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_学习校本课程的收获

新课程改革包含哪些内容?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 , 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 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 , 学会做人 ,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 ,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 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_学习校本课程的收获】3、在对待自我上 , 新课程强调反思 。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 , 新课程强调合作 。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_学习校本课程的收获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 。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 , 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 , 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课程中的教师观念与行为
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是什么1、提高科学素养------新世纪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
2、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提高和收获 。
3、倡导探究性学习------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_学习校本课程的收获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 。
至少在口头上 , 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 。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 。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 。
第一,统一性、规范性
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 , 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 , 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
第二,主动性
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 , 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是这种主动性 , 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 。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
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
参考资料:新课程标准
新课改主张小学课程以什么为主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
新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历史 。
初中阶段设置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主 。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 (或、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以及性教育 。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_学习校本课程的收获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新课程改革要求规定: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
2、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 , 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
3、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 , 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 。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 。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与课程改革试题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新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要符合哪些要求如下概括地说 ,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
工业经济对于“效率”的崇拜又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以简约、规范的方式来传授知识 , 因此,建立在对知识加以分门别类基础之上的分科课程就成为课程结构最重要的特色 。此外,各门学科对于各自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求 , 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 。换言之,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 。
现行课程体系的上述特征,都反映了这么一种教育理念或关于人的发展观:国家和社会发展集中地体现为经济的发展,因此,与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学校课程体系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 , 它也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全部内涵 。
显然,如果不根治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现存的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推行 。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 必须端正教育思想 , 转变教育观念 。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 , 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 。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 。
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 , 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 。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 。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 。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 。
第一,统一性、规范性 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 , 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 , 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 , 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
第二,主动性
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 , 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 。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
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
发展观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 , 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 。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 。应该看到,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 。为了充分发挥课程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次课程改革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 。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
知识观
从前面的表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 。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 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 。知识不仅是绝对的 , 而且也是客观的 , 因而,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 。对于知识而言,人们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 。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 。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 , 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 。
这次课程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 , 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 。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
课程观
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 。“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 , 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 。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于是教育、课程便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 。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 , 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 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所有这些素材的教育意义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 。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 。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
学习校本课程的收获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婷婷2009518
课程学习的收获课程学习中您感触最深的内容有哪些?并简述您有哪些收获 。初中化学研修总结学习是必要,也是重要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当前课改的目的和意义 , 也使自己对课改有了深刻的认识 , 也大大提高了自己对本学科的理论素养 。现将培训体会总结如下:一、教学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回首这次的培训,真是内容丰富 , 形式多样 , 效果明显 。这次的培训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 , 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这是收获丰厚的一次培训,也是促进我教学上不断成长的一次培训 。二、提高能力,完善自我网上的专业学科学习和听取同行们优秀的示范课使我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原先的传统学习模式,更给我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 。这使我对以往在教学中的困惑豁然开朗 , 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为了图热闹,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 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但是不能全靠问题来牵引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走等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会以高质量的课堂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 完善自我 。三、反思不足,努力改进通过远程研修,使我学到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