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_文言文句式的倒装句

初中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文言文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文言倒装句类型,一起来看看吧!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下文是对四种倒装句的详细解说 。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 , 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 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 , 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 , “自信”即“信自” , 意相信自己 。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 , 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
五、其他,表示强调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 , 或使语气流畅 , 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 , 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 , 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
古文中倒装句的类型有哪些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 , 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 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 ,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 , 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 , 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 , 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 下饮黄泉 , 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
怎么判断文言文中什么是倒装句是什么到装古汉语的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慧)?。ā队薰粕健罚┮胛模骸澳闾淮厦髁恕?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
3、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 , 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 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 。
例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
4、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 , 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用在谓语后面(如果谓语后面有宾语 , 则用在宾语后面) 。是单音节词的,前面无语音停顿,书面上不用逗号隔开;是多音节词或词组的,前面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 。意义上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就是状语后置 。

文言文倒装句_文言文句式的倒装句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文言文中其他几种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
2、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
3、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状语后置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判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判断: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ā队薰粕健罚?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 , 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
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七年级文言文倒装句,判断句 , 省略句,被动句我一共发了两个 这是第一个、判断句
古汉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等判断词表示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 , 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3)“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4)“……者,……也” 。例:李将军广者者 , 陇西成纪人也 。
(5)“…… , ……者也” 。例: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6)“……,……也”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夫战,勇气也 。
城北徐公 , 齐国之美丽者也 。
(7)“……也”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8)无标志词语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
二、省略句
(1)省略主语: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
(此)忠之属也 。(此 , 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动词: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
(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便要(渔人)还家 。
(4)省略介词:林?。ㄓ冢┧?。急湍甚(于)箭 。
(5)省略量词: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
三、倒装句
1.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吾谁与归?
3.定语后置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 , 定语“三夫”后置 , 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 , 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躬耕于南阳 , 苟全性命于乱世
战于长勺
告之于帝
四、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字表被动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 , 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管夷吾举于士
山峦为晴雪所洗 , 娟然如拭
五、固定格式
(1)“不亦……乎”:学而时习之 , 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
(3)“得无……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第二个
一、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方式 。
1、 用“者”(表停顿)“也”(表判断)表示 。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
(1)“……者,……也”
例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2)“……者,……”
例如:粟者 , 民之所种 。
(3)“……,……也”
例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4)“…… , ……”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
(5)“……者也”
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2、 用动词“为”表示 。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3、 用副词“乃”“则”“即”“皆”“非”等表示 。
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4、 用判断词“是”表示 。此种表示形式出现较晚 。
例如: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二、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如下几种表示方式 。
1、 用“于”表示:“……于……” 。
例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用“为”表示:“为……”“为……所……”“为所……” 。如:
例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为巡船所物色 。
若属皆且为所虏 。
3、 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
例如: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
4、 用“被”表示:“被……”
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5、 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 。
例如:戍卒叫,函谷举 。
余羁縻不得还 。
三、省略句
1、 省略主语 。有四种情况 。
(1)承前省 。
(2)蒙后省 。
(3)自称时省 。
(4)对话中省 。
2、 省略谓语动词 。
3、 省略宾语 。
(1)省略动词的宾语 。
(2)省略介词的宾语 。
4、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于”或“以” 。
四、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四种:
1、 宾语前置 。有六种情况 。
(1)否定句中 ,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
(3)用“之”“是”将宾语前置 。
(4)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 。
(5)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前置 。
(6)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 。
2、 定语后置 。
有以下三种情况 。
(1)用“之……者”或“者”表示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 。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 , 筋骨之强……《劝学》
(3)数量词作定语常常后置 。
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鸿门宴》
3、 主谓倒置 。
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4、 介宾短语后置 。
(1)“于”(乎)宾短语常常后置 。
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2)“以”宾短语也有时后置 。
例如:皆不可拘以时月 。《采草药》
又试之(以)鸡 。《促织》这两个你看看能看懂哪个?
我摘了很长时间哦!
望(*^__^*)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比较多,有定中倒装句、动宾倒装句、介词短语倒装句、主谓倒装句等 。
 ?。ㄒ唬?定中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 。但是,中心词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促织》)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赤壁》)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的"一片"是定语,处在中心词"孤帆"的后面,(2)的"好事者"是定语,修饰的是中心词"少年" 。"少年"前头还有定语"村中" 。(3)的"还者" 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 。(4)的"师"是中心词,前面定语?quot;彼童子",后面定语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的前后都有定语 。
 ?。ǘ?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 , 大约有三种情况 。
1、否定句宾语提前
这样的句子必须是否定句;有了否定的条件 , 宾语就可以提到动词之前 。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ā妒由健罚?br />
 ?。?)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
 ?。?)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
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否定词是"不、莫、未" 。(1)是"古人没有欺骗我";动词是"欺",宾语是"余" 。(2)是"这个世界真浑浊,不能理解我";"知"是动词,"余"是宾语 。(3)是"当时的人并不认可他"; 动词是"许" ,宾语是"之" 。(4)是"但是这样还不能做王,没有这样的事";动词是"有",宾语是"之" 。
2、 疑问句宾语提前
这种倒装句式的先决条件是 , 必须是个疑问句 , 而且是疑问代词做宾语 。有了这个先决条件,疑问代词宾语就得提到动词前面去 。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客何为者?(《鸿门宴》)
 ?。?) 默而识之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何有于我哉?。ā堵塾铩罚?br />
 ?。?)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 , 疑问代词都是"何" , 这个"何"就提到了动词前面 。(1)是"操何"(带来了什么) , (2)是"在安"(在哪儿),(3)是"为何"(做什么),(4)是"有何"(有什么),(5)是"至何"(到哪儿) 。
3、 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
这种句式,也必须是疑问句,
 ?。?)宋何罪之有?(《公输》)
 ?。?)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何陋之有?(《陋室铭》)
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动词"有"在宾语后面,宾语在前面,动词和宾语之间有"之" 。"何"是定语 。(1)是"宋国有什么罪?"(2)是"有什么功劳?"(3)是"有什么简陋呢?"
动宾倒装句主要有否定句宾语提前、疑问句宾语提前、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这么三种情况 。还有一些别的情况 。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举贤以自佐 。(《屈原》)""自佐"是"辅佐自己"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浪淘沙》)""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宾语"多情"也提到了宾语的前面 。
此外,还有其他的办法组成倒装句 。如:"冀幸君之一悟 , 俗之一改也 。(《屈原列传》?quot;这里不是用"之"帮忙 , 而是用"一"帮助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 。
 ?。ㄈ?介词短语倒装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有两种情况 。
1、介词短语后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 , 却放在了动词后面 。"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 。(《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 。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
 ?。?) 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 , 天时有愆伏 。(《采草药》)
 ?。?)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崤之战》)
?(1)是"故临崩以大事寄臣",(2)是"不以封疆之界域民" , (3)是"皆不可以时月限",(4)是"郑商人弦高将于周市"( 郑商人弦高将在周这个地方做买卖) 。
2 、介词宾语前置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还包括介词短语本身倒装 。在一般情况下,介词总是在前面 , 介词宾语总是在后面 。可是有时候,介词在后,介词宾语在前,跟动宾倒装句的情况很相似 。这就是介词宾语前置句 。
 ?。?)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
 ?。?) 问:"何以战?"(《曹刿》)
文言文句式的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 , 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
(1)疑问句中 ,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 , 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 ,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3.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
标志词:于、以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③德何如 , 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
【文言文倒装句_文言文句式的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_文言文句式的倒装句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