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月光曲简介《月光曲》指《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该乐曲一共分为三个乐章:
1、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 , 2/2拍子,三部曲式 。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 。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
2、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奏鸣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 。
3、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 。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月光曲》的创作背景: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题赠给他一八零一年时热情的对象:朱丽埃塔·圭恰迪尼的一首作品,但后来他为这段感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
贝多芬其余代表作品:
1、《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4年的交响曲,作品55号 。
2、《c小调第五交响曲》
《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 , 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
3、《d小调第九交响曲》
《d小调第九交响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作品第125号),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四乐章交响曲 。因其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 , 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 。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后来成为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这部交响曲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光曲
关于月光曲和贝多芬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贝多芬祖籍佛兰德的德国作曲家.生于波恩,祖父及父亲均供职于科隆选帝侯.酗酒之父强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望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十一岁辍学.十三岁任宫廷乐队(指挥为内费)羽管键琴手,十四岁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十八岁任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演奏员.
1790年,海顿在从维也纳至伦敦的途中,宴邀贝多芬及其他宫廷音乐家.事后贝多芬获准于1792年去维也纳从海顿学习,此后终生定居维也纳.在此之前,贝多芬曾去维也纳从莫扎特学习,1787年因其母病危而中断.随海顿学习的时间亦不长,且师生不能合作,后贝多芬师从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列里、申克.
1795年于维也纳首次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演奏《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op.9.他虽与许多贵族,如华尔斯坦伯爵、鲁道夫大公爵友情甚笃,并乐意接受个人的援助,但他反对18世纪把音乐家束缚于一个雇主手中的庇护人制度.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
重听日益加剧,1802年,当他意识到耳聋已无法医治时,写了哀感动人的"海利根斯塔特遗嘱",打算自杀;奇怪的是这正是他创作最明朗的交响作品《D大调第二交响曲》之时.随后几年中,他对自己没有希望成为大演奏家有了自知之明,因而主要投身于创作.他同疾苦的斗争,反映在《英雄交响曲》(1804)(到那时为止是篇幅最大、感染力最强的交响曲)中.他没有结过婚(虽然他不断地与一些富有的女生相爱),孤独感日益加重,作为他的无能的侄子卡尔的监护人,为孩子操心并没有使他的脾气好转.他举止极其粗暴,与出版商之间的关系趋于剑拔弩张.
到1819年,他完全失聪.在一生的最后阶段,他创作了一些最伟大、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最后五首弦乐四重奏,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在这些作品中他超脱个人生活的痛苦而进入艺术的未来境界.虽然它们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当时这些作品却并不被人理解.第九交响曲是瓦格纳的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弦乐四重奏影响了巴托克;迈克尔·蒂皮特宣称他得益自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其它作品.
1826年,其侄自杀未遂后,贝多芬的健康日益严重恶化.翌年卧床不起,伦敦爱乐乐团汇来一百镑的支票,促使他提起精神写作第十交响曲,但他已不不可能再有所进展; 医生诊断致他于死命的是浮肿病.
贝多芬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他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满意为止.他对当时的自由思想的同情表现在《爱格蒙特》、《菲岱里奥》及《第九交响曲》等作品中;法国大革命前不可设想一位作曲家会有这样的人生观.就这方面而言,贝多芬是第一位伟大的"主观"作曲家:写于1800年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标志着一个新世纪的黎明,显示出与古典时期的客观性截然不同的音乐态度.所作唯一歌剧《菲岱里奥》消耗精力比其它作品为多.他不是天生的歌剧作曲家(总的说来,他拒绝为维也纳每年写一部歌剧的邀请,是明智的),但他创作了歌剧的最大杰作之一.《菲岱里奥》提出了贝多芬最珍视的种种信念.一位忠贞而有胆识的妻子从西班牙压迫者手中解救自己的丈夫免于被处死;这一题材由于在德国歌唱剧的朴素背景上展开,更为激动人心.《菲岱里奥》与《魔笛》(据说这是贝多芬唯一真正欣赏的歌剧)一起成为德国歌剧剧目的基石,但其主题的普遍性超越了音乐的民族性,因此在世界各地,《菲岱里奥》增被公认为是爱情与自由的象征.
贝多芬的许多作品,特别是中期作品(如《热情奏鸣曲》)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往往也反映出他对现状的不满足.他反对保守,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诚挚和乡土味的纯朴.思想的奔放不羁,使他不能容忍技巧上的限制,在作品中他可以对人声和乐器毫不怜惜,如弦乐四重奏《天赋格曲》、第九交响曲的终乐章和《庄严弥撒曲》.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的某些慢乐章有德国人称之为真挚亲切的静谧之感,揭示出作曲家的另外一面.这类音乐的最佳范例也许是《第九交响曲》和《A小调弦乐四重奏》,op.132中的慢乐章,后者是贝多芬的最伟大的、感人肺腑的感恩颂歌,是在大病初愈后写成的.
贝多芬是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家喻户晓的作品有:
(1) 管弦乐曲:交响曲九部(最后一部有合唱);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五首;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序曲---《科里奥兰》、《莱奥诺拉》第一、二、三,《命名日》、《献给剧院》以及第(3)项中各舞台作品的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小提琴与乐队浪漫曲两首.
(2) 合唱曲:弥撒曲两部(C大调和D大调);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第九交响曲》.
(3) 舞台作品: 歌剧《菲岱里奥》;戏剧配乐《爱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废墟》;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
(4) 室内乐:七重奏;钢琴和管乐五重奏;弦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赋格曲》;弦乐三重奏四首;长笛、小提琴、中提琴小夜曲;钢琴三重奏六首;单簧管、大提琴、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大提琴奏鸣曲五首;圆号奏鸣曲.
(5) 钢琴曲:奏鸣曲三十二首;变奏曲二十一套;《小品曲》.
(6) 歌曲:声乐套曲《致远方爱人》;女高音和乐队场景《阿!不忠a的人》;其它声乐与钢琴曲.
在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如果只选一首知名度最高为代表,应该非《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Op..27-2 莫属 。这首属于贝多芬中期时期的杰作,不仅浪漫动听而且还有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月光” 。对喜欢过中秋节的爱月民族来说,聆赏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时更增添几分亲切感 。但是 , 您知道吗?贝多芬当年写这首作品时,乐念竟然与月光毫无关系 。
1800年,在布伦斯维克家贝多芬认识了一位十五岁的少女茱丽叶塔(Giulietta guicciardi),她起初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之后贝多芬完全被少女的气质所吸引,当时已经三十岁的他甚至兴起与茱丽叶塔结婚的念头 。但是,终究因两人身份不同而没有结果 。这首知名的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便是提献给她的诉情之作!
哇!这是多么浪漫的「师生恋」?。】墒?nbsp;, 历史的真相却煞风景地戳破人们 所「想象」的浪漫情节 。虽然十四号钢琴奏鸣曲的确是献给茱丽叶塔 , 而她的特质也的确深深地吸引了贝多芬,两人有段若有似无的恋情,但这之间依然有段 「迫于现实」的小插曲 。
原本,贝多芬写了一首充满爱意的曲子作品51-2的轮旋曲,准备送给心上人茱丽叶塔 。但是 , 因为贵客到访而在政治因素与现实的考量下,将这首轮旋曲转送给了李希诺夫斯基(Lichnowsky)伯爵的女儿 。事后才将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敷衍凑数地送给了茱丽叶塔 。
此曲于1801创作完成、1802年出版 , 当初只是一首在形式上略有突破的奏鸣曲,而且没有「月光」的称谓,因为作曲者并非对月亮心生所感而写 。但此曲却因音乐极为动听而大受欢迎,贝多芬还因此向弟子彻尔尼抱怨过心插柳的无奈 。直到三十年之后 , 一位音乐评论家H.F.L. Rellstab听过此曲第一乐章后表示:「犹如置身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湖面的摇荡小船上一般 。」从此,此曲的「月光」的别称不胫而走,大家都认为此名极为贴切 , 更拉近了音乐与听众的距离 。其实,这首作品音乐本身就已经具备超越局部揣测的特质 , 也就是说不需要穿凿附会地说「月光」的故事,只要听者用心欣赏就可以体会乐曲的独特性与不凡 。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Piano Sonata in cis-moll "Mondschein" Op.27-2 , 与第十三号钢琴奏鸣曲作品27-1一同创作出版,这两首作品与传统的奏鸣曲在乐章的安排上略有不同,为了避免好事者的批评,贝多芬巧妙地加上「充满幻想风的」的字眼于这两首作品乐谱上,为自己没有在第一乐章摆上奏鸣曲式寻求解套 。
第一乐章为持续的慢板,二二拍,三段体 。一般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都会以奏鸣曲式写成 , 但「月光」却违反这个不成文的惯例,将第一乐章以三段式写成 。虽然是二二拍子,但是左手均匀的三连音却让音乐听来像三拍子,而且营造出迷人的幻想性 。如此充满浪漫气氛的第一乐章 , 对舒伯特、萧邦、舒曼、孟德尔颂等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启发 。第一乐章整体的表达属于一种朦胧、低迷的调子,性格隐讳且不好处理 。
第二乐章行板,三四拍子 , 三段体 。与第一乐章同为三段体,而非奏鸣曲中常备的小步舞曲、或是诙谐曲 。李斯特曾经形容这个乐章是「两个深渊里的一朵花」 , 这段话不禁令人想到贝多芬的第四号交响曲,舒曼也称许它为「两位北欧巨人间(第三、五号)的娇柔美女」 。第二乐章虽是三拍子 , 但贝多芬巧妙地运用音符强弱与长度的对比,让旋律听来具有行进的味道切合行板的表情速度 。第二乐章最难以诠释之处在 , 它必须承接第一乐章的隐讳与第三乐章的激进,因此其中间色调的拿捏相当重要 , 过于接近第一乐章的情绪不仅全曲显得沉重 , 而且失去作品形式的平衡感 。过于接近第三乐章的情绪,则让音乐显得轻佻而且冲淡了第三乐章的爆发力 。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 , 四四拍 , 奏鸣曲式 。激进如贝多芬者大概也不敢不在这个乐章放奏鸣曲式吧!有人说此乐章为贝多芬钢琴音乐中,表现张力最高的一段 。的确,快速音阶的弹奏考验着每位钢琴家的胆识与基本功夫 , 短促而快速的强音则考验钢琴家的触键能量,以及对和声饱满与平衡的处理 。
<月光曲>课文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 , 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 , 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抑惶鹑说副?,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弹的,那有多好?。币桓瞿械乃担骸笆前? ,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 , 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 , 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弱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星槎嗌钅模∧?nbsp;, 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 , 按起琴键来 。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 , 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薄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 , 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
风停了,浪静了,月光下的大海是无比安详和美丽.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简陋的茅屋 。他飞奔回客店 , 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 ——《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月光曲》就这样谱写而成了.
贝多芬的月光曲的音乐旋律是怎样变化的?曲子变化规律是:
1、从“轻柔舒缓”——“逐渐增强”
2、从“明快”——“强音骤然响起”——“高昂激越”
原文节?。?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 , 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 , 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月光曲这首曲子一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 。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 , 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 , 3/4拍子 , 三部曲式 。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奏鸣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 。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 , 4/4拍子,奏鸣曲式 。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 , 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 。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 。贝多芬记录《月光曲》时会怎么想?100字左右贝多芬回到旅店,他觉得刚刚面对着盲人兄妹弹奏的那首钢琴曲仿佛是注入了自己的灵魂一般,觉得自己仿佛面对着大海,听着海面上浪花拍打海滩的声音,望着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么美妙的琴声,也只有真正懂音乐的人领会,我一定要将这曲子记录下来,让世人都能听到,让他们也能去欣赏这种美的境界!
贝多芬的《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到外地演出,来到一个莱因河边的小镇上 。一天夜晚借着月光贝多芬外出散步 , 听到从一所简陋的屋子里传出断断续续的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
贝多芬于是走近屋子,听到兄妹俩的谈话,得知妹妹非常喜欢他的音乐却无力支付票价,只能从别人那儿听来自己练习 。
贝多芬于是走进屋子,为姑娘亲自弹奏了方才所听到的自己的那一首曲子 , 姑娘欣喜不已,贝多芬于是借着窗外的月光 , 即兴创作了一首,三人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脑中跟随着音乐节奏不断变幻着各种画面 。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醒过神来时,贝多芬已离开屋子回到住处,将方才所弹的曲子记录下来,这便是被后人称颂的《月光曲》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月光曲》为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所创作,作于1801年 。共分为三个乐章 。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 , 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 。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 , 三部曲式 。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奏鸣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 。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 , 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欣赏了贝多芬的月光曲的感受欣赏了贝多芬的月光曲的感受是 , 这段乐曲有着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 。
贝多芬的月光曲一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 , 三部曲式 。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 。
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
文章插图
【月光曲贝多芬_欣赏了贝多芬的月光曲的感受】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 。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 。
- 月光曲钢琴谱_求月光曲的键盘钢琴琴谱
- 月光曲简谱_贝多芬《月光曲》钢琴谱
- 月光曲主要内容_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6课《月光曲》主要内容。
- 月光曲 贝多芬_欣赏了贝多芬的月光曲的感受
- 月光宝盒经典台词_大话西游里唐僧的经典台词
- 月光奏鸣曲钢琴谱_月光奏鸣曲钢琴谱 贝多芬 原版 第1,2,3的乐章都要
- 月光奏鸣曲琴谱_谁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章的钢琴谱,要高清的,...
- 月光奏鸣曲吉他谱
- 月光下的遐想600字_以《月光下的遐想》为题的600字作文,谢谢了
- 月光exo_EXO新歌《月光》的歌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