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球的知识_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一到两条就可以了.

关于地球的知识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现有40~46亿岁,[1]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 。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
关于地球的知识地球数据
年龄:44~46 亿年 。
公转周期:约365.325天
回归年长度: 365.645天 。
公转轨道:呈椭圆形 。7月初为远日点,1月初为近日点 。
自转周期: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06秒 。太阳日为24小时 。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
卫星(天然)——1颗(月球)
大气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 0.037%)水蒸气(0.03%)稀有气体(0.933%)
地壳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铝(8%) 。
表面大气压——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 。
赤道半径 = 6378.140 公里
极半径 = 6356.755 公里
平均半径 = 6371.004 公里
最大周长 ≈40000公里
赤道周长 = 40075.13 公里
体积=10832亿万立方公里 。
质量=5.9742×10^21 吨 。
平均密度=5.518 g/cm^3
地球表面积=5.11亿平方公里 。
海洋面积=3.617453亿平方公里 。(占总表面积的70.8%)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占总表面积的29.2%)
纬度1°长度 = 111.133-0.559cos2φ 公里 (纬度φ处)
经度1°长度 = 111.413cosφ-0.094cos3φ 公里
大气中的声速(0度) V = 331.36 米/秒
大气中的声速(常温) V = 340米/秒
地球表面磁场强度 ~ 5×10-5 特斯拉
北磁极:76°N, 101°W;
南磁极:66°S, 140°E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φ = 45°) : g = 9.8061 米/秒²
地球表面脱离速度 = 11.2 公里/秒
光行差常数(J2000) k = 20.49552"
黄赤交角(J2000) ε = 23°26'21".448
黄径总岁差(J2000) P = 5029”.0966 (每世纪)
岁差周期 = 25800 年
平均轨道速度 = 29.79 公里/秒
还有很多,你可以去看啊
参考资料:
请搜集一些关于地球的知识 。地球
目录·自转和公转
·形状和大小
·质量和重力加速度
·构造
·起源和演化
·地球数据
拼音:di qiu
简介地球,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 。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 。
自转和公转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此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都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傅科摆试验) , 证明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 。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周期为一恒星年 , 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黄道与赤道交角(黄赤交角)为23°27′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 。地球白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 。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即岁差和章动、极移和黄赤交角变化 。
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 。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 。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 。中国唐朝时期,在一行的指导下,由南宫说率领的测量队在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进行了最早的弧度测量 , 算出了北极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当于南北地面距离相差约351里80步(唐朝的长度单位5尺=1步,300步=1里),从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径 。这项工作比阿拉伯人的类似工作约早100年 。在现代,除用大地测量方法外;还可用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均衡形状 。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 , 地球动力学测地方法得到很大发展 。各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精度大大提高 。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α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为298.257 。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 。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 , 据此可认为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 。地球自转产主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 。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 , 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 。在大地测量学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在这个面上重力位各处相同 , 是个等位面 。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也使固体地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这就是所谓“固体潮” 。
质量和重力加速度
地球的质量为5.976×l027克,这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的 。地球质量的确定提供了测定其他天体质量的依据 。从地球的质量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克/厘米3 。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 。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也随纬度而变化 。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978.伽(厘米/秒2),两极处为983.2伽 。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 。重力异常同地质构造和矿床有关 。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 , 最大的可达十分之几毫伽 。
构造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 。地球外部 , 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 。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 , 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 。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 。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 。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据中国登山队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公里)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 。洋底象陆地一样不平坦 , 也不平静 。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 。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 。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 , 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 。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壳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 , 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 。近十多年来,愈来愈多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 。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此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 。但在很长时期里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大陆漂移假说,因为当时人们很难相信有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 。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扩张假说,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 。正是由于洋底扩张假说和板块运动理论的发展,又使大陆漂移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 , 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 。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 。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 , 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 。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 , 不断形成新的洋底 。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 , 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 。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 。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 , 称为大陆板块 。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 。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 。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关于板块运动的理论 , 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许多有争论的问题 。
起源和演化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 。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 。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 , 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 。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 。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 。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
在地球演化早期 , 原始大气逃逸殆尽 。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通过火山喷发等作用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 , 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 。另一方面 , 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 。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 。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 , 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 , 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
地球数据
轨道长半径(天文距离单位) 1.000
轨道长半径(百万公里) 149.6
公转的恒星周期(日) 365.26
公转的会合周期(日) -
轨道偏心率 0.0167
轨道倾角(度) 0.0
升交点黄经(度) 0.0
近日点黄经(度) 102.3
平均轨道速度(公里) 29.79
赤道半径(公里) 6371
地球周长(公里)40030
扁率 0.0034
质量(地球质量=1) 1.000
密度(克/立方厘米) 5.52
赤道引力(地球=1) 1.00
逃逸速度(公里/秒) 11.2
自转周期(日) 0.9973
黄赤交角(度) 23.44
反照率 0.30
最大亮度 -
卫星(已确认的) 1
参考资料:
有关地球的知识1、卡文迪许认为地球的质量约为5.96×10^24千克 地球的赤道半径ra=6378137m≈6378km,极半径rb=6356752m≈6357k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对称,平均半径r=6371km 。在赤道某海平面处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2,在北极某海平面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2,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g=9.807m/s^2,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即T=8.616×10^4s 。
2、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每年的“地球日”没有国际统一的特定主题,它的总主题始终是“只有一个地球”;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
3、地球在太阳系中非常特殊,因为它距离太阳不近不远 , 很适中,恰好位于生命的宜居带 。但是这个宜居带非常窄,据科学家估计,其内外边界大约距离太阳0.9和1.5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是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最外靠近火星的轨道 。一旦出了这个范围 , 地球上的液态水要么会蒸发,要么会凝固成冰,不再适合复杂生物的生存 。在《流浪地球》中,当地球接近木星的时候,距离太阳已经5.2个天文单位了,所以地表的液态水将会完全凝固成冰,地球也将成为一个“雪球” 。

有关地球的知识_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一到两条就可以了.

文章插图
4、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 。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千米 。
5、地球属于八大行星之一,八大行星是:水星,火星 , 木星,海王星,冥王星,地球 , 金星,土星,其中水星最小 , 土星最大,地球是唯一供人类生存的星球,月球是恒星 , 地球围着太阳转并自转,月球围着地球转并自转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地球的有关知识关于地球的冷知识,90%以上的人绝对一个都不知道!你知道几个?

有关地球的知识地球是怎样产生的?
45亿多年前,这颗岩石行星最初只是漂浮在太空里的尘埃,这些尘埃源自于巨大古老的恒星在寿命终止时的大爆炸 。
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 , 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 。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 。
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 , 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些秃山 。这时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
距今24亿年-6亿年的元古代 。这时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 。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现了大片陆地 。"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时代 , 这时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
距今6亿年-2.5亿年是古生代 。"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 。这时,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 。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 , 并登上陆地,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 。两栖类也出现了 。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有的高达30多米 。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煤田 。
距今2.5亿年-0.7亿年的中生代,历时约1.8亿年 。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 。蕨类植物日趋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 。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就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 。中生代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 。这时,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了 。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 。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
人类居住的地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现在 , 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地球为什么是圆的?
地球是圆的,其它星球也是圆的 。我们看到的水滴在空中也是圆的 。汽泡也是圆的 。
由于液体的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汽泡、小水滴呈圆形 。
地球 为什么是圆的要从地球的诞生说起 。原来的宇宙是高温高能的高密度物质,由于大爆炸,产生了各个星球 。那一刻,那些星球都是高温的液态的,同样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这些星球都是圆的 。经过千百亿年的冷却,某些星球表面的温度逐渐降低 , 再慢慢产生了蛋白质 , 产生了生命,这个星球就是地球 。在以后的各种运动中没有任何使其变为其它形状的理由,所以一直是圆的保持到现在 。
如何证明地球是圆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成就,是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率领的探险船队在1519-1522年9月实现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不仅开辟了新航线 , 还通过他的探险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地球是个圆球 。
地球有多大?
人类所居住的这个行星---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49,597,870公里(1天文单位),在行星中排第三位,它的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列第五位 。
地球赤道半径(a)6378.140公里
地球极半径(b)6356.755公里
地球平均半径R(3 a2b)6371.004公里
赤道周长(2лa)40075公里
地球面积(4лR2)510100934平方公里
地球体积4πR3110820亿立方公里=1.083 207 3×10^12 km^3
地球质量:5.9742×10^24 kg
平均密度:5,515.3 kg/m^3
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9.780 1 m/s^2(0.997 32 g)
地球的温度
地核的温度大约是6880℃,比太阳光球表面温度(6000℃)要高 。地球上最高温度发生在氢弹爆炸中 。一次爆炸能达到100000000℃,这温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16667倍,比太阳核心的温度(1400万摄氏度)高多了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里?北半球的“冷极”在西伯利亚东部的奥伊米亚康,1961年1月的最低温度是–71℃ 。南半球的“冷极”在南极大陆,1960年8月24日气温为–88.3℃ 。
地球的电性
带负电
原因: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而地磁场外部是从磁南极指向磁北极(即北极指向南极) , 所成的环形电流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所以是带负电的 。
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一到两条就可以了.【有关地球的知识_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一到两条就可以了.】地球是距太阳第三颗行星 , 距离有1亿5千万千米(9320万英里)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天为365.256个地球日,自转一周为23.9345小时 。地球的直径为12756千米(7973英里) , 只比金星大几百千米 。我们的大气层由78%的氮,21%的氧及1%的其他成分组成 。
地球数据
质量(千克) 5.976e24
赤道半径 (千米) 6,378.14
赤道周长 40075.7千米
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极半径 6356.75千米
赤道半径比 (地球 = 1) 1.0000e+00
平均密度 (克/立方厘米) 5.515
近日点日距(每年1月3日左右) 147 , 100,000千米
远日点日距(每年7月4日前后)152,100,000千米
距太阳平均距离 149,600,000千米(一个天文单位)
自转周期 (天) 0.99727
自转周期 23小时56分1.09秒(平均太阳时)
公转周期 (天) 365.256
公转行程 9.4亿千米
平均公转周期 (千米/秒) 29.79
重力加速度 1 G(9.8米/秒)
公转离心率 0.0167
黄赤交角 (度) 23.45
公转倾斜角 (度) 0.000
赤道脱离速度 (千米/秒) 11.18
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 (米/两次方秒) 9.78
视觉几何反照率 0.37
平均表面温度 15°C
大气压力 (巴) 1.013
大气组成


其他
77%
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