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半月谈丨厘清风俗与迷信的边界

厘清风俗与迷信的边界

张曦

祭祀!半月谈丨厘清风俗与迷信的边界
文章插图



中部某省在中元节后发布《殡葬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草案中提到“禁止生产和销售纸人、纸马、纸房、冥币等封建迷信丧葬用品”。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强调该草案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尚未正式发布,但是将烧纸钱和封建迷信糟粕直接画上等号还是引起了很大争议。

有人说,冥币等已经成为中国风俗文化的一部分,烧纸钱祭祀,属于中国人对生死的独特理解与浪漫想象。那么,究竟何为风俗?何为迷信?

迷信,是糊里糊涂、盲目地“信”。不是所有传统风俗都是好的,传统风俗也要适应当今时代发展,也要符合当今的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只有合法合情的传统习俗,才有资格进入公共视野,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我国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或多或少含有迷信的成分,特别是其形成初期,迷信色彩一般较浓。但风俗习惯并非迷信活动。风俗习惯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带有一定的规律性,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集体意识和共同行为,它有固定的时间、共同的目的,形式上也大体一致。迷信则不然,像看相、算命、巫术等迷信活动,总是极少数人的行为,其行为不仅是反科学的,还要别人相信它是科学,总是打着避祸的幌子,用巧合现象来麻痹欺骗他人,最终达到敛财的目的。

此外,风俗习惯总是与人们的生产、交往、祭祀、文化等活动紧密结合,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迷信活动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反倒对文明进步和社会风气产生破坏作用;风俗习惯不需要自上而下的组织机构,而迷信活动有时需要严密的组织机构。

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烧纸祭祀顶多是具有一定迷信成分的风俗活动,虽然没有太多积极意义,也谈不上对社会有什么破坏。中国历来注重祭祖托思,烧纸这些风俗习惯流传久远,又有广泛的群众性,一下子禁止它是很难做到的。不妨引导群众逐渐采取更文明、更环保的祭祀方式,比如将明火烧纸改为互联网上燃灯祭祀。

(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1年第10期)
【 祭祀!半月谈丨厘清风俗与迷信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