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门|低 美

【调门|低 美】程派老戏《柳迎春》 , 有一段好听的西皮原板:“红梅绽放幽香正逢小春 , 添兽炭畏严寒紧掩朱门 。 昨夜晚绮窗前北风催紧 , 欲登楼望瑞雪一散心情 。 ”接下来的流水板更富诗意:“红梅得雪添丰韵 , 绿竹凝妆带粉痕 。 玲珑玉戏飘金井 , 寒雀枝头也噤声 。 遥见有人扫曲径 , 踏破琼瑶雪满身 。 ”词雅、腔美 , 触人心弦 。 现存程砚秋先生1932年灌制的老唱片和1954年的实况录音 , 是不可多得的欣赏资料 。 两个版本同一唱段 , 唱腔却不是一种风格 , 甚至会让人产生不是同一个人演唱的错觉 。 明显之处是前者调门高 , 唱腔明朗华丽 , 嗓音高亢尖锐 , 似飞瀑激流;后者调门低 , 嗓音宽厚通透 , 唱腔舒缓悠远 , 如深潭漾波 。
从唱腔角度分析 , 程派艺术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 程先生以高调门演唱 , F调乃至升F调居多 , 尚有传统唱法的痕迹、学梅(兰芳)的痕迹 , 程派特色已初露端倪 , 如这段1932年的录音 。 中期是上世纪40年代 , 程派艺术发展到巅峰 , 程先生的调门降到了E调(这也是今天旦角的标准调门) , 更着意突出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特点 。 后人学程 , 提倡学习这个时期的唱法 , 但一般都学不到位 , 甚至走偏了 。 晚期就是50年代后 , 亦即先生辞世前的这几年 , 有较多的现场录音传世 , 还留下一部电影《荒山泪》 。 这个时期的程腔 , 仿若陈年老酒 , 虽度数不高 , 但韵味醇酽 , 如这段1954年的实况录音 。 但大多数人认为 , 这个时期的唱腔没法学 , 学也学不会 。
因《柳迎春》绝迹舞台多年 , 曲谱、伴奏等稀缺难寻 , 我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学唱 , 用相同的调门 , 以实演的状态 , 跟唱程先生的录音 。 老唱片调门虽高 , 我还能勉力为之 , 只是感觉有调无味;意外的是 , 因为调门低被我误以为简单的第二个版本 , 也就是1954年的录音 , 我居然无法跟唱 , 因为调门压着嗓子 , 我发出了粗、杂、涩的音 , 遇到高音还出现了“冒嚎”的怪味 。 用定音器一测 , 居然是西皮唱腔里低得不能再低的C调 。 程先生用C调演唱?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
戏曲演员上了年岁 , 调门都会不同程度下调 , 但程先生的下调幅度出乎我意料 , 平时票友演唱用C调 , 都会被嘲笑为没“本钱” , 先生即使降调 , 也不至于这么低吧 。 我反复听、反复跟唱、反复琢磨 , 终于发觉其中奥妙:程先生并非只是简单地降调 , 而是在一个新的音域里 , 采取一种难度更高的发声方法 , 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唱腔 ,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韵味 。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说程先生后期的唱腔没法学 , 脑海里涌现出两个字:低美 。
低美 , 就像一瓶酒 , 味道绝不是靠外部添加 , 而是酿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 。 以此解释晚期程腔的低调门之美最为恰当 , 那是经历过高之后的低 , 是以低姿态呈现的高境界 。 就如同人的魅力 , 也不是靠外部“添加”所得 , 比如华衣丽裳、珠宝名器 , 而是由岁月酿就的人格 , 以及学识、仪态等诸多元素来呈现 。 我常看到有的老人 , 满头银发、面容祥和、目光柔和 , 虽步伐缓慢 , 但平稳沉实 , 举手投足雍容舒缓 , 一言一行沉静有度 , 那便是一种低美 。 就比如 , 他走路慢了 , 但这慢不只是速度的放缓 , 而是换了一种新的姿势和心态 , 这新姿态 , 融合了一辈子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 , 俱是人生精华 , 于是他走出了一种低美的优雅 , 这是年轻人学也学不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