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盖福特|一本“大牌艺术家成长录”,《与艺术对话》“艺术月”上架

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主题为“全球艺场 , 艺术上海” , 艺术类图书的出版也在本月迎来一个小高峰 。 本月 , 艺术评论家马丁?盖福特新作《与艺术对话:现代派画家的特立独行》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引进并出版上架 。 该书是一部百科全书般的艺术家群像传记 , 作者马丁?盖福特聚焦当代艺术史上一个极具创造力的时期:1945年~1970年 。 当热衷写实和沉迷抽象的两位艺术家成了室友会发生什么?当绘画技艺被摄影冲击 , 身为“欧洲艺术史上伟大的肖像画家之一”的弗洛伊德又将何去何从?一幅成了之后预言的艺术家群像 , 为何在当时被一众画家集体排斥 , 甚至让人众叛亲离?
马丁·盖福特|一本“大牌艺术家成长录”,《与艺术对话》“艺术月”上架
本文图片

图说:《与艺术对话》封面
二战后的伦敦和纽约、巴黎一样 , 俨然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中心 , 社会弥漫着乐观主义的情绪 。 而政治与社会的转折和变化反映在艺术上 , 就是涌现出一批深入思考“绘画可以做什么”的现代画家 。 书中写作的对象囊括了至少两代画家 , 提及的人物不计其数 。 他们经历了战争和文化的双重影响 , 他们的成名史正是一次次新媒介对绘画技艺的冲击史 , 接受保守艺术教育的是他们 , 他们却大摇大摆地成为“搅弄风云”的弄潮儿 。
在当时 , 英国当代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还是个拥有斑马头标本 , 喜欢各种死去动物的怪人;饱受争议的当代画家弗朗西斯·培根遇到了他的一生挚爱 , 可却在相爱的4年里 , 经历了他的“缪斯”带来的“无休无止的恐惧”;大卫·霍克尼则是个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当时的伦敦 , 恰是因为这群画家而变得群星闪耀 , 艺术家们都是独树一帜的独行侠 。 作者用轻松风趣的语言 , 生动而真实的描述艺术家们在二战后至70年代艺术风格的变迁、他们之间的“相爱相杀” 。
马丁·盖福特|一本“大牌艺术家成长录”,《与艺术对话》“艺术月”上架
本文图片

图说:大卫·霍克尼
最早被纳入本书的对话距今已经有超过25年的历史 , 能拥有如此生动而独特的写作素材 , 可见作者所拥有的一手资料丰富 。 作者马丁·盖福特与卢西安·弗洛伊德、大卫·霍克尼进行过多年的跟踪采访 , 书中所记叙的那些重量级的艺术家 , 大多数都与作者见过面 , 聊过天 , 有的作者的至交好友 。 他以“局外人”视角来观察艺术圈里的形形色色 , 把所有读者变成了艺术“圈内人” 。 20世纪70年代中期 , 各种形式的绘画都已成明日黄花 , 新媒介成为新宠 , 这一局面与今天情形有类似 , 因而当年那些艺术家们所面临的境遇及思考 , 对今天的中国艺术界仍有借鉴意义 。
【马丁·盖福特|一本“大牌艺术家成长录”,《与艺术对话》“艺术月”上架】此外 , 书中还收录了114 幅精美插图 , 从艺术家们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到知己好友的独家收藏 , 从刊登流传的公开照片到不曾发表的私人影像 , 作者将画作欣赏与创作背景解读相结合 , 带领读者深度了解艺术家们的所思所想 , 见证他们从稚嫩少年一步步成长为成功的国际艺术家 。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