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青未了|生产队打土坯小塈的日子

青未了|青未了|生产队打土坯小塈的日子
本文图片

文/刘玉涛
七十年代末 , 生产队盖仓库、粮库、马厩、猪舍等都需要土坯小塈砌墙 。 社员盖房弄屋 , 也要用土坯小塈 , 经济实惠 , 盖好的房子冬暖夏凉 。
土坯小塈的用途 , 从明清以后用于建筑较多 , 最大的好处 , 是利于防火 。 塈 , 涂抹 , 涂饰 。 用泥涂抹屋顶或墙壁 , 亦泛指涂饰修缮 。 章炳麟《检论·订文》附录《正名杂义》有所记载 。
那个年代 , 生产队长的父亲什么活计都得会干 。 春耕农闲时 , 调集青壮劳力打土坯小塈 。 让初中刚刚毕业的大哥一块干 , 而且还不殉私情 。 50多岁的父亲 , 亲历亲为拼上去 , 带头和年轻的社员一起打土坯小塈 。
【青未了|青未了|生产队打土坯小塈的日子】首先要选择一块地势高 , 离生产队场院比较近的田间地头 。 每个年轻力壮的社员 , 把打土坯小塈的家什都拿出来 , 用几块石头 , 离地面不到半腰高的距离支起来 , 找好水平 , 上面放上磨盘石或锤布石做地盘 , 再把塈挂放上去 , 就可以开工打土坯小塈了 。
塈挂为长方形 , 一般是用柳木制作 , 四周框是卯榫结构 , 塈挂上面用2厘米宽的铁条铆钉固定 , 防止塈夯砸坏 。 塈夯为方型青石 , 四角楞呈半坡状 , 底部为平面 , 顶部上方有一孔镶约60厘米槐木把 。
父亲从家里拿“粪筐”盛上草木灰 , 用匾担挑来两铁桶的水 ,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了 。
小塈泥土撒点水 , 开始用铁锨拌均 , 湿度合适才能打出来好的土坯小塈 , 品相又好看 。 春夏之交 , 阳光灼热 , 不一会父亲和社员们都汗流浃背 , 干脆把衣服脱下来 , 只穿着不同颜色的花裤衩 , 喊着打塈夯的号子 , 光着膀子在太阳的曝晒下成为了古铜颜色一般 , 与大地融合浑为一色 。
父亲把塈挂摆正 , 从“粪筐”里抓起一把草木灰 , 手沿四周均匀的撒在塈挂内 , 目的是为了防止粘塈挂 , 用铮亮的铁锨 , 把泥土铲到塈挂里 , 并高出塈挂顶部 , 呈四棱角形 。 这时 , 父亲双手拿起塈夯轻轻俯身 , 向前打一下、后拓一下、左右捣一捣 , 从塈挂高出来的最上面泥土使劲砸下去 , 就变成了“元宝形” 。
然后 , “三下五除二”用力 , 再给塈挂“元宝形”的泥土打平夯实 , 并用小笤帚利索地清扫干净台面上撒的泥土 。 拿起塈夯 , 把后挡板从右朝左一敲 , 放开了后挡门 。 父亲慢慢用两手 , 把塈挂向两边轻轻移动分开取下来 , 一块长方形的土坯小塈黑黝黝的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呈现在眼前 。
打土坯小塈 , 父亲消耗体力很大 , 口干舌燥时 , 直接从铁桶里用水舀舀凉水喝 , 年轻的社员都心痛的劝父亲:“队长 , 您这样拼命干下去身体肯定会吃不消……”父亲说:“我作为生产队长 , 必须带领社员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 让大家早日摆脱贫穷 , 才能过上有‘三大件’的好日子 。 ”
七十年代 , 家里有了手表、自行车、收音机 , 人们习惯叫“三大件” , 一般家庭是没有的 。 即使有也是只有一件或两件 , 很少家庭三件都有 。 社员们听父亲说后 , 很兴奋 , 对“三大件”小康生活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充满了期盼 。
一垛垛土坯小塈 , 一排排用汗水筑起的“墙” , 边连边 , 垛成行 , 蔚为壮观 , 生产队打的土坯小塈成了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在父亲的带领下 , 每个年轻的社员 , 一天能打土坯小塈一垛半 , 每一垛土坯小塈330块 , 一共加起来近500块 , 父亲总比年轻的社员要多出200多块土坯小塈 , 而不计工分 。 这就是那个年代生产队长的父亲 , 无私而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