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记忆中的老北京:卖耳挖勺

老北京|记忆中的老北京:卖耳挖勺
本文图片

何大齐作品
我记得在看“人艺”排演的老舍名剧《茶馆》的第一幕中 , 有位老人从幕后走上舞台 , 手里拿着些牙签、胡梳、耳挖勺儿之类的小东西 , 低着头 , 慢慢地挨着茶座走 , 也不和人搭讪 。 见没人买 , 他又要往茶馆后院儿雅座走时 , 被茶房李三给截住了 , 顺手给老人递过一碗剩茶 , 请他喝完离开 , 老人步履蹒跚地被轰出去了 。 舞台上 , 演员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真实存在的人物 。
在从前年月里 , 北京的街头巷尾 , 常常能见到这些卖耳挖勺的垂暮之年的老人 。 为了活下来 , 强撑衰老之躯 , 卖这些个不值钱的小物件为生 。
他们大都用一根两米多长的木棍 , 在上面用稻草扎一个有五十厘米长的圆形草扎 , 把耳挖勺儿、耳绒球(就是小竹签上顶着一个小白绒球 , 耳内痒的时候 , 探进去旋转 , 类似于医用棉签)插在上面 , 这也是干这行的招幌 。 老人一般都是手拄着那根招幌长棍 , 长棍也正好充当了拐杖 。
老人肩上还背着个褡裢(前后搭在肩上的布口袋) , 里面装着要卖的各种小的竹制品 。 其中有长把儿的 , 叫“老头乐” , 长把儿的前端 , 是弯曲的五个雕刻打磨成形似手指的竹齿 , 光滑圆润 , 是供老人挠后背用的 。 此物俗名也叫“痒痒挠” , 还有別名叫“不求人” 。 岁数大了的老人 , 都容易皮肤干燥 , 后背发痒怎么办?拿起“老头乐” , 翻手挠几下 , 舒服又自在 , 不用让旁人帮忙挠了 , 所以得其名;褡裢里还有“小胡刷” , 就是个竹子做的小拢子 , 老头儿用来梳理胡须的工具 。 那时老头儿爱留长胡子 , 和女人留头发一样 , 也怕乱 , 就买这么个东西 , 拴绳挂在胸前 , 随时拿起来梳几下 , 可能也是为保持美髯公形象吧!褡裢里还有用竹筒做的“头挠子” , 这是在一截儿竹筒的前头 , 锯出一圈细竹齿 , 软硬适中 , 洗头时供挠头皮用 , 平时头皮发痒也可拿起挠两下 。 这褡裢里装的都是竹子做的、生活中离不开的小物件 。 这些东西价格低廉 , 但都是手工制作 , 精雕细刻出来的 。 我家到现在还保留一个老头乐 , 给孙辈们拿着玩儿 。
卖耳挖勺的老人一般不吆喝 , 只拿一副数来宝用的竹板当响器 , 发出“呱哒 , 呱哒”的声音 , 走几步 , 再呱哒几下 。
旧时在胡同里卖东西的 , 可以试用、试吃 。 比如老太太买黄瓜 , 有的先得问:“你这黄瓜苦不苦?”小贩自然说:“不苦 , 不信您老尝尝 。 ”老太太上手掐下一块儿放嘴里 , 吧嗒吧嗒两下说:“哟!苦的!不买了!”这是侯宝林相声里说过的段子 。 买耳挖勺的人 , 也有这德行的 , 一时耳朵痒了 , 说是要买试一试 , 拿起一个插入耳孔 , 挠两下问题解决了 , 又不想花钱买了 , 找个茬儿 , 又还给小贩 。
我也见过慷慨仗义人士 , 见老人沿街叫卖很可怜 , 一下买好多个价格较贵的“老头乐” , 说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 , 每人一个 。 也有小偷趁人专心试用耳挖勺解痒时 , 偷走露在兜外的钱包 。
【老北京|记忆中的老北京:卖耳挖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 这类小贩也就逐渐消失了 。 (责编:张玉瑶 蔡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