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的诗意_春晓,出塞,凉州词,鹿柴的诗意

《春晓》诗意是什么呢一、答案是:
《春晓》诗意是: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二、原诗全文: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三、作者简介: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 , 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 , 游长安 , 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 , 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 , 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
四、诗歌分析: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 ,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 , 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 。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 , 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
春晓诗意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①② , 
处处闻啼鸟③ 。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④ 。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全诗诗意: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
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春晓的诗意【原文】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作者】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四十岁时曾赴京城长安考进士,结果没考上,便回到家乡襄阳 , 隐居在鹿门山 。他的性格孤傲,终身为做官,以作诗自得其乐 。孟浩然漫游过东南各地,写了许多山水田园诗,把唐代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推向顶峰 , 在当时很有名气,连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也都很推崇他的山水田园诗 。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清晨 。晓 , 指天刚亮的时候 。
(2)不觉: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 。
(3)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 , 鸣叫 。
(4)夜来:夜里 。
【译文】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
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
【点评】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
春晓的诗意春天不知不觉的到来了 , 到出都可以听到鸟的叫声,晚上听到了风吹雨打的声音,暗自感叹,那些花儿不知要掉落多少啊
春晓诗意及与之相似的诗春晓 , 指春日黎明 。诗人孟浩然写有同名诗文《春晓》,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同名刊物《春晓》 。
释义:春日黎明;春日黎明之时 。示例:唐赵存约《鸟散馀花落》诗:“春晓游禽集,幽庭几树花 。”明刘基《漫成》诗之一:“春晓正堪睡,嫌他牎上明 。”清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过桥望春晓,碧瓦浮轻霜 。”
译文: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 , 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 , 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 。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春晓,出塞,凉州词,鹿柴的诗意【春晓的诗意_春晓,出塞,凉州词,鹿柴的诗意】春 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 
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 , 
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赏析]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 。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 。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 。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 。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
出 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译诗]
从秦汉到如今明月依旧照耀边关,
到塞外从军的人征程万里仍然没有回还 。
如果现在有象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境,
那就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 。那秦汉时的月亮,依然明亮 , 依然照耀着如今的边关 , 而万里出征的将士却踪影难寻,永远长眠在了异乡 。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起句用“秦月”“汉关”互文,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浑苍凉之气充溢全篇 。继而诗人由士卒不能生还的悲剧写到对“龙城飞将”的期望 , 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诗人对朝庭用人不当和将帅无能的不满 。全诗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境雄浑深远,确为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诗]
精美的酒杯中斟满了葡萄酒,战士们正在准备举杯开怀畅饮 , 琵琶声从远处传来,催促他们上马出发 。战士们喝醉了躺在战场上 。您可别见笑,自古以来当兵打仗,有几个能从战场上平平安安地回来?。?
[赏析]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 , 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 。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 , 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 。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 , 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 , 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 。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 。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 , 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 , 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 。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 , 倍觉悲痛” 。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 。话虽不同 , 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 , 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 。“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岘佣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 。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 , 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 。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 , 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 。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 , 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 。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
[译诗]
空寂的山中,看不见人,只隐约听到远处有人说话的声音; 阳光返照,光线射入林中深处,又映照在青苔上面 。
[赏析]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鹿柴(zhài寨) , 是辋川的地名 。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 , 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 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 , 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 , 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 , 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 , 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 , 由声而色 。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 , 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猛然一看 , 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但细加体味 , 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 , 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 , 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如果说 , 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 , 其间本无轩轻之分 。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 。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 , 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 , 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 , 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 , 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而这种敏感 , 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