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兰|西盟县非遗传承人李宪兰:巧手织就锦“绣”人生

李宪兰|西盟县非遗传承人李宪兰:巧手织就锦“绣”人生
本文图片

金秋的佤山 , 阳光温馨恬静 , 秋风和煦轻柔 , 山岭间云雾缭绕 , 蓝天白云飘逸悠扬 。 普报君来到西盟佤族自治县孟梭镇秧落村博航老寨十组 , 拜访佤族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的李宪兰 。
1
缘起与初心
——指尖技艺“织”出幸福路
“村村寨寨 , 嘿……打起鼓敲起锣……”刚到李宪兰的佤族织锦工作室门外 , 就听见一阵熟悉的旋律 。 拾阶而上 , 只见宽敞的工作室内一位学员端坐在织机上 , 娴熟地用若干细竹、木棍挑起或压下经纱 , 挑出织孔 , 再用梭引纬线穿过织孔 , 拉直 , 然后用穿过经线的梳板将纬线打紧 , 不断循环往复 。 “别小看这简单的一挑、一穿、一拉、一紧 , 不用心学还真有点难 。 ”李宪兰一边招呼着我们观看织锦过程 , 一边耐心地指导着学员 。
李宪兰|西盟县非遗传承人李宪兰:巧手织就锦“绣”人生
本文图片

李宪兰与佤锦的缘分源于曾从事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 在走村串寨过程中 , 佤族服饰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遂决心学习和传承这门指尖上的技艺 。 2015年 , 退休后的李宪兰成立了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 , 重点对当地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的妇女、留守妇女、残疾妇女和有参训意愿的妇女免费传授织锦技艺 , 让她们可以依靠这门手艺来增加收入 。
娜红是勐梭镇他朗村十组的老妇女主任 , 十多岁起开始学习佤族织锦技艺 , 随后加入了李宪兰工作室 。 “我靠织佤锦为家里织出了两层楼房 。 ”娜红感恩佤锦技艺为家里带来的改变 , 从前是白天劳动 , 晚上织布 , 一年只能卖得2000元 。 现在 , 每个月可以拿到3000元工资 , 年底还有分红 , 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
李宪兰|西盟县非遗传承人李宪兰:巧手织就锦“绣”人生
本文图片

近年来 , 西盟县不断加强对这一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 并大力扶持佤族织锦产品向规模化发展 , 使之成为当地旅游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 。
据了解 , 李宪兰和她的“西盟印象”通过“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 , 吸纳固定织工、手织技工2000余人 , 年生产手工成品20000多件 , 精美的佤锦产品远销国内外 , 直接或间接为全县5000名乡民带来了就业机会 , 每年人均收入可达8600元以上 。 一位位勤劳质朴的学员靠一双巧手“织”出一条幸福路 。
2
匠心与创新
——让世界爱上佤族织锦
佤族织锦是佤族历史与文化的代表 , 但县域内的佤族织锦特色也不尽相同 。 “在保有传统织锦技艺的同时 , 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 ”闲暇之余 , 李宪兰也会前往一些设计院校进行交流学习 , 寻找她需要的“新鲜血液” 。
“手工织锦是有温度的 。 ”抚摸着手中的“吉祥如意带” , 李宪兰眼中满是柔情 。 对于她来说 , 每一件经手的织品都是她的孩子 。 “吉祥如意带”是一条织锦佤族图腾装饰带 , 其设计一改以往的“黑底红饰” , 改以红色为主色调 , 辅助黑、白二色 , 一粒粒金色的“小雀眼” , 这是李宪兰独具匠心的设计 。
李宪兰|西盟县非遗传承人李宪兰:巧手织就锦“绣”人生
本文图片

李宪兰|西盟县非遗传承人李宪兰:巧手织就锦“绣”人生
本文图片

2020年7月 , 李宪兰亲手将它捐赠给叠石桥家纺文化博物馆收藏 。
2017年 , 佤族纯手工牛头包、织锦披肩被“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