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姗|“我这样过了一生”:杨惠姗谈张毅与电影、琉璃艺术( 二 )


杨惠姗|“我这样过了一生”:杨惠姗谈张毅与电影、琉璃艺术
文章图片
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樊锦诗邀请张毅、杨惠姗赴敦煌举办展览
杨惠姗|“我这样过了一生”:杨惠姗谈张毅与电影、琉璃艺术
文章图片
1998年,杨惠姗作品获英国V&A博物馆收藏
在张毅看来,没有一代人可以独自完成一门艺术,只能是有人先悟先走,后人承继发扬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当时在台湾,琉璃工房品牌已经受到了中国台湾的民众的肯定和重视 。但在1992年,琉璃工房受北京故宫邀展,几趟北京行,让他们跨出台湾,希望琉璃艺术可覆盖整个华人区 。
杨惠姗|“我这样过了一生”:杨惠姗谈张毅与电影、琉璃艺术
文章图片
张毅“一抹红”系列作品于法国CAPAZZA艺廊展出
【杨惠姗|“我这样过了一生”:杨惠姗谈张毅与电影、琉璃艺术】在此次回顾展中,观众可以看到张毅的琉璃艺术创作,包括向自然之美致敬的“太湖石”、跨越挫折后的生命体悟“自在”、让法国百年博物馆惊艳的“焰火禅心”,以及东方水墨新里程碑的“一抹红”等四大系列 。
其中,他以琉璃材质的“太湖石”系列作品,带出一个新的瑰丽的仿自然景观 。他把太湖石作为一个膜拜的物件,用一种人为的材质作出新的诠释,是一种对自然美的崇敬和景仰 。为什么要用琉璃材质创作太湖石?在他看来,太湖石最美丽的地方,应是存在太湖的水底,当人们把它从水底搬来膜拜时,其实已经违反了自然的规律 。
在“一抹红”系列中,张毅用“一抹红”颠覆了绘画的平面概念,琉璃材质的通透,让自然的光线照进画作,在釉料渲染中,画笔的层次,无比清晰地显露出来 。云、雾、海浪,在聚散之间,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翻腾 。
杨惠姗|“我这样过了一生”:杨惠姗谈张毅与电影、琉璃艺术
文章图片
张毅作品《太湖石-云起》
杨惠姗|“我这样过了一生”:杨惠姗谈张毅与电影、琉璃艺术
文章图片
张毅作品《焰火禅心-木槿》
而“琉璃花朵”作品则是他在2012年创作的作品 。他在沙模中预先埋入脱蜡花朵,直接在沙模中吹制花瓶,同时接合花朵与瓶身,让琉璃浆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奔放,凝结成最自然的状态 。在充满不确定性中,展现了随性、不受拘束的生命禅意 。杨慧姗说,“他希望不要让作品拘束,像是一个人,随心所欲,爱长什么样,就长什么样,无入而不自在;它是什么,就是什么,琉璃想发展成什么,就让它走到那里 。”
对于他的艺术创作,杨慧姗表示,“张毅强调艺术是生长于文化的土壤中,深谙民族的叙事语言,文学与东方的禅意,是他鲜明的创作个性 。”
笔迹与文字
张毅在成立琉璃工房之初,即将创作核心订定为“永远地创造有益人心的作品” 。因此,琉璃工房的每件作品,张毅坚持一定要附上他亲笔所写的说明文卡,用有益人心和诗句般的文字,叙述每件作品的故事 。
这也是此次展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多面红白相间的展墙上贴满了张毅为作品写下的说明文 。据了解,在三十多年来,他一字一字写下了这些诗歌般的说明文,总共写了一万多张卡片 。由于场地有限,展览只筛选了三千张说明文卡片贴在墙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