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范蠡临走前,给文种留一计策,被后人称赞,却“毒害”中国2500年( 二 )


文章插图

这最后也成为了文种必死的原因之一。
03
不过从后面数千年的发展来看,范蠡的这句话确实在无形当中提点了很多君王和臣子。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官臣,特别是创立过大功劳者,最终都难逃一死,诸如汉朝初期的张良跟韩信,秦国时期的白起等等,均无意间印证了“兔死狗烹”这句话。
智囊般存在的范蠡身在官场早参透其中道理,于是在归隐前就丢下这么一句名言,以告诫同僚。
殊不知兔死狗烹这典故在后来就成为了名句,并且流入后世。
仔细看中华历史,基本上每一个王朝多少都发生过“兔死狗烹”的事故,并且还是不断上演的那种。
范蠡@范蠡临走前,给文种留一计策,被后人称赞,却“毒害”中国2500年
文章插图

有人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源头就是因为范蠡,因为是他用了这样一句话,后世君王都当成了至理名言,觉得这是非常有智慧的一句话,久而久之,便影响了数千年的君臣关系。
宋代时就有一个林姓学士这样评价范蠡为人,称:“范蠡之去似可全身, 然卒使后世君臣猜忌百出, 无一日相安者, 其患自范蠡始也”。
他认为古代皇帝跟官臣之间,之所以互相猜忌,就是因为范蠡的这个给文种留下的这一个决策,让后世有谋略有才智的贤臣们,没有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总是在功成名就时选择退隐,这样无形中让国家失去了人才。
所以当年范蠡离去留下的决策,从某种意义上却“毒害”了中国2500年。
而在范蠡看来,身在官场如果做的少说的少,那么意味着错的越少,选择合适的时机功成身退,才是明哲保身的硬道理。
范蠡@范蠡临走前,给文种留一计策,被后人称赞,却“毒害”中国2500年
文章插图

似乎正因为范蠡一句话,也诞生出不少智者,如张良、刘伯温等人,他们都选择了功成身退。
通过这个历史故事,我们发现,无论你身处何地,始终要懂得自保,要学会做一个智者,如何做一个聪明的人,可以通过古人经历借鉴,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