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文明的发展及其特征( 二 )


同样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 , 亚美尼亚经常遭到外来族群的入侵 。 在被外族占领期间 , 大量亚美尼亚人离开家园 , 流散到世界各地 。 从印度到威尼斯 , 从莫斯科到君士坦丁堡 , 都居住着大量亚美尼亚人 。 这些被不同地理单位分割的亚美尼亚人(或社区)保持了文化和身份的同质性 , 并在历史故地之外成功实现了亚美尼亚文明的成长 。 亚美尼亚文明没有因为空间的割裂而中断 , 这为后来亚美尼亚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在地理上 , 亚美尼亚靠近基督教发源地之一的小亚细亚 , 基督教从这里和美索不达米亚传入亚美尼亚 。 公元301年 , 亚美尼亚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承认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 。 自此之后 , 在亚美尼亚民族内部 , 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治的发展 。 尤其在失去国家政治实体的时候 , 教会往往承担了国家职能 , 使得流散中的亚美尼亚人形成了无形的国家:最高政府机构是教会 , 所有的亚美尼亚人是其国民 。
维系亚美尼亚文明发展的核心要素
历史上的亚美尼亚多依附于强权 , 但其文明特性却没有因处于被统治地位而消亡 。 维系这一文明发展的核心要素有哪些呢?
首先 , 对语言、书籍等民族文化的热爱 , 是亚美尼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 亚美尼亚语是印欧语系的一个独立分支 , 在发音上接近于希腊语(以及弗里吉亚语)和印度-伊朗语 。 自公元405年梅斯罗布·马什托茨发明亚美尼亚字母后 , 亚美尼亚文字的词汇量不断增长 , 语法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 到了近现代 , 流散在世界各地的近现代亚美尼亚人有意识地强化母语学习 。 共同的文化标记将流散的亚美尼亚人联系在一起 , 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
流散的亚美尼亚人有崇拜书籍的习俗 , 他们把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寄托在手稿中 , 并希望以此保持民族身份的统一 。 在许多亚美尼亚文献中 , 手稿被当作圣物来读 。 1915年 , 两位亚美尼亚妇女将在土耳其穆什发现的一份亚美尼亚手稿 , 冒着生命危险送到埃奇米阿津 。 现在的埃里温青年公园内有一座专门献给她们的雕像 。 亚美尼亚人还是现代书籍印刷和出版事业的先驱之一 。 1512年 , 第一批亚美尼亚语印刷书籍出版 。 2012年 , 埃里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图书之都” 。
其次 , 商业活动为亚美尼亚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 亚美尼亚高原位于东西方交通的十字路口 , 古丝绸之路正是从这里进入西方世界 。 得益于丝绸之路 , 亚美尼亚人形成了善于经商的传统 。 另外 , 由于家园经常被他者占领 , 亚美尼亚人几无耕地进行农桑之作 , 经商便成为无奈的选择 。 17—18世纪时 , 新朱利法城的亚美尼亚商人建立了一个西到大西洋、东到中国、北到大不列颠、南到印度洋的世界性商业帝国 。 当时奥斯曼帝国、伊朗萨法维帝国和印度莫卧儿帝国间的国际贸易几乎被亚美尼亚人垄断 , 甚至欧洲的东印度公司也只有仰仗亚美尼亚商人的帮助 , 才能在西亚、中亚和南亚地区顺利开展商贸活动 。 成功的亚美尼亚商人慷慨资助民族教育和文化事业 , 为亚美尼亚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最后 , 自古以来亚美尼亚人就善于创新 , 为人类贡献了不少重要发明 。 譬如 , 世界上最古老的皮鞋、酒庄和冶金制品都来自亚美尼亚;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设计和生产出彩色电视机的人是亚美尼亚人霍夫汉内斯·阿达米扬;新加坡国花“卓锦·万代兰”是由亚美尼亚侨民培育的 。 亚美尼亚人在细密画、建筑和音乐等领域也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突出的艺术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