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帝游上林∣隶书临帖的经验谈:调整笔顺对字形塑造的影响有多大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一、帝
本文图片
临写这个“帝”字 , 难度本来不大 。 但是拓片中标注为的这一笔存在一定程度的残泐 , 可能对我们判断它的笔势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 。 究竟 , 这一笔写下去 , 笔势应该外拓(弧线向右拱)还是内擫(弧线向左拱)呢?
我个人更倾向于前一种选择即外拓 。 因为“帝”字的主笔即长横向右伸出了一个长长的雁尾 , 导致这一横在中轴线两边的分布明显地呈现出左轻右重、左收右放的格局 。
将原拓中标注为的这一竖写作内擫 , 而令标注为的一竖外拓 , 它们与主笔的空间布局特点会更吻合:
本文图片
二、游
本文图片
当初临帖的时候 , 这个“游”字曾经给我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 困扰我的是原拓字形中的这样两个特点:
其一 , 我们仔细观察拓片上“子”的竖钩 , 原作者在出钩的时候线条转折很急 , 甚至有些生硬 。 它似乎更像是楷书的钩法 , 而不同于隶书常见的钩法那样 , 会划出一道舒缓的圆弧 。
本文图片
(楷书和隶书在钩法上的差异 , 我们看看上图就知道了 , 左边一字为楷书 , 右边为隶书)
其二 , 原拓中“游”字的主笔 , 波势放得很平 。 从头至尾 , 几乎就在一条水平线的上下波动 。
如果我们按照半包围结构通常的笔顺 , 先写中间的部分 , 再写走之旁 , 走之旁的那一笔波势几乎无可避免地要向右下伸展 , 很难保持水平向右的姿态 , 因为只有往右下行笔 , 才能与波势之上的笔画形成合理而有效的避让 。 所以我照这个笔顺写了很多次 , 字形都只能是这样的:
本文图片
也正是上述两个特点让我开始怀疑:原碑作者在书丹的时候采用的是一个非常规的笔顺:很有可能 , 他是先写了走之旁 , 然后才写中间的部分 。
这样一来 , 书写走之旁的波势的时候 , 因为波势之上并无笔画 , 以故无须顾忌笔画黏连的风险 , 波势就容易写得水平;二来 , 也正因为走之旁书写在先 , 后写“子”的时候 , 竖钩下探的空间遭到挤压 , 无法再像通常的隶书竖钩那样划出弧线 , 而原碑作者对此估计不足 , 这才造成了他写的竖钩 , 只能硬折向上 , 写成一个类似楷书的钩法 。
所幸这块碑诞生在楷书尚不成熟的年代 。 假设这是一个当代作者的笔迹 , 十有八九 , 难逃“楷化”、“脱体”之类的非议 。
最后 , 附上我用非常规笔顺临写的“游”字:
本文图片
三、上
本文图片
四、林
本文图片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 隶书@民国才女冯文凤的隶书相当有水平,细腻不失刚强,端庄不失开阔
- 欧阳询|欧阳询的隶书,竟然写成这样!
- 尹秉绶&研究生小姐姐的书法真好!楷书颜骨欧法,隶书整齐划一,篆书规矩
- 书协主席!第一个女书协主席孙晓云,书法造诣极高,隶书为何被网友质疑?
- 黛玉&《红楼梦》集美貌与才华的薛宝钗,为何比不上林黛玉呢她输在哪!
- 朴刀@都说马上林冲,马下武松,林冲在步军中,能排名第几呢
- 长锋#太任性!70岁的他隶书突变,简洁不简单,长锋写隶书,却成为名家
- 过把瘾&“魅力四射”的王志文,楷书中规中矩,隶书个性十足,意趣盎然
- 书法@女博士方淩波的书法不赖,楷书“褚风晋韵”,草书苍劲,隶书工稳
- 席夔$这是我见过最美的隶书,干净爽利、飘飘欲仙,看完令人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