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图片清明节相关的简笔画:
- 放风筝:
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的,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 。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 。
现代以风筝,风琴作为统称,包括没有哨子的纸鸢 。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 , 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
文章插图
请问清明节来历以及有关图片?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 , 节期很长 , 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 。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 ,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 , 需从一个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 , 冷节 , 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 ,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 , 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 , 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 , 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 。因此 , 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 , 由于闰年的原因 , 所以会相差两天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周 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 。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 , 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 。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 。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 。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 。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1]历史发展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此
清明节的来历时春暖花开 , 万物复苏,天清地明 , 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 , 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 , 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 , 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从2008年开始,中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至2009年 , 又改为三天 。一直延续至今
求图片:清明节的画 三年级求图片:清明节的画 三年级
请看:有关清明节的画:
清明时节雨纷纷
文章插图
有关清明节图画版面六年级又是一年清明时 , 不禁让人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古诗道出了古人对亲人的眷眷思念,而我们家乡的清明节传承了古人的习俗:扫墓、吃青团、放孔明灯等等 。
清明这一天,我们全家人都去给我的太爷太奶奶扫墓,在路上,我看见他们的表情非常悲痛,我不禁想到了太爷太奶奶生前对我的宠爱,眼前浮现出他们那慈祥的脸庞,回想起太奶奶编毛衣的情景,想到这里,我的鼻子一酸,眼泪也“溜”了出来 。记得唐朝诗人杜牧说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虽然今天没下雨,阳光照在我身上 , 我却感觉不到一点暖意 。太爷太奶奶的坟墓在小村的尽头,一到那儿,爷爷就在太爷太奶奶的坟前摆上了苹果、饭团等供品,然后把买好的黄纸点燃,我们大家恭恭敬敬地站在坟前,爷爷让我们一个个上前鞠躬 。轮到我了,爷爷一边叫我鞠躬,一边请太爷太奶奶保佑我平平安安,能考上大学 。我想在此长眠的太爷太奶奶一定能够听到我的心声的 。等扫墓仪式结束 , 太阳已经西斜了 。大家纷纷往回走,可能是心情轻松了许多的原因吧,他们表情不再严肃了,而是相互说说笑笑,我也抬头欣赏四周的景色 , 田野里麦苗绿油油的,油菜花金黄金黄的,一条大河从我们身边伸向远方,河水清澈见底,不时有几只小船驶过,船上的人 , 撑着篙,还伸出手向我打招呼呢!柔嫩的柳枝随风飘荡,姑姑随手折了一根柳条编成帽子戴在我的头上,我一下子成了机灵小红军 。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 。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 。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 。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 , 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 , 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 , 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
清明上河图和清明有关吗清明上河图确实和清明节有关系
在古代清明节是一个重大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
《清明上河图》就是人们扫墓归来后的狂欢景象 所以不是有关系而是有大大的关系
现在清明节被确定为国家的法定节日,而且绵山也被确立清明(寒食)文化之乡届时会举行庙会还有首届“清明节”活动
活动会在省会太原还有发源地介休绵山举行!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诗句清明上河图---配图诗八首(上)
文/完美
(图一)
青山隐隐碧水长 , 故国神游意彷徨 。
孰料筝绳拴不?。?千年一梦到汴梁 。
(图二)
瑶池仙境正陶醉 , 丝竹声起在耳旁 。
初到贵地难分辨,谁加新人谁家王?
(图三)
你方歌罢我登场,戏台虽小牵肚肠 。
芸芸众生千百态,喜怒哀乐汇一堂 。
(图四)
樯橹轻摇勤撒网 , 锄镰并举紧插秧 。
春风初染上河岸,渔樵耕读各匆忙 。
(图五)
湖光山色连一体,神韵无限入池塘 。
千舟百舸竞相渡,恍若江南鱼米乡 。
(图六)
才听纤夫号子响,又见流水向东方 。
演兵场中观战马,石拱桥上看春光 。
(图七)
莫问哪处笙歌起,谁管巷陌走牛羊 。
舟船停摆缘何故 , 原是瓦肆酒旗黄 。
(图八)
三教九流皆劳碌,兵学僧道农工商 。
城门出入求生计,身上衣服口中粮 。
塞北雪老师赠玉
繁荣鼎盛汴京坊,疏水航船好埠商 。
八作五行临市面,七情六欲本平常 。
择端墨笔嵌贞美,长卷春秋藏苦伤 。
民泰国强龙凤舞,勤劳致富酿琼浆 。
雨点老师赠玉
宋时汴梁贼热闹 , 一条大河京城绕 。
完美睹图情澎湃,诗韵八阙随手飘 。
吟就夹岸繁荣地,咏尽水上舟帆摇 。
隽永描绘旧日景 , 浪漫升华图情娇 。
铁蝴蝶赠玉
青山碧水尽相望,熙攘人群入城墙 。
街头小巷走马车,亭台楼阁飘华帐 。
文艺老师雅和
(图一)
手释长卷话汴梁,宋末美景醉心房 。
一缕思绪随风远,千载追忆梦中藏 。
(图二)
远帆静泊听溪唱 , 晨阳初露染山岗 。
京郊车马碾新绿,踏青归来抚心伤 。
(图三)
台前台后谁为将,戏里戏外谁是王?
鼓乐催人精神爽,谢幕方知身暖凉 。
(图四)
登高远眺百舸忙,一片河山沐春光 。
田野青青梨花绽,牧笛声声绕柳塘 。
(图五)
桥涵相牵连各庄,车马络绎市井昌 。
岸边垂钓勤撒网,绣绢换来口中粮 。
(图六)
人烟稠密漕运旺 , 纤夫号子传四方 。
虹桥见证百年史 , 巷深老店溢酒香 。
(图七)
佳人粉黛着彩妆,帘动笙歌美娇娘 。
亲眷别去声渐远,彩楼欢门唤新郎 。
(图八)
陆路便捷连三江,城里城外可通航 。
骆驼缓步轿先行,西域贡品入高堂 。
hgzdb老师雅和
(图一)
阅尽清明画卷长,美轮美奂是何方 。
汴梁水邑匆匆客,误把酒坊作未央 。
(图二)
孤帆急棹水中忙,晨起皇都暮至乡 。
娱乐锦城无眷恋,凡心早盼美娇娘 。
(图三)
昼想秦淮夜汴梁,遥闻丝竹乐未央 。
台前台后皆羁客,休管衙门谁是王 。
(图四)
百舸争流竞短长 , 孤村旭日沐晨光 。
洛阳百户千家外,万朵牡丹入宦房 。
(图五)
长虹飞架惠城乡 , 跃马扬鞭运货忙 。
谁道官城多趣事,穷人依旧话凄凉 。
(图六)
汴水如斯玉带长 , 皇都漕运遍城乡 。
千年老店声名在,别样醇醪百样香 。
(图七)
大宋笙歌秦汉腔 , 风飘竹乐入池塘 。
宫廷喜奏西江月,宫角相闻泪断肠 。
(图八)
五湖玉带襟三江,千里京杭碧水长 。
天下转漕吴越地,王朝丝路起钱塘 。
毛毛赠玉
中华大国神州,国之瑰宝无数,
毛毛才疏识浅,耳闻能祥少睹,
昔日窥得一斑,今朝欣观诗图 。
远山近水天林 , 舟桥鞍马驿路,
城郭画栋雕梁 , 寺院戏楼商铺,
亭台水榭曲径 , 清明时节扫墓 。
达官显贵才子,车轿鱼樵挑夫,
梨园卖艺杂耍,佳人侍女村妇 ,
兵勇商贩走卒,北宋京都风俗 。
绘之广全深细,才疏焉能道足 ,
感谢完美辛苦,使我一饱眼福,
但愿和谐社会,人民更加富足 。
清明节手抄报图片【有关清明节的图片_清明节手抄报图片】【清明节简介】
英文名称:Tomb-sweeping Day
Pure Brightness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 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
但是 ,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 ,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 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 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
【清明节祝福】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 ,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 ,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 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 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 , 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 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 , 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
【清明节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 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 。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 , 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 , 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 , 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 。按主日说 , 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 。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 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 , 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 , 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 , “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 , 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 , 拔河 , 斗鸡等户外活动 , 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 , 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 , 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 。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 , 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 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 。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 , 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 , 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 , 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 , 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
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 ,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 , 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
扫墓清明扫墓 , 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 , 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 , 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 , 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 , 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 , 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 , 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 , 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 , 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 。是日 , 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 , 烧香秉烛 。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 。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 。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 , 亲到坟茔去祭扫 。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 , 知道此坟尚有后人 。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 。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 。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 , 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 , 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 , 活到哪里,年年插柳 , 处处成阴 。
清明节春风明媚 , 绿树成荫 。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 。人人都要戴柳 , 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 。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 。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 。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 。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 。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 。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 。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 , 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 。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 , 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 , 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 , 折柳赠别 。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 , 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 。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 , 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
把以上内容节选就可以了~
在画些“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场景就可以啦!~画柳树也不错?。?br />
加油!
- 有关清明节的文章_关于清明节一件开心的事作文
- 有关清明节的作文_关于清明节的作文 600字
- 有关清明节的习俗_清明节的习俗有什么意义
- 有关清明的诗句_有关清明节的诗、词、句、谚语。
- 有关清明的作文_关于清明来历和习俗作文450字
- 有关汉字的故事_关于汉字的故事
- 表的保养方法教程 手机挂钟如何保养
- 扇贝怎么测单词量 扇贝测单词量的操作方法
- 光猫和路由器怎么连接 光猫和路由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 光猫怎么安装 光猫的安装方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