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武邑文脉·传世非遗】束茅晕浓墨 飞白走龙蛇( 二 )


张瑞亨说 , 白沙茅龙笔制作过程全靠人手 , 慢工出细活 。 每一个步骤都做好 , 做出来的笔才会足够坚韧 。
历劫重生 , 恢复传承
白沙茅龙笔自问世以来 , 历经演化 , 至清末民初变得更加精美 。 张瑞亨介绍 , 当年新会出现很多制作白沙茅龙笔的店 , 现在新会区的惠民路 , 当年因笔店林立 , 人称“做笔街” 。 “后来因为战乱 , 很多做笔工匠流散到香港 。 ”再后来 , 仅香港有零星几家白沙茅龙笔行 , 内地白沙茅龙笔店家均不再做这门生意 , 仅有少数人做白沙茅龙笔自用 。 白沙茅龙笔制作的传承面临断代风险 。
中日建交后 , 在外事活动中曾有日本友人谈到过托人购买白沙茅龙笔的往事 , “相关负责人打电话来新会询问白沙茅龙笔的事 , 省工艺总公司于是拨出一笔专款计划把白沙茅龙笔恢复出来 。 ”张瑞亨记得 , 那是1978年 。 在这一年 , 在新会工艺美术厂工作的张瑞亨与白沙茅龙笔正式结缘 。
为了恢复制作白沙茅龙笔 , 新会工艺美术厂组成了一个白沙茅龙笔恢复团队 。 当年17岁的张瑞亨 , 家中收藏有白沙茅龙笔 , 且有一定绘画基础 , 因此得以进组 。 后来 , 张瑞亨调至冈州画院工作 。 因为喜欢茅龙书法 , 他便在家制作白沙茅龙笔自用 , 间或赠送给其他艺术家 , “后来越来越多人找我买白沙茅龙笔 。 ”慢慢地 , 张瑞亨成为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
2008年6月 , 白沙茅龙笔作为传统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 这令张瑞亨感到十分开心 。 “这是一种文化认同 , 也意味着 , 将会有更多人认识到白沙茅龙笔 。 ”
【对话“传承人”】
茅龙暗含大文化
采访人员:在传承白沙茅龙笔的过程中 , 您一直坚持倡导茅龙文化与白沙文化的相辅相成 , 其中有着怎样的考虑?
张瑞亨:白沙茅龙笔从诞生之日开始 , 其实就和陈白沙的书法密不可分 。 说起陈白沙的书法 , 必然首推茅龙书法 , 而这又与白沙茅龙笔的诞生相关 。 因此白沙茅龙笔并不仅仅是一种书画用笔 , 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
整个白沙茅龙笔文化体系既包括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的创新 , 也包括茅龙书法、茅龙国画等 , 更包括白沙茅龙笔隐含的白沙文化 。
采访人员:除了书法 , 我注意到您也使用白沙茅龙笔创作国画 。 为什么会有这个尝试?
张瑞亨:我从小就学画画 , 有一定的绘画功底 。 在和其他画家接触时 , 我发现白沙茅龙笔非常适宜画树、画石、画山 , 于是我开始研究制作茅龙排笔这些专门用于国画创作的白沙茅龙笔 , 还有创作白沙茅龙笔国画作品 。
其实 , 高剑父、麦华三、关山月、刘海粟这些书画大家都曾经使用过白沙茅龙笔创作国画 。 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创作一些以家乡的茶枝柑、陈皮为主题的小画 , 增加一些家乡情怀 。
采访人员:这几年来 , 为了推广茅龙文化 , 您都做了哪些努力?接下来有些什么设想?
张瑞亨:2014年 ,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 , 我和一些同道中人建设了茅龙草堂 , 算是一个白沙茅龙笔文化体验馆 。 我除了在茅龙草堂进行教学交流外 , 还走进江门很多学校 , 向学生和老师分享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及书画技巧 , 希望有更多人对白沙茅龙笔产生兴趣 。 2017年 , 政府部门又支持我创建“茅龙张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 。 我除了在工作室里展示白沙茅龙笔的制作技艺 , 还将多年来收集的白沙文化历史资料及实物在工作里展示 。 这样算是陆陆续续为茅龙文化传承推广作了一些小贡献 。
接下来 , 我会继续用书法文化、绘画文化、白沙茅龙笔艺术品、旅游文化、茅龙舞蹈等去带动白沙茅龙笔文化推广 。 等到合适的时机 , 我还打算将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跟使用技艺一起捆绑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