影叫拉贝日记,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 , 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知道的太少太少 , 可怜的一些信息主要来源于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大都太过概括,缺少了应有的立体感 。《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残酷与壮烈交汇的历史 。这部电影无疑可以被称作一部好电影,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被剧情牵动着,但是我的脸一直紧绷着 , 什么话也不想说,心情特别的沉重 。在这个电影中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特别的深刻 , 一个是日本轰炸南京,拉贝牵起来德国的国旗,中国人在德国国旗的庇护下面躲避轰炸,觉得是种讽刺 , 这大概是希特勒唯一做的好事吧 。我不禁要想为什么作为中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没有安全感,而仅仅一面德国的国旗其效用却这么大,想来关键是德国的强大啊 。另一个情节是日本军人透露消息的情况 , 也说明了发动战争是极少数的军国主义分子,大部分日本人都还是不希望战争的 , 这也是我在影片中唯一一个我不会用鄙视的眼光注视的日本人 。还有一个就是日本人在进行杀人比赛的时候那群同胞的眼神,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个个坐以待毙,或许这个是导演的安排,不过人人都是没有神的眼神,这么多人为什么不能够反抗?他们被俘之前可还是中国的战士?。?这是我最无法了解的 。起初 , 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 , 理由和我没有看《南京!南京!》之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是一样的 。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 。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 。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从电影中我看到了许多伟大的灵魂充满着人性光彩的拉贝,耿直的威尔逊大夫 , 年轻气盛的罗森博士 , 慈爱坚强的杜普雷女士,人物丰满 , 个性鲜明 , 为突出拉贝起到了很好的绿叶作用 。跟着导演的镜头,我看到拉贝在是否出任安全区主事者的困惑 , 他在失去妻子的心灵战栗中变得更加坚定,他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为安全区购买粮食 , 而故意不让别人知道内情 。面对这样一个把大爱倾注在一群与自己并无太多瓜葛的弱者身上的外国人 , 你没法儿不想起救犹太人于水火的辛德勒 , 没法儿不想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 。影片在娓娓道来中 , 为重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立下莫大之功 。面对残酷的日本人的侵略恶行,一个满可以置身事外的人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留在这生死难保的是非之地,其中的伟大谁又能否认呢?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在这六十年的风风雨雨里,中国变得太多太多 , 从贫困到丰衣足食,从弱小到强大,从被人看不起到被人看重 , 人们在向着祖国美好未来看齐时,是否会想起那些曾经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呢 , 他们的英勇事迹是否还被记得真切 。几年前曾经听过某校学生在观看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时不断爆发出兴奋的笑声的报道,那时的我简直无法相信 , 作为中国人他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在建国六十周年的今天我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一个培养新一代中国人爱国热情的好机会 。我想拉贝日记的出现无疑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根是一个好的契机,古人已去今人是否还记得缅怀这他们呢?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求拉贝日记读后感800到1000字❤️【拉贝日记观后感_求拉贝日记读后感800到1000字❤️】 他似乎并不遵从社会达尔文主义,所以,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纳粹 。因而,他才能够显露出高尚的人性光辉 。
遗憾的是,之前我从未听闻此人,直到一部电影 。
上面一句话 , 开始切入我写此文的用意 。
书中的一些细节,可以作为考证南京屠杀遇难人数的资料 。
1937年11月25日拉贝发给希特勒的电报
“致元首:国社党南京地区小组组长、本市国际委员会主席请求元首阁下劝说日本政府同意为平民建立一个中立区,否则即将爆发的南京争夺战会危及20多万人的生命 。
谨致德意志的问候”
11月28日关于中国官员的一段记录
“……警察厅厅长王固磐再次声明,还有20万中国人住在南京 。我问他是否留在南京,他的回答果然不出所料:能留多久就留多久!(这就是说,他要溜?。?
12月6日与中国官员的交谈
“……我和现在位在我旁边的“军官道德修养协会”的黄上校进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交谈 。黄坚决不赞成设立安全区 。他认为这样一个区会瓦解南京部队的士气 。他向我解释说:“我们是因为自己的过错才输掉了这场战争 , 我们应当能守卫得更好一些 。我们应当用自己的热血来保卫祖国 , 不让日本人占领一寸土地 。但是我们退却了 。南京应当守卫到最后一个人 。如果你们不建立安全区,那些现在搬进区内的人们本来是可以帮助我们的士兵的 。”对这种奇谈怪论我能说什么?这么个人竟然是最接近蒋介石最高统帅部的高级官员!“是这样的:留下的人之所以留下,是因为他们没有钱带着自己的家人和一点点财产逃走,他们是穷人中最穷的人,难道应由他们以生命来弥补军方所犯的错误吗!尊敬的黄先生,你为什么不命令南京那些富有的市民,那些逃走的有钱的80万市民留下来?为什么总是要那些社会最贫穷阶层的人来献出他们的生命?” ……”
1938年1月14日拉贝对福田的信函中提到
“……我们听说,经贵方登记的人口共有16万,其中不包括10岁以下的儿童,城里有几个地区甚至连年长的妇女也不包括在内 。因此 , 城里的市民总数可能有25万~30万人 。按正常口粮供应这些人,每天需要2000担米,即1600袋 。由此可见,您所配给的每3天1000袋米还不到所需量的三分之一……”
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财务主管克里斯蒂安·克勒格尔的报告中也提到
“……日本人虽然没有承认这个安全区,但是它注意到了这个区域的存在,因此安全区只遭到了为数不多的炮击 , 战斗期间死亡的人数也很少 。到12月12日这一天,当时滞留在城内的居民可以说全部逃进了安全区,总数约有20万~25万人……”
书中多处提到的数据表明南京市人口原逾百万 , 战前逃离约80万,日军来临时剩20多万,且多数进入了安全区并得到保护 。若日记描述为真,则官方所称的30万遇难人数值得讨论 。
《剑桥中国史》第十三卷第十一章中关于屠杀的描述
”……在7周的暴行中,至少有42000名中国人被残忍地杀害,其中许多人被活埋或者浇上火油烧死 。约有两万妇女被强女干 。……“
战后的东京审判时,国民政府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提交的南京大屠杀被害人数为34万,但国际法庭在最后判决书中 , 把南京大屠杀的被害人数压缩为20万 。在稍后对南京大屠杀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松井石根大将的死刑判决书中 , 又把南京大屠杀的被害人数压缩到10万 。
1979年之前大陆的中学历史课本中,并没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述 。比如1958年版的《中学历史教师手册》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中,关于1937只有:“日军侵占上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样轻描淡写的记述,完全没有提到南京大屠杀 。而该书在1927年的大事中,倒有蒋介石屠杀大量共圌产党和革命群众的记载 。1975年版的《新编中国史》中的历史年表中,关于1937年也只有:“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南京防御失败”的记载,丝毫没有大屠杀的踪影 。1979年版的全日制中学历史课本中 , 南京大屠杀才首次登场 , 而直到1985年中国政府才开始在南京修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
也许有人会举出无数”证据确凿“的史料论证官方说法的无比正确性;也许有人会提出”无论人数多少均为不赦之罪“这个本人也无比赞同的观点;也许有人认为纠结人数讨论毫无意义——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因为——如果你耐心看到结尾,那末,楼主想说的只有淡淡的一句——
从邻家老大哥到霸权沙文,从《XH曰报》中”特别可亲“的国家到万恶的资本帝国,从对屠杀的缄默不语到井喷般的大肆渲染,从被朱德和林彪争来争去的那根无辜的扁担……铭记与遗忘,掩饰或伪装……一片土地的历史,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一位位普通百姓最简单又质朴的情感就这样被稳坐钓鱼台的老爷们以及跪伏在两旁的御用文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而沦为了政治博弈的无言工具 。
我不愤懑,我只叹息 。
- 拉贝日记影评_求拉贝日记观后感1000字
- 担当观后感_初三作文做一个有担当的人读后感
-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_把信送给加西亚观后感。
- 找春天日记_写一篇日记《找春天》二年级
- 战地钢琴师观后感_《战地钢琴师》 钢琴师在 那德国军官面前弹得是哪...
- 1月14日是什么情人节?日记情人节是几月几日
- 我能行 作文_我能行作文300字日记格式
- 我的课余生活日记_课余生活的日记怎么写?
- 我的端午节_端午节日记二百字左右
- 我的成长日记_我的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