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美之演变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 , 汉之赋 , 六代之骈语 , 唐之诗 , 宋之词 , 元之曲 ,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 ”(《宋元戏曲考·自序》)清人焦循说:“一代有一代之所胜 。 ”(《易余籥录》)另外 ,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一、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一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演变规律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作了精辟的论述:“四言敝而有楚辞 , 楚辞敝而有五言 , 五言敝而有七言 , 古诗敝而有律绝 , 律绝敝而有词 。 ”这段话 , 简要地勾画出了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演变过程:从《诗经》的四言体到《楚辞》的骚体 , 再到五七言诗(以唐诗为最高繁荣阶段) , 最后到长短句的词和曲 。
古代诗歌分为杂言、齐言 。 一般地说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 它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的数百年间 。 《诗经》以前的古逸诗为杂言 , 如《吴越春秋》的《弹歌》:“断竹 , 续竹;飞土 , 逐肉 。 ”《易经》中的《归妹》上六爻辞:“女承筐 , 无实 。 士刲羊 , 无血 。 ”前者是一首猎歌 , 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人民的劳动生活;后者描写古代牧羊人剪羊毛的情景 , 从它们所反映的生活和古朴的形式看 , 都比较接近原始的形态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 楚辞也是杂言 。 《诗经》中的诗以四字为定格 , 是四言诗的成熟 。 《楚辞》以后产生了五言诗 , 可称齐言 。 五言诗的雏形产生于民间 , 据史籍记载 , 西汉就有一些五言一句的民谣 , 如:“何以孝悌为 , 财多而光荣 。 何以礼义为 , 史书而仕宦 。 何以谨慎为 , 勇猛而临官 。 ”(汉代俗谚 , 见《汉书·贡禹传》)“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 。 生时谅不谨 , 枯骨后何葬?”(汉代长安中民谣 , 见《汉书·酷吏传》)这些歌谣 , 作为五言诗 , 在艺术上还很幼稚 , 但它们为文人创作五言诗提供了借鉴 。
文人写五言诗 , 是东汉以后的事 。 一般认为 , 以著名史学家、《汉书》作者班固的《咏史》为最早 。 建安时期是五言诗获得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 出现了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诗人 。 其中以曹植的成就为最大 。 另外 , 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等 , 也都是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作品 。 这段时间 , 还出现了《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等优秀诗篇 。 总而言之 , 五言诗酝酿于西汉 , 成立于东汉初年 , 而成熟于东汉末年 。
七言诗也是从民间酝酿起来的 。 汉代的乐府民歌中 , 经常出现完整的七言诗句 , 如“秋风肃肃晨风飔 , 东方顺臾高知之”(《有所思》)等 。 文人写七言诗 , 一般认为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为最早 , 然句中嵌有“兮”字 , 七言体制尚未完备;正式宣告文人七言诗的成立 , 则是汉末曹丕的两首《燕歌行》 。
唐代的近体诗 , 即格律诗 , 是在五七言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它与古诗的不同主要有两点:一是平仄 , 二是对仗 。 凡不合律的诗皆可称为古诗(或称古风) 。
唐以后的词 , 又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 词是继五七言古近体诗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 五七言诗经汉魏、两晋、南北朝、唐而发展到所称的黄金时代 。 大约在隋唐时代 , 由于新的音乐的决定性因素 , 词开始在民间 , 然后在文人手里逐渐发展起来 。 经晚唐、五代以至两宋 , 词达到了极盛时期 。 由于词的句式长短不齐 , 所以称其长短句 。 金元以后 , 又产生了曲 , 曲的形式也是长短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