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小报_清明节安全小报饮食安全,防溺水,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

清明节的手抄报资料 。【清明节小报_清明节安全小报饮食安全,防溺水,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基本简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 , 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在古时 , 还有一种说法 , 就是“三月节” 。
节日起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 。介子推是山西人 , 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 。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 , 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
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节 , 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 , 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
相关诗词
清明诗句名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 , 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
清明节小报的内容怎么办?清明节来历:
关于清明的由来有一个传说:在春秋战国时代 , 晋国发生篡位事件,设计陷害了晋国的太子,迫使太子自杀,太子的弟弟重耳为了避祸,逃走了,在逃亡在外的这段时间里,跟随他的大臣在流亡过程中纷纷各奔东西,离开了为难中的重耳 , 但还是
有几个忠心的人跟随着重耳 。有一天,重耳饿晕过去了,为了救重耳,一个叫介子推的人 , 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喂给重耳吃,从而救了重耳 , 这才有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但是当重耳归国后 , 大肆封赏这些忠臣的时候,却恰恰遗忘了曾经的救命恩人——介子推,后来有人提起后,重耳才想起介子推 , 但当此时重耳再派人去邀请的时候 , 介子推不愿来,并且为了躲避他 , 背着母亲跑到山上生活,晋文公无法找到,最后听从一个大臣的意见,放火烧山,本以为介子推会出来,但是没想到却使得他和母亲烧死在一棵树上,晋文公悔恨不已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 , 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 , 只吃寒食 。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 , 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这也就成为了我们后世对于清明节的由来的传说 。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在流传的几千年中,无外乎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禁火、扫墓不生火做饭,吃冷的食物,并且清明节这天去扫墓 , 祭奠先人,这是最为广泛的传统清明节习俗 。
踏青 , 又叫春游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已经从寒冷的冬季完全释放出来了 , 此时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 , 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 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清 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
清明节安全小报饮食安全,防溺水,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防溺水安全知识
一、如何防溺水:
1.不要私自在海边、河边、湖边、江边、水库边、水沟边、池塘边玩耍、追赶,以防滑入水中;
有句俗语:有事无事江边走,难免有打湿脚的时候 。
2.严禁学生私自下水游泳 , 特别是中小学生必须有大人的陪同并带好救生圈;
3.严禁中小学生私自外出钓鱼,因为钓鱼蹲在水边,水边的泥土、沙石长期被水浸泡,而变很松散,有些水边长年累月被水浸泡还长了一层苔藓,一踩上去就滑入水中,即使不滑入水中都有被摔伤的危险;
4.到公园划船,或乘坐船时必须要坐好,不要在船上乱跑,或在船舷边洗手、洗脚,尤其是乘坐小船时不要摇晃,也不要超重,以免小船掀翻或下沉;
5.在坐船时,一旦遇到特殊情况,一定要保持镇静,听从船上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能轻率跳水 。如果出现有人溺水,更不要冒然下水营救;
6.遇到大风大雨、大浪或雾太大的天气,最好不要坐船,也不要在船上玩;
7 .如果不慎滑落水中,应吸足气,拍打着水,大声地呼救;
8.不要在水中长时间憋气 , 容易憋气死亡;
9.如果不幸溺水,当有人来救助的时候应该身体放松、让救助的人托住腰部;
10.当自己特别心爱的东西 , 掉入水中时不要急着去捞,而应找大人来帮忙;
补充
一、行走须知
1、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要靠路边行走;
2、行人不准在车行道 上追逐、猛跑,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猛拐横穿;
3、不准在道 路上扒车、追车,不准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4、不准在公路上玩耍、嬉闹;
5、学龄前儿童在街道或公路上行走,须有成年人带领;
二、乘车须知
1、不准在道路中间招呼车辆;
2、机动车在行驶中不准将身体的任何部位伸出窗外;3、乘车时,不准站立,不准在车内吃东西;
4、不强行上下车,做到先下后上,候车要排队,按秩序上车;下车后要等车辆开走后再行走,如要穿越马路,一定要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穿行;
5、不乘坐超载车辆,不乘坐无载客许可证、运动证的车辆;
三、骑车须知
1、未满十二周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
2、拐弯前须减速慢行,向后了望,伸手示意 , 不准突然拐弯;
3、不准双手离把,不准攀扶其他车辆或手中持物;
4、不准车辆并行、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
5、要经常检查车子性能,响铃、刹车或其他部件有问题时不能骑车,应及时修理 。

扩展资料
顺口溜
(1)交通安全很重要,交通规则要记牢 。从小习惯要养好 , 不在路上疯打闹 。
(2)行走应走人行道 , 没有行道往右靠 。天桥地道横行道,横穿马路离不了 。
(3)一慢二看三通过,莫与车辆去抢道 。骑车更要守规则,不能心急闯红灯 。
(4)乘车安全要注意,遵守秩序要排队 。手头不能伸窗外,扶紧把手莫忘记 。
交通安全(The traffic safety) , 是指人们在道路上进行活动、玩耍时,要按照交通法规的规定,安全地行车、走路 , 避免发生人身伤亡或财物损失 。
参考资料交通安全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