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秋节的文章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的作文

关于中秋节的文章
有关中秋文章 。儿时的中秋节快乐而美好,每每这天,村里的玩伴们吃过早饭便前来相邀出去玩耍,手中还会提着一个月饼袋 , 里面装有三两个不同名字的月饼 。
伙伴们聚在一起,开始并不急着游戏,而是相互询问所带月饼的种类并分享各自所喜欢的口味 。
给我记忆最深和最好的 , 是带有“丰收”和“桂花”字样的月饼 , 我一直以为它们是月饼中最完美的两个名字,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因为中秋正是农家丰收的时节,也是桂花飘香的时刻 。于是至今,还时时回忆和怀念起它们来……
傍晚是我们最为喜爱和欢跃的时刻,村子里所有的小伙伴都会集合在一个较为宽阔的场地(大多是我家的场院)上,共同做一个游戏:或捉迷藏,或警察抓小偷……围绕着各家的庄稼垛,跑遍整个营子 , 常常玩得大汗淋漓,忘乎所以,直到深夜才恋恋不舍地回到自己的家中 。
最近的几个中秋,有时在家,有时在外,然而无论处在哪里 , 似乎都难以再体验到儿时的那种乐趣了,即便村中仍有玩耍的孩童,也觉不出有什么曾经的中秋味道 。
至少,自己不可以再如从前那样无所顾忌地跑、喊、玩耍了 。
有关中秋节的美文 500或600字中秋赏月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 , 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 , 天空中有层层清云 , 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 。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 。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 , 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 。云生月隐,神秘、迷离 。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 , 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 。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 。这才是真实的接触 , 是老朋友的祝福 。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 , 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 , 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 。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 。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 。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 , 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 。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 , 我记起台湾的地震 , 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 , 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 。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 。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 。那么 , 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 , 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 , 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 。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 , 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 。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 , 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 。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 , 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 。这是意境 , 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
愿这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平 。或许你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请开启你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吧 。
有关中秋节的文章 300字关于中秋节作文:快乐的中秋节300字
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每逢中秋的夜晚,小朋友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提着灯笼,快乐地满街跑.
我们也不例外,提着灯笼和蜡烛往天台跑去.天台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小朋友快乐的脸上,显得十分可爱.我们坐在板凳上,欣赏着美丽的月光,品尝着美味的月饼,十分开心.这时,一位小女孩走了过来,坐在板凳上,记录着这快乐的时刻.温柔的月光照在小女孩那恬静的脸上,显得十分美丽.正当我们高兴的时候,微风吹来,把蜡烛吹灭了.们只好重新点燃蜡烛 。
夜色渐渐暗了下来,人们的笑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繁星在天空中顽皮地眨着眼,月亮睁大眼睛,和蔼地望着绿茵茵的草丛,极像一只擦亮的银盘.啊,众星捧月的景色多美啊,多像妈妈在和孩子们讲故事,孩子在听得入了神.
月亮渐渐升高,她身穿白色的纱衣,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银盘似的脸,透过树梢,留下温和的笑容.中秋的夜色多美啊,在我的童年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关中秋节的好文章一年不知有好多好多的节日 。有那热闹的春节,有那肃穆的清明节,有那欢快的儿童节,也有那欢庆鼓舞的国庆节……而我最爱那象征全家团圆的中秋节 。
农历八月十五日我国传统的中秋节 。因处于秋天的中间,故此名 。在这一天天上的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形如玉盘一样非常圆,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圆”之美称 。我国民间把圆当作团圆的象征 , 把中秋节作为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
农历八月,天高气爽,许多的庄稼都已经收获了,中秋节也是人们庆贺丰收的节日 。每当中秋之夜,人们一边欣赏玉盘般皎洁的明月,一边吃月饼、水果,家家户户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据说这月饼还有一段非凡的来历了:
月饼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 , 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 , 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 , 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
在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的习惯,还有赏月背诗的习俗 。当人们吃过晚饭,大家都集聚在庭院活阳台上,热热闹闹的享受天伦 , 欣赏着皎洁的明月,随后背诵带月的诗歌,一派人间圣景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杜甫的“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更是千古绝唱 。
难忘中秋!
中秋难忘!
著名作家写过有关中秋的文章 。1、《印度洋上的秋思》——近代诗人徐志摩
昨夜中秋 。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 。过了一刻,即听得船梢布篷上悉悉索索啜泣起来,低压的云夹着迷蒙的雨色 , 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 。
又是一番秋意!那雨声在急骤之中,有零落萧疏的况味 , 连着阴沉的气氲,只是在我灵魂的耳畔私语道:“秋”!我原来无欢的心境 , 抵御不住那样温婉的浸润,也就开放了春夏间所积受的秋思,和此时外来的怨艾构合 , 产出一个弱的婴儿——“愁” 。
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 。但方才啜泣的云,还疏松地幕在天空,只露着些惨白的微光,预告明月已经装束齐整,专等开幕 。同时船烟正在莽莽苍苍地吞吐 , 筑成一座蟒鳞的长桥,直联及西天尽处,和轮船泛出的一流翠波白沫,上下对照,留恋西来的踪迹 。
2、《中秋的月亮》——现代散文家周作人
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 , 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 , 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 。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 。
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 , 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 。……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
诸位要问我为什么特别介绍今夜月,我大略的可以告诉你们的 。我不单为今天是兔儿爷的生日,不单为今天的月球与地球最近,我为的是从我们的远祖起,每年在这一日留下些特别的感情,造成不可磨灭的事实 。
数千年来古人所瞻望所歌咏的就是这个月,而且这寒热得宜,桂子香飘的时节看这圆月,不是昨天或明天的所能比,也不是上月和下月的所能比的 。
3、《人好月婵娟》——现代诗人臧克家
八月节,天上满月,人间团圆 , 拜月,供“月光马儿”和“兔儿爷”,虽然似乎是“妈妈经”上的迷信事,但那情调是美好的 。
传统风俗中,有不少礼数,多少都有一点迷信、神秘、朦胧的色彩,但又不纯粹是迷信的东西,而往往形成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一点有情趣的点缀,有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在里面 。如端午、中秋等等风俗,似乎应该和纯属迷信的东西区别开来 。
《帝京景物略》云:“八月十五日祭月 , 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彻所供,散之家人必遍……女归宁,是日必告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
4、《四世同堂》——现代小说家老舍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 。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 。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 , 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 。
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 , 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 。
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有关中秋节的文章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的作文

文章插图
5、《中秋节》——近代女作家萧红
记得青野送来一大瓶酒,董醉倒在地下 , 剩我自己也没得吃月饼 。小屋寂寞的,我读着诗篇,自己过个中秋节 。我想到这里,我不愿再想,望着四面清冷的壁,望着窗外的天 。云侧倒在床上,看一本书,一页,两页,许多页,不愿看 。那么我听着桌子上的表,看着瓶里不知名的野花,我睡了 。
那不是青野吗?带着枫叶进城来,在床沿大家默坐着 。枫叶插在瓶里 , 放在桌上,后来枫叶干了坐在院心 。常常有东西落在头上,啊 , 小圆枣滚在墙根外 。枣树的命运渐渐完结着 。
晨间学校打钟了,正是上学的时候,梗妈穿起棉袄打着嚏喷在扫偎在墙根哭泣的落叶,我也打着嚏喷 。梗妈捏了我的衣裳说:“九月时节穿单衣服 , 怕是害凉 。”董从他房里跑出,叫我多穿件衣服 。我不肯,经过阴凉的街道走进校门 。
在课室里可望到窗外黄叶的芭蕉 , 同学们一个跟着一个的向我问:“你真耐冷,还穿单衣 。”“你的脸为什么紫色呢?”“倒是关外人……”她们说着 , 拿女人专有的眼神闪视 。
到晚间,嚏喷打得越多,头痛,两天不到校 。上了几天课,又是两天不到校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红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的作文【有关中秋节的文章_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的作文】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 , 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
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 , 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 , 中秋又称“团圆节” 。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 , 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 , 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 , 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 , 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 , 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 , 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 , 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 大小要一样 。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 ,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 , 不论贫富老小 , 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 , 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 , 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 , 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