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儒家的“德”与道家的“德”一样吗?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德”

文|颜小二述哲文
或许是因为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属主流思想,以致其文化中的观点对我们影响颇深,原本“德”的含义会更丰富一些,而儒家《论语》中曾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这便是将“德”作为“道德”、“品德”来解读,于此,一直以来,我们对“德”的认识,大多数人停留在“品德”上。
实际上,从道家视角来看“德”的含义,“德”的内涵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加“丰富”,而结合儒家与道家对“德”的理解,颜小二作了一个大胆的推理与衔接,即在我看来,儒家所解读的“德”,是道家之“德”落在人身上的结果,而道家之“德”属“道”的衍生物一般的存在,具备“道”的特性,是“道”下落于具体事物的“体现”,表现为“万物的属性”即“德性”。
中国文化$儒家的“德”与道家的“德”一样吗?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德”
文章插图
1、道家视角下自然意义上的“德”【 中国文化$儒家的“德”与道家的“德”一样吗?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德”】我们知道,道家以“道”为其学说的核心,整个思想体系都是围绕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先天地生,玄之又玄的“道”。
按照道家老子的说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衍生”天地的“道”是万物之母。
中国文化$儒家的“德”与道家的“德”一样吗?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德”
文章插图
万物因“道”而具备区别于其它存在的特点。也就是说,是“道”让万物之所以是万物。即花之所以是花,因为内含“花之道”,草之所以是草,是因为内含“草之道”。
中国文化$儒家的“德”与道家的“德”一样吗?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德”
文章插图
“花之道”也好,“草之道”也罢,我们其实可以换一种说话,即“花的德性”与草的“德性”。这里的“德性”是万物于自然意义上的“特点”或者说属性,比如道家《老子》中曾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这里就指出了在道家的世界观中,“道”给予万物之所以是万物的“德性”,所以他们才有各自区别于各自、但又有一定共性的形态。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中国文化$儒家的“德”与道家的“德”一样吗?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德”
文章插图
2、儒家的“德”与道家的“德”有了上面的铺垫,我们再来看看儒家的“德”。
和议论“仁”一样,孔子一生也说了许多关于“德”的经典名句,举个例子,他在《论语·为政》中,他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是孔子在突出“德政”。他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得取得民心,而获得民心的方法,就是要施行“德政”,只有这样,为上者才能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被众星围绕。
中国文化$儒家的“德”与道家的“德”一样吗?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德”
文章插图
如何理解这里的“德政”呢?承接孔子思想的孟子曾补充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其中其实就蕴含了为上者需要有“成就万民”的仁德,而非高高在上、德不配位。
由此可见,儒家的“德”,确实是我们大众所熟悉的“品行、道德”。
那么儒家的“德”与道家的“德”意思不一样吗?深入咀嚼其中内涵,我们会发现儒道相通的精妙。
儒家之德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包括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也同样是人类文明、或者说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道家的“道”无所不包,即便是人类社会,亦在“道”中。当“自然之道”下落到人类文明、或者说人类秩序之下的“社会人”身上的时候,“仁德”就是一位理想“社会人”的“属性”。于此,从此点来看,儒家之“德”确实在此处巧妙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