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诗意_望洞庭的诗意

古诗望洞庭的诗意《望洞庭》的诗意

《望洞庭》这首诗的诗意 。《望洞庭》的诗意

《望洞庭》的诗意是什么?《望洞庭》的诗意

望洞庭的诗意是什么?简单一点《望洞庭》的诗意: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一、古诗原文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 , 白银盘里一青螺 。
二、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 , 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
三、作品鉴赏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 , 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 , 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 , 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出来 。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 , 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 , 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 , 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

望洞庭诗意_望洞庭的诗意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 , 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 , 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 , 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
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 。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 。
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 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 。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 , 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 , 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 。
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 , 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 , 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望洞庭的诗意简短《望洞庭》的诗意

望洞庭的诗意《望洞庭》的诗意

望洞庭的诗意【望洞庭诗意_望洞庭的诗意】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译文
风静浪息 , 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