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的读书心得《狂人日记》熔铸了鲁迅几十年研究中国病态社会的心得,其内容是博大精深的 , 又是高度浓缩的 。它第一次提出了封建“仁义道德吃人”的一段独白:“我翻开历史一看 ,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纸都写着两个字 , 是‘吃人’!”小说通过狂人的幻觉刻画了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到处可见“白厉厉的牙齿”,刻画了吃人社会的特征:那些“唇边抹着人油”的食人者,几千年来以“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 , 狐狸的狡猾”排着“大小无数次的人肉筵宴”,并巧立名目,编造着吃人的道理,以“仁义道德”掩盖着几千年的吃
人史 。这段独白,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浓郁的政论色彩,它是理解《狂人日记》及其后许多小说的思想钥匙 。这正是研究中国历史所得出的一针见血的结论 。鲁迅认为:中国正史“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 。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霉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 。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之四》)他清醒的认识到了用“仁义道德”遮掩起来的中国历史的真面目,加深了对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憎恨 。把中国几千年剥削社会的历史,深刻地归结为“吃人”的历史,这个论断在五四时期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主调下,《狂人日记》重点揭露了封建家族观吃人的罪恶 。其后的小说,则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思想的各个层面深入开掘和具象化 。
狂人日记的读书笔记(200字左右)《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中的瑰宝 , 它以一个狂人的口吻讲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吃人的历史,对于新时代解放群众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狂人日记》最主要的艺术成就就在于其深刻的思想蕴意 。20世纪初的中国,旧思想与新思潮激烈的争斗着 。鲁迅用“吃人”二字赤裸裸的勾绘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封建礼教束缚人的时代必将走向没落 , 而自由民主的精神必将走向永恒 。可是随着各朝各代的思想束缚,人们的精神已逐渐麻木不仁,各种危害正在侵蚀着未来一代们,所以,弃医从文的鲁迅喊出了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句:“救救孩子们吧!”孩子蕴含着新生的力量,是祖国的未来,请救救他们,让他们在自由与民主中壮大起来吧!
《狂人日记》的读书笔记 50字的感想 50字的好词好...《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小说,其主旨在与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成文,全部采用第一人称,描写了整个外部世界在“我”眼里的形象,几乎整篇作品都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表白 。作者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在本文中借狂人的角度以狂人的口吻发出了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关键词:狂人、风格、感触 。
初看《狂人日记》一文,我是以一个完全不知道其作者是鲁迅的心态来读的第一遍 。第一遍读完以后,只觉得这是一篇非常阴冷古怪的小说,因为文章上下到处都能看见一个触目惊心的词:吃人 。除这以外,我连它最基本的意思都没搞懂 。
于是 , 我细读第二遍 。第二遍读完,又翻看了其中的一些注释,方才明白了文章的些许意思 。这篇文章如题所言,是一个患有强迫症臆想症恐惧症的狂人的日记,所以其中一些让我毛骨悚然的描写便解释得通了 。
在大致理解的前提下,我又查找了一些关于狂人日记的分析和简评,知道了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也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带着这些信息,最后,我细读了这篇文章第三遍 。第三遍读完,又生出了一些感触与困惑,经过自己的推敲和思考 , 也颇有心得 。
或许是因为时代变迁的问题 , 我对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对当时社会的弊害并没有很大的感触和领悟 , 反而是对一切其它的边角问题非常感兴趣 。
首先还是说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狂人 。文章的一开篇,便是关于“我”的文字: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 , 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
然而这些文字并没有向读者描写“我”的形象,没有提及任何关于“我”高矮胖瘦老少美丑的东西 , 只是以一个意识的线索道出“我”的心理活动 。不仅开篇如此 , 后文也基本如此,“我”在这篇文章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 , 作者只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 , 语言及一些动作来丰富“我”的性格 , 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描述 。这从一方面说明鲁迅写这篇文章并没有单独指向某个人 , 他更想表达的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类人,或者说是一类精神 。
在我看来,文中的“我”便是当时社会上那些想要反抗想要推翻旧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一类人的缩影 。这类人在当时的社会里 , 必然也是被称为“狂人”,被世界背弃隔离,生活在一种“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地下环境里,过着“太阳也不出 , 门也不开 , 日日是两顿饭”的昏暗生活 。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古今中外,那些或真实或虚构的被称作“狂人”的人——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敢于质疑地心说而被教堂烧死的布鲁诺;为研究炸药而付出鲜血代价的诺贝尔……仿佛历史上凡是有着非凡的才能和执着的信念,有着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的人都会被列为“狂人”之流,这种时代性的荒诞剧不仅限于旧中国,而是整个历史整个人类 。至此 , 我们是否又应该反省一些被称为人性的东西 。
初读这篇文章,我就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文中的“狂人”内心的焦虑与悲哀,这无时无刻不伴随在他身边的恐惧是一种多么大的痛苦 。很自然地 , 我对“狂人”生出许多同情和怜悯 。可随着我继续往下读,当我看到这一段时,我的心理却有了改变:
“……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 , 不敢直接下手,真要令我笑死 。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 。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 , 有的是义勇和正气 。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 。”
我顿时觉得“狂人”也有这样可爱的一面 。明明是自己的臆想,自己却偏偏对这种臆想深信不疑,甚至还把众人在对待一个“狂人”的不自然当成了被自己勇气正气镇住时的失色,同情突然不见了 , 我心里竟多了几分戏谑 。
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狂人”是承载了时代的悲哀的,我明白这点,所以我对我以上的心理也有抱歉,毕竟是我们必须铭记的历史,对待它们的时候除了沉重与严肃不该有轻松和玩笑的成分 。但我崇尚真实,想到什么便写什么 。我不会忘记一百年前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但我更要重视如今的中国和一百年后的中国需要什么,我相信她需要的必然不是对历史的悲戚与念念不忘,而是对历史的审视和渐渐淡出 。
回归正题 。在心里的戏谑消失后,我脑袋里又冒出一个词:赤子之心 。有着非凡的单纯、执着无比的信念的人,才能配得上赤子之心这个词 。“狂人”虽狂,但其近乎偏颇愚蠢的执着却着实让我感动 。纵览历史 , 流芳万古的成功人士哪个能离得了执着这个词?更何况,谁才是真正的狂人还未见分晓 。
现在我们都认为,“狂人”就是个精神病患者,所以“狂人”是真狂 。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当我们身处局外时能看到的这点,倘若你在读这篇文章之时 , 完全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世界里时,你还会这么认为吗?
文中的视角是“我”,这种先入为主的写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主导读者的心理和判断 。因为是“我”,所以读者首先的反应便是“我”是对的 。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曾很多次并没有感觉到是自己——“我”是“狂人”,反而一次次产生周围的人全是疯子的错觉,这种错觉却又那么真实 。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明白了“狂人”的感受,甚至这就是作者的感受——处于一个周围的人全是疯子,这些疯子都要把“我”吃了的环境里 , 内心的焦虑与恐惧将是何等的巨大 。
幸运的是,鲁迅先生并不是迷茫的一代,他在“弃医从文”之后怀着热烈的救国梦想让他担起了惊醒人民的使命,所以他在让我们看清绝望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希望 。这便涉及到鲁迅先生风格的问题 。
《狂人日记》一文,虽然一开篇就让人笼罩在阴冷压抑的气氛之中,处处都渗透着“人吃人”的恐怖元素,使人感到毛骨悚然 , 但作品的中后部分表现出“狂人”那昂扬的斗志 , 却不能不使所有人振奋 , 不能不使读者觉得作者在冷峻的文字中还流淌着热烈的感情,还寄托着热切的希望,所有沉重的悲愤与高亢的期盼都凝聚在文章的最后一声呐喊:“救救孩子……”这一切归为四个字,便是寓明于暗——在种种黑暗即将把你包围的时候点亮一点光明,震撼便由此喷薄而出 。
文章读到最后,能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不能想了 。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在我眼里,这是作者深刻的自我检讨 。作为一个生长在旧中国的人,无论如何难免会受到一些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染毒,但这并不代表自己就失去了指出其“吃人”本质的资格 。“我”虽然也曾是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阴影下的一份子,可现在“我”识破了它的罪恶本性 , “我”看明白了现在的社会上难见真的人,所以“我”一定要将其揭露,警醒世人!这种痛定思痛的自我剖析,这种真诚坦白的竭力呐喊,谁能不为之动容?无怪乎这篇文章曾激动了那么多革命青年的内心 。
文章到这就算读完了 。我相信每一篇文章中都还有许许多多我不曾领悟的哲思与道理,这篇文章也一样 。当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以文学的眼光去看待其表,而是从各个角度去发掘其中的内涵与深邃时,我们方能感受到作者迷人的思想,文学丰富的魅力 。
2010年11月16日
注:
作者:鲁迅,名称:《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4月 。
参考资料:这个是我原创,参考QQ605503206的空间日志 。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一本日记,掀开了白话小说运动的序幕;一个病人,抖出了前人不敢想更不敢说的狂言;一位作家,宕开笔锋,芒刺直向守旧者、伪善者 。所以鲁迅的《狂人日记》①从开拓文学新领域的角度来说 , 确是一座丰碑 。
《日记》是一部意欲在混沌时代拨云见日,意欲摆脱封建枷锁及形式桎梏的小说 。内容上它是以疯人之疯语抨击旧社会;形式上它开创了现代白话小说先例——这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块文坛奇石从天而降,不仅空前震动了中华大地,还震撼了大地上的人们,因为读《日记》的人随鲁迅的笔或多或少地触见自己一些不洁的本质 。
鲁迅在序中写道:“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 。”“记中语误,一字不易 。” , 似有推卸责任、明哲保身之感 。在这两句的护卫下 , 作者利用狂人指出社会内质上恐怖的一面 。而狂人本身也是鲁迅要讽刺的对象,在狂人身上,我们看到病态心理和怀疑主义的根植与泛滥,看到一个小国民醒而不悟的可怜,察觉一个弱国民反而不抗的可悲 。然则如何悟,怎样抗,作者并未多言 。且鲁迅确实现实了点儿,退了一步:“狂人”的结局并非死,却是“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
《日记》形式上文白兼有 。正文采用白话,序是文言形式 。在当时确实掀起惊涛骇浪,有裂云穿石的效果 。与以往小说相比,《日记》是心理独白而非有情节的故事:全篇都是昆仲之弟心中所想,只两字“日记”才将十三部分串接起来,这种成篇方法稍显单调 。总体看来,《日记》在鲁迅所有作品里属于较简单的一类 。
《日记》的一、二部分归结起来就一个“怕”字 。“狂人”“怕”的缘由,无非是赵家的狗“看我两眼”、“赵贵翁的眼色便怪”、街头的人在议论、小孩子在议论——“狂人”就多情地将这些活动都解释为“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的信条在脑海中不断暗示自己 。别人最平常不过的动作在他看来便是针对自己的 。用现代的话来讲,“狂人”太self-consciousness 。“狂人”是如何找寻“怕”的根源的?他的答案就是一个“仇”字 。“仇”来自何处?也就是“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 踹了一脚”——然而“狂人”自己也不知道应如何把古久先生与赵贵翁及路人、小孩联系起来,于是就自作孽地假想了一段关系 , 还把孩子们对他的“仇”归结成“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总之,他感到自己“怕”,就认定别人和自己有“仇”;认定别人和自己有“仇”,就认定“别人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可以得出结论:“狂人”的逻辑就是反逻辑;“狂人”的主义便是极端个人主义;“狂人”的心态就是极端自私的心态 。是什么造成“狂人”这般的扭曲呢?;作者还有下文 。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终于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吃人”二字 。该部分大体与第二部分一致,更进一层就是讲出了“人要吃人,历史吃人”的惊世之语 。鲁迅在这儿似乎想将中国历史社会全面否定,再来个重生 。这个有如霹雳的“吃人”的确是给人们的当头一棒 。即便如今,只要听见“吃人”一词,我们便会耳鸣,意识到民族的某些劣根性在自己身上仍根存 。
四、五部分告知读者“吃人的是我哥哥”、“医生是吃人的人” , 不论是治病时、议论时、讲书讲道理时都想着“吃人” 。至亲的人要吃“我”,每时每刻都想吃“我”,甚至畜生 , 也要“吃人”(第六部分) 。七、八、九部分便谈了“他们”“吃人”的办法:不是“直截杀了”,而是“逼我自戕”;不是一问一答就能揭穿“吃人”之人的真面目,而是多次相逼他们才会露出狐狸尾巴 。
十至十二部分,鲁迅终于说了让我们永远忘不了的话:“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狂人”竟是位思想者: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认为社会的本源仍是善的;“将来”“容不得”既是对现在的失望,又是对未来人不再“吃人”、社会不再“吃人”的憧憬 。可见“狂人”背后的鲁迅不仅是刚烈冷峻的批判者,也是位充满希望、信念坚定的先觉者 。至少我们在《日记》的结尾可以看出,“狂人”意识到孩子也许还并未陷入(自己已深陷的)成年人间的利益争夺、勾心斗角、势利拍马、自私自贱的泥潭中——这泥潭是被守旧顽固、自命清高、虚伪做作的封建势力保护着的,二者同流,便媾生了《日记》绝对批判的封建“吃人”观念 。具有“吃人”本质的封建主义严重禁锢了新世纪(20世纪)人的心灵,毒害了青年 , 令青年遭受挫折后处处怀疑自己、怀疑他人、怀疑社会、怀疑真挚善良的存在与否及其正确性 , 使他们最终相信唯有虚伪这副面具才能保护自己,只有浑浑噩噩这外套才能保暖,不受外界寒风侵袭——《日记》要批判的正是这种观念 。鲁迅宣扬的是光明磊落、真诚豁达的处世态度,批驳的是矫情自闭、外热内冷的处世态度 。然而那一套封建处世套路已部分根植于全社会的基础上 , 有人说,那是民族劣根性 。
不过“狂人”也有小人物无奈的一面,反抗不成只得自甘堕落;也有愚昧自私的一面,吃人不成便恐惧被吃 。他是偏激的,也是被蒙蔽的,突出体现在他“无知者无畏”的心理独白中 。在一个蒙昧将开而未开的时代 , 现出这么个异类是可能的——他是旧体系与新体系冲突的产物 , 可能象征曙光将至前的混沌状态 。
鲁迅对“狂人”也许又爱又恨又悯 。爱他是源自同袍之情;恨他缘于他的猥琐自利;怜悯只因在整个大社会下,“狂人”也无奈 。
笔者第一次读《日记》,记了句:我看着他的自白苦笑,如同对着哈哈镜苦笑一般 。我们心中何尝没有闪现过“狂人”所说的惧怕呢?
也是初读《日记》时,笔者就想起卡夫卡的《变形记》——一个保险公司小职员看自身、他人、社会时那种莫名的不安,被卡夫卡自己运用表现主义手法绘成人变甲虫的荒诞画 。鲁迅同卡夫卡一样,向内挖掘的力度和深度惊人 。不同的是卡夫卡写自己却充当了旁观者,鲁迅写别人却站在了自白者的角度 。性格不同,民族不同 , 地域不同,问题不同,所以作品角度不同,这无可厚非 。
上文提到:《日记》是鲁迅较为简单直白的作品,虽然比后起之秀冰心的问题小说深刻,却比不上他后来的诸如《阿Q正传》等颇圆熟的作品 。所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笔者认为,这勇士(《日记》)不一定是强者 。
可不管姜子牙的渔具有否鱼钩,总归他是钓到了周文王 。即使《狂人日记》不那么成熟,鲁迅也以大无畏的开山精神,为后来者辟出一片新天地 。他是斗士,也是旗手,还是守护者 。
当代青年,尤其是文艺工作者,具备了这种开山精神么?当代人摆脱了伪装自闭、唯求自保的处世态度了么?是不是封建社会消亡,封建愚昧落后的观念就真正消失于当代人的心中了呢?当代人能否变“吃人”赢利为协作赢利呢?能否建起一个富有民主、法治精神的自由国度呢?但愿“狂人”形象能给当代人以启示,让当代人以健康向上的态度去看世界,而非如“狂人”一般病态扭曲 。希望“吃人”的社会已远去,我们将迎来和谐美好的未来 。
《朝花夕拾》一一一一狂人日记读书笔记《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 , 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 。如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吃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还渴望将来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真人”出现,这表现了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 。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 , 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
扩展
太少了
补充
两篇都给咯 够多吧 摘抄吧
《朝花夕拾》一一一狂人日记读书笔记600字左右《狂人日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即“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
主题:在思想上,《狂人日记》表达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 。鲁迅自述,《狂人日记》受到了果戈理同名小说和尼采思想的影响,但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 , 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是多层次逐步展开的:第一个层次是先从外部环境上揭示吃人的普遍性, 进而通过狂人的联想,把历史和现实具体的肉体上的吃人,上升到了仁义道德等纲常名教吃人的更深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从家庭内部着眼,来透视封建礼教所依存的基础――家族制度的罪恶 。“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 。“大哥”并不是有意的迫害狂人,但是他所遵奉的礼教制度观念却决定了他必须要按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来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所以也参与到了吃人的行列中 。第三个层次,通过狂人的自我反省,把封建纲常名教“吃人”的含义引向了深广:狂人也被纲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 。尤其是狂人所说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显然不仅是狂人自身 , 而且是代指处在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控制之下的“中国人”,作品由此完成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最深层次的揭露和批判 。
《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 。如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 , 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吃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还渴望将来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真人”出现 , 这表现了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 。最后 , 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 , 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
《狂人日记》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具体表现为省察历史与现实的理性精神,解剖自我灵魂的自审精神,以及关注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远远超出了一般知识分子顾影自怜式的自慰,显示了“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高度 。
艺术成就:在艺术上 , 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除了其思想上的贡献外 , 还体现在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方面,具有独特的结构模式、表现手法和叙述视角,并成功地塑造了“狂人”的艺术形象 。首先,在结构上,采用日记体,借鉴西方横截面式结构 , 按照狂人的病情和意识的流动来组织小说 , 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故事情节的结构方式(线性叙事方式)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 , 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 这主要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 。实写人物 , 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 。一方面 , 从文本叙述的表层来看 , 狂人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作家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准确入微地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思维逻辑混乱,心理变态等 , 甚至可以经得起精神病理学者的检查;另一方面 , 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和汉语的多义性,一语双关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的深意;巧妙地在狂人的周围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画,这就使读者所感受到的狂人,在内在的精神上,成了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觉者,一个反封建的启蒙斗士 。可以说,现实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象征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灵魂,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第三,在叙述视角上,《狂人日记》的“日记本文”部分采用的是白话,叙述者是白话文的第一人称“我”,“序言”部分采用的却是文言,叙述者是文言文的第一人称“余”,这样 在文本中就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形成了两重叙述和两重视角 。文言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白话部分所反映出的寓意是对立的,白话部分表现的虽然是“狂人”的非正常的世界,却具有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是不正常中的正常;文言小序部分写狂人病好之后 , 已“赴某地候补去了” , 成为了候补官员 , 表现的虽然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正常人”的世界 , 实际上却是正常中的不正常,表明反封建的战士已经向黑暗现实屈服 , 成了封建统治者的一员 。这样 , 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了反讽的结构,表现出了鲁迅对现实的深刻怀疑和极度的绝望,表现出了“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的悲哀 。第四,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蕴藉深厚的狂人的艺术形象 。狂人是一个具有暗示性寄寓意义的形象,他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启蒙、非启蒙的精神特征,他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的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受到长久精神压抑的战士的形象,是在近现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象征的是近现代社会(晚清至民初)所有的壮志未酬的先觉善斗之士和反封建的先驱 。《狂人日记》的
“狂人日记”的读书笔记【狂人日记读书笔记_“狂人日记”的读书笔记】本日记,掀开了白话小说运动的序幕;一个病人,抖出了前人不敢想更不敢说的狂言;一位作家,宕开笔锋,芒刺直向守旧者、伪善者 。所以鲁迅的《狂人日记》①从开拓文学新领域的角度来说,确是一座丰碑 。
《日记》是一部意欲在混沌时代拨云见日,意欲摆脱封建枷锁及形式桎梏的小说 。内容上它是以疯人之疯语抨击旧社会;形式上它开创了现代白话小说先例——这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块文坛奇石从天而降,不仅空前震动了中华大地,还震撼了大地上的人们 , 因为读《日记》的人随鲁迅的笔或多或少地触见自己一些不洁的本质 。
鲁迅在序中写道:“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 。”“记中语误 , 一字不易 。”,似有推卸责任、明哲保身之感 。在这两句的护卫下,作者利用狂人指出社会内质上恐怖的一面 。而狂人本身也是鲁迅要讽刺的对象,在狂人身上,我们看到病态心理和怀疑主义的根植与泛滥,看到一个小国民醒而不悟的可怜,察觉一个弱国民反而不抗的可悲 。然则如何悟,怎样抗,作者并未多言 。且鲁迅确实现实了点儿,退了一步:“狂人”的结局并非死,却是“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
《日记》形式上文白兼有 。正文采用白话,序是文言形式 。在当时确实掀起惊涛骇浪,有裂云穿石的效果 。与以往小说相比,《日记》是心理独白而非有情节的故事:全篇都是昆仲之弟心中所想 , 只两字“日记”才将十三部分串接起来,这种成篇方法稍显单调 。总体看来,《日记》在鲁迅所有作品里属于较简单的一类 。
《日记》的一、二部分归结起来就一个“怕”字 。“狂人”“怕”的缘由,无非是赵家的狗“看我两眼”、“赵贵翁的眼色便怪”、街头的人在议论、小孩子在议论——“狂人”就多情地将这些活动都解释为“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的信条在脑海中不断暗示自己 。别人最平常不过的动作在他看来便是针对自己的 。用现代的话来讲,“狂人”太self-consciousness 。“狂人”是如何找寻“怕”的根源的?他的答案就是一个“仇”字 。“仇”来自何处?也就是“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然而“狂人”自己也不知道应如何把古久先生与赵贵翁及路人、小孩联系起来,于是就自作孽地假想了一段关系,还把孩子们对他的“仇”归结成“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总之,他感到自己“怕”,就认定别人和自己有“仇”;认定别人和自己有“仇”,就认定“别人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 , 似乎想害我” 。可以得出结论:“狂人”的逻辑就是反逻辑;“狂人”的主义便是极端个人主义;“狂人”的心态就是极端自私的心态 。是什么造成“狂人”这般的扭曲呢?;作者还有下文 。
在第三部分中 , 作者终于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吃人”二字 。该部分大体与第二部分一致 , 更进一层就是讲出了“人要吃人,历史吃人”的惊世之语 。鲁迅在这儿似乎想将中国历史社会全面否定,再来个重生 。这个有如霹雳的“吃人”的确是给人们的当头一棒 。即便如今 , 只要听见“吃人”一词,我们便会耳鸣,意识到民族的某些劣根性在自己身上仍根存 。
四、五部分告知读者“吃人的是我哥哥”、“医生是吃人的人”,不论是治病时、议论时、讲书讲道理时都想着“吃人” 。至亲的人要吃“我”,每时每刻都想吃“我”,甚至畜生,也要“吃人”(第六部分) 。七、八、九部分便谈了“他们”“吃人”的办法:不是“直截杀了” , 而是“逼我自戕”;不是一问一答就能揭穿“吃人”之人的真面目,而是多次相逼他们才会露出狐狸尾巴 。
十至十二部分,鲁迅终于说了让我们永远忘不了的话:“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狂人”竟是位思想者: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认为社会的本源仍是善的;“将来”“容不得”既是对现在的失望 , 又是对未来人不再“吃人”、社会不再“吃人”的憧憬 。可见“狂人”背后的鲁迅不仅是刚烈冷峻的批判者,也是位充满希望、信念坚定的先觉者 。至少我们在《日记》的结尾可以看出,“狂人”意识到孩子也许还并未陷入(自己已深陷的)成年人间的利益争夺、勾心斗角、势利拍马、自私自贱的泥潭中——这泥潭是被守旧顽固、自命清高、虚伪做作的封建势力保护着的 , 二者同流,便媾生了《日记》绝对批判的封建“吃人”观念 。具有“吃人”本质的封建主义严重禁锢了新世纪(20世纪)人的心灵,毒害了青年,令青年遭受挫折后处处怀疑自己、怀疑他人、怀疑社会、怀疑真挚善良的存在与否及其正确性,使他们最终相信唯有虚伪这副面具才能保护自己,只有浑浑噩噩这外套才能保暖,不受外界寒风侵袭——《日记》要批判的正是这种观念 。鲁迅宣扬的是光明磊落、真诚豁达的处世态度,批驳的是矫情自闭、外热内冷的处世态度 。然而那一套封建处世套路已部分根植于全社会的基础上,有人说,那是民族劣根性 。
不过“狂人”也有小人物无奈的一面,反抗不成只得自甘堕落;也有愚昧自私的一面,吃人不成便恐惧被吃 。他是偏激的,也是被蒙蔽的,突出体现在他“无知者无畏”的心理独白中 。在一个蒙昧将开而未开的时代,现出这么个异类是可能的——他是旧体系与新体系冲突的产物,可能象征曙光将至前的混沌状态 。
鲁迅对“狂人”也许又爱又恨又悯 。爱他是源自同袍之情;恨他缘于他的猥琐自利;怜悯只因在整个大社会下,“狂人”也无奈 。
笔者第一次读《日记》,记了句:我看着他的自白苦笑,如同对着哈哈镜苦笑一般 。我们心中何尝没有闪现过“狂人”所说的惧怕呢?
也是初读《日记》时,笔者就想起卡夫卡的《变形记》——一个保险公司小职员看自身、他人、社会时那种莫名的不安,被卡夫卡自己运用表现主义手法绘成人变甲虫的荒诞画 。鲁迅同卡夫卡一样,向内挖掘的力度和深度惊人 。不同的是卡夫卡写自己却充当了旁观者,鲁迅写别人却站在了自白者的角度 。性格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问题不同 , 所以作品角度不同 , 这无可厚非 。
上文提到:《日记》是鲁迅较为简单直白的作品,虽然比后起之秀冰心的问题小说深刻 , 却比不上他后来的诸如《阿Q正传》等颇圆熟的作品 。所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笔者认为 , 这勇士(《日记》)不一定是强者 。
可不管姜子牙的渔具有否鱼钩,总归他是钓到了周文王 。即使《狂人日记》不那么成熟,鲁迅也以大无畏的开山精神,为后来者辟出一片新天地 。他是斗士,也是旗手 , 还是守护者 。
当代青年,尤其是文艺工作者,具备了这种开山精神么?当代人摆脱了伪装自闭、唯求自保的处世态度了么?是不是封建社会消亡,封建愚昧落后的观念就真正消失于当代人的心中了呢?当代人能否变“吃人”赢利为协作赢利呢?能否建起一个富有民主、法治精神的自由国度呢?但愿“狂人”形象能给当代人以启示,让当代人以健康向上的态度去看世界,而非如“狂人”一般病态扭曲 。希望“吃人”的社会已远去,我们将迎来和谐美好的未来 。
- 狂人日记读后感_读《狂人日记》的观后感。只要300字左右。
- 物流实习日记_物流 实习日志
- 父亲节日记_父亲节日记10000个字
-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_天地不亏做善事,祖宗最爱读书人
- 爱读书的名言_我爱读书名人名言
- 爱的飞行日记歌词_周杰伦《爱的飞行日记》这首歌的歌词.
- 爱的飞行日记_请问谁有爱的飞行日记MP3音乐?
- 爱的飞行日记 歌词_《爱的飞行日记》吉他谱
- 爱的教育读书报告
-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_一篇《爱的教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