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哪些因素影响了文艺批评的独立性

作家|哪些因素影响了文艺批评的独立性
本文图片

当前文艺批评需要强化历史意识 。 对于文学批评来说 , 所谓“历史意识”至少是包括两方面的:一是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所反映、表现的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生 , 把社会与人生放在历史的坐标中去考量;二是文学史的历史意识 , 把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放到中外文学史的坐标中察看 。 文学批评史要融通这两种意识 , 回望来路、审视现实以及现实中涌动着的未来 。
就当前文学批评所存在的问题来说 , 或者说把当前文学批评放到文学批评史的坐标中做检讨 , 我认为更需要强调的是批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 这两者当然密不可分 , 专业的才可能是独立的 , 在独立的基础上才可能谈得上专业性 。 有人说 , 批评家是吃“腐肉”的 , 好像批评家是作家的派生物 , 文学批评是文学作品的衍生品 。 如果做批评的甘愿做“食腐肉者” , 那就根本谈不上独立性和专业性 。 批评家不能恪守职业道德 , 不具备专业能力 , 客观上也就丧失了独立性和专业性 。
文学批评本应是精神对话 , 是批评家的精神操练 。 很多批评家守住了人文本位 , 所谓批评为“三俗”站台的现象还是少见的 。 真正的批评家没必要、也不屑那样做 。 但是 , 近来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有所削弱却也是事实 。
那么 , 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文艺批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下面试结合自己文学批评和编辑工作 , 谈些感想 。
首先是各种利益诱惑影响了独立性和专业性 。 批评家与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之间的精神碰撞本来是文艺批评的最原始的动力 , 也只有这样的批评才能与创作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 。 但现在文学批评的推动者常常是杂志社、出版社、作家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 利益考量或多或少会影响文学批评的独立性 。 文学批评是写给谁看的?有的文学批评不是写给作家 , 不是写给文学作品的读者 , 更不是为批评家自己的 , 只是为了写那么一篇以完成任务 , 交差 。
批评主体的独立精神的弱化也影响了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 批评应是一种知识分子批评 。 学术体制和利益诉求可能削弱批评主体的精神独立 , 但知识分子疏离世俗权威的传统和惯性仍在 , 前辈知识分子的规训犹响在耳 , 知识分子群体实际上大多处于一种身心矛盾的模糊状态 。 中国古代有“游士” , 从封建关系中脱离出来 , 思想上解放了 , 能够自由地探求理想之“道” , 并且说要仗义执言、替天行道 。 孟子说“处士横议”(社会批判) , 范仲淹说 “宁鸣而死 , 不默而生” , 他们倒还是都有生路 。
费希特有个比喻 , 说学者(知识分子)应该是“大丈夫” , 这倒是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中国人谁不想做“大丈夫” 。 费希特说:“这些大丈夫选中的意中人就是真理;他们至死忠于真理;即使全世界都抛弃她 , 他们也一定要采纳她;如果有人诽谤她 , 污蔑她 , 他们也定会公开保护她;为了她 , 他们将愉快地忍受大人物狡猾地隐藏起来的仇恨、愚蠢人发出的无畏微笑和短见人耸肩表示怜悯的举动 。 ”为了自己的心上人 , 大丈夫能如此 , 应该是满脸幸福的光芒吧 。 无可否认 , 中国有一批知识分子仍在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 , 虽然有时是默默的 。
其次 , 中国的人情观念影响了文艺批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 所谓文学界 , 作家、批评家、文学编辑、出版人、媒体人 , 好像都是熟人 。 熟人之间好办事 , 但对于文学批评的独立性来说就不一定是什么好事 。 《钟山》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统 , 比如“新写实”“新状态”“城市文学”和新世纪之初的“非虚构” , 都是有创作 , 也有相关的理论和批评 。 “河汉观星”栏目做了近100篇作家论 , 有全面的作家专论 , 有专挑作家存在问题的“创作局限论” , 也有名作家评名作家的“将心比心”栏目 , 希望能多角度研究作家及其创作 , 形成一个作家研究体系 。 有些学者和批评家找各种理由拒绝做“创作局限论” , 也有一些名作家不愿意评说同行的创作 , 主要原因还是怕得罪人 。 后来做了六篇“创作局限论” , 如《余华的惯性》《困顿中的挣扎——贾平凹论》《莫言的欲望叙事及其他》《张炜创作局限论》《王安忆的精神局限》《论张承志近期创作及其精神世界》 , 尖锐得很 。 做这些文章的作者、《钟山》和我 , 并没有像有些人所担心的“得罪作家” 。 因为没有私用文学这个公器去谋私利、泄私愤 , 完全是学理的 , 对与不对可以继续讨论 。 作家没有身外的敌人 , 唯一的敌人可能就是“自己” 。 但往往当局者迷 , 作家本人不一定能完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那些“敌人”鬼得很 。 老子说:“祸莫大于无敌 。 ”更大的祸在于不知敌而以为无敌 。 “创作局限论”栏目试图做作家的诤友 , 帮助作家找到这些“敌人” , 并揭示它们的本来面目 , 提醒包括作家在内的众人 。 作家不一定要买批评家的账 , 批评家也是没法讨好作家的 。 一些听惯了好话的糊涂作家 , 你再提高调门夸 , 他(她)还是会觉得夸得不够 。 对那些头脑清醒的优秀作家 , 你如果夸得不在点子上 , 作家也不会有内心的感动 。 中国传统不说“理解” , 而说“懂得” 。 说“好”说“歹” , 关键是要互相懂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