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奠_为什么清明节要祭奠先烈

清明节祭奠亲人的诗句有那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 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 , 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 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 杨万里《寒食上冢》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 王安石《壬辰寒食》
花落草齐生 , 莺飞蝶双戏 。—— 孟浩然《清明即事》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 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 孟云卿《寒食》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 程颢《郊行即事》
听风听雨过清明 。——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 高翥《清明日对酒》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 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 韩偓《夜深 》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清明节祭奠_为什么清明节要祭奠先烈】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其由来如下:
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被人陷害而流亡国外 , 生计难寻 。饿的晕倒在路上,此时,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可此时,以前舍命救他的介子推却早已病死,为了纪念他,晋文公将他死去的日子定为清明节,并流传至今 。

清明节祭奠_为什么清明节要祭奠先烈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清明节主要有以下活动:
1、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远在先秦时已形成 。
2、植树
清明前后 , 春阳照临 , 春雨飞洒 , 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 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 , 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 , 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
3、扫墓
清明节悼念活动,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我们在现实中也是每逢清明回来上坟扫墓,为了纪念逝去的长辈,并对后代以保佑 。
参考资料:中国网: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清明节祭奠方式有哪些?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 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
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 , 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 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 , 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 , 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 ,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 给自己带来好运 。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 , 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所谓“包袱” , 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 , 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 , 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 , 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 , 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
一、大烧纸 , 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 , 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 , 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 。是日 , 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 , 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 。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 。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 。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 , 亲到坟茔去祭扫 。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 , 知道此坟尚有后人 。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 。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 , 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 。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 , 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
六、清明节用花,一般来说,白色的花表示哀悼 , 选择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而白玫瑰、栀子花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 。还有的人偏爱蓬莱松、排草等朴素植物 。当然,如今扫墓用花也不再拘泥于此,很多市民会根据过世者的年龄和喜好选择花卉种类,如勿忘我、黄玫瑰、红玫瑰、天堂鸟等 。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 , 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 ,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 。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 。人人都要戴柳 , 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 。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 。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 。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 。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 。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 。每年清明节 , 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 。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 , 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 。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 , 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 , 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 。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 , 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 , 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 , 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 。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 , 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 , 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 。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 。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 。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 。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 。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
烤饼 在四川一带都用清明菜和面粉辣椒等混合烤制清明饼,色香味极佳 。
清明菜粑:贵州安顺屯堡一带把一种在清明节时期才会有的一种野生植物-----清明菜(本地话又称为毛毛花,因其形似一朵花 , 且杆上面有许多小毛毛)和面粉混合,通过一种独特的手工工艺做成“粑粑状”,再包上陷(一般是本地春菜拌肉、“引子”(苏麻籽)拌红糖,酸辣子炒肉等),通过屯堡一带一种独特的土砂锅在煤火上煎烤而成 。清明节屯堡人每家每户都会做,由于清明菜是一种纤维植物,一口咬下去会有“拔丝”的现象,口感极佳 。可当零食,也可当主食,可放置时间极长,据说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百姓为行军打仗之时士兵随带方便而做 。
清明节 祭奠应该用什么花清明节用的鲜花多扎制成花束形式 。花的色彩要素淡,以白为主,以黄为辅,以紫点缀 。组成清明节花束的花材可以从以下这几种中来选择:马蹄莲、康乃馨、菊花、孔雀草、玫瑰、勿忘我等 。清明节扫墓用的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之情,花色以白为主 , 如白色的马蹄莲、白色或黄色的玫瑰均可,白、黄交错,加几枝紫色的勿忘我,这样一束花,摆放在亲人墓前,寄托了深深思念之情 。清明节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运用色彩语言,以传达哀思 。
清明节有哪些祭奠的方式1、 清明节的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 , 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 , 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 , 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 , 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
2、 清明节的农事谚语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朦朦胧胧,清明播种 。
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 。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
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带劲 。
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
3、清明节的对联
①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
②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
③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
④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 。
4、24节气,清明节排五
24节气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把二十四节气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下列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 。
5、清明节的诗句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长相思——清明》
清明节,失明节 , 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
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
6、清明节的民谣
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 。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 。
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 。
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 。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 。
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 。
7、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 , 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 , 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 , 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 。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 , 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 。《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 。宋代有“打球乐”舞队 。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 。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 。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 。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 。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 。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 。”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 。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
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 ,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 像闪烁的明星 , 被称为“神灯” 。过去 , 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 给自己带来好运 。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 , 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 , 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 , 剪除荆草 , 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 。
清明祭奠怎么做一、祭祀的意义:
(一)、扫墓添土:坟墓在山野,如果去的少会杂草丛生、坟墓土堆减少,清除杂草 , 把有洞的地方堵死,增添新土按照原来的墓型运作好 。在公墓就要用水和毛巾将墓地周围清洗干净,对有的墓碑上的字不清晰的给与刷新 。这些都是体现对祖先的尊重和爱戴 。
(二)、是追思感恩 。做人必须感恩,不论是如何富贵吉祥,都不能忘了祖先养护、荫庇之恩 。你有现在,离不开祖先的保佑?。?要去感恩致谢 。同时要发愿行善积德造福苍生、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让祖先开心快乐 。
(三)、是供奉祖先 。作为晚辈,给祖先送贡品、烧纸钱、祭祀,让祖辈得到后代的供养,让祖先开心快乐,赢得天地认可,赢得神灵赞叹、祖辈加持护佑 。
(四)、是请求保佑 。感恩祖先的同时,也请祖先冥冥之中保佑自己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富贵吉祥 。清明祭祖活动十分重要,只要有时间 , 最好回家祭祀,让祖先们开心快乐、保佑家族,体现晚辈的孝心、体现家族的传承、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
二、祭祀活动的方式:
离家远近只要方便就要回到墓地上祭祀 。离家很远无法回到故里给先祖祭祀,就在家里祭祀 。公职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可以采取委托祭祀、内心祭祀、网上祭祀、微信祭祀等方法 。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世界各地、清明无法回家,那么春节祭祖的时候,最好回去一次,因为祖辈护佑十分重要 。死者如生,生长无愧带上儿女尽量有时间回到老人福地看看 , 永久的思念!
三、祭祀活动的时间:
首先到墓地要按照自己当地的民俗民风进行,如下流程可以参考:
(一)清明节祭祖具体时间:
北方人是清明祭祀在前不在后,十一祭祀在后不在前,具体日子根据当地时间 。
1、清晨7点--下午4点之前完成 。
2、不要太晚,否则会阴气太重 。
四、祭祀活动的内容:
A、祭奠故人献花:
1.白色的花表示哀悼:白菊花、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而白玫瑰、栀子花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 。
2.黄色的花也能表示哀挽 , 例如黄菊花、黄玫瑰 。
3.现代人也爱使用这些花 , 勿忘我、红玫瑰、天堂鸟等花也是可以的 。
4.如果是古稀年长者仙逝,可适当增加红色、粉色鲜花的比例,这些温暖的颜色更能体现后辈绵绵的思念之情 。
5.为同辈,也可以先黄色白色菊花 , 另外一些颜色较淡的百合、龙胆都是不错的选择 。
B、纸钱:一般是买祭祀用黄表纸、麻纸、冥币、金元宝、银元宝、或用冥币百元、千元、亿元,在纸上从上到下挨着印一下 , 那么这些黄纸就成了阴间可以使用的钱币 。然后把纸张打成螺旋状(参考当地风俗),便于燃烧 。具体可以参考当地风俗 。
C、贡品:死者如生就是把逝去的亲人在世上的爱好食品摆放好 。
供桌:5个苹果、5个香蕉、5个桔子、五个饼干、五个点心、香烟、白酒把酒杯倒满酒 。简易一些也可以:三个、三份等 。祭祀祖先用单数贡品一瓶白酒 , 酒杯一个或二个 。根据墓地单人还是双人而定 。供奉的时候 , 每个坟墓摆五份就可以 。尽量不要有肉食品,鸡鱼等 。
五、现场祭祀四个步骤:
1、烧纸:家庭里面烧纸,可以在地面上垫上不怕烧的物品 , 点的时候,可以几张几张的燃烧 , 避免烟雾太大 。(注意做好防火措施,不要引发火灾)
远离家乡的可以在当地,十字路口寄托哀思,用粉笔画一个圈,但是要有开口,开口对准自己老家故人的方向 。
2、倒酒:拿着酒杯,把酒轻轻洒在桌子前 。可以三杯酒 。
3、念叨:出声或者默念,请***(比如爷爷和奶奶),谢谢您对我们后代的关心保佑,请您享用供品、拿纸钱,看您们在天堂都需要什么 , 您们自己选购吧,并请您保佑我们 。
4、磕头或鞠躬:按照辈分高低,依次过来给祖辈磕头 , 双膝下跪,磕三个头,请祖先保佑自己 。由于公墓的地方很?。梢韵蚶先巳瞎?br />圆满结束 。10分钟后,可以把供桌撤离 。贡品撤下之后可以吃 。
远离家乡者,建议1-3年之内应当回家祭祖一次(特殊情况除外) 。平时时间紧张,可以选择过年春节期间回家祭祖 。
5、墓地禁忌
(1)、不穿红衣服、色彩艳丽衣服 。素装体现庄重 。
(2)、忌开玩笑、污言秽语 , 嘻笑怒骂,忌说负面不文明的话 。
(3)、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
(4)、不能跑到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那便惹到一身麻烦回家 。
(5)、怀孕女人不参加 。
(6)、生理期间女人不参加 。
(7)、祭祀当天禁止买东西带回家,切忌购买鲜花、衣服、鞋子等带回家 。
(8)、运气低的 , 可以找一块红绸子绑在小腿脚腕部 。
(9)、如果去世的是年轻人 , 或是是意外横祸死亡的人 , 请在回家进门的时候,用烧的灰尘把门拦一下 , 在室外把身上的灰尘也弹一下再进室内 。
清明节祭祖,是传承家风家训、是感恩先祖养育之恩、是弘扬先祖意志、是求祖先护佑,要虔诚地做好 。
为什么清明节要祭奠先烈清明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 , 斗指?。迕? ,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 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 ,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 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
先烈们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每年清明当然要祭奠他们的在天之灵以表我们对他们的尊敬与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