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泊村|让传统手艺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开路先锋

2020年 , 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 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 无论是脱贫攻坚战 , 还是推动共同富裕 , 农村都是一个重要的阵地 。 当下 , 很多乡村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资源 , 如何利用好这些传统手工艺 ,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 让传统手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开路先锋?在河北省廊坊霸州市的王泊村 , 村民依托“京作”硬木家具制作这一传统手工艺进行了探索 。
70余家手工作坊带动1500多人就业
王泊村位于中亭河南岸 , 北距北京120公里 , 东距天津50公里 , 西距雄安新区100公里 , 总人口7000多 。 不大的村子里居然有70余家手工作坊 , 从事玉器雕刻、料器雕刻、木雕、“京作”硬木家具制作、百宝嵌制作等传统手工艺 , 从业者达1500多人 , 另外还有不少村民为这些作坊做各种服务 。
1965年前后 , 天津工艺品外贸进出口公司在王泊村创建了王泊磨玉厂 , 起步阶段只有玉雕、百宝嵌制作两种工艺 , 随着出口任务的增长 , 后来增建了木作等工艺车间 。 1987年 , 木作车间从工厂分离出来 , 成立了村办集体企业王泊硬木傢俬厂 , 专门从事“京作”硬木家具的制作 。 各个车间请来北京金漆镶嵌厂、北京玉雕厂等企业退休师傅担任技术指导 , 在村内招学徒工 , 将传统手工艺带到了王泊村 。
【王泊村|让传统手艺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开路先锋】建厂初期 , 王泊村制作的工艺品主要供天津工艺品外贸进出口公司出口 , 生产任务量很大 。 上世纪90年代中期 , 因为企业改制及出口业务的萎缩 , 村办的王泊工艺品厂和王泊硬木家俬厂先后破产 , 很多企业骨干或是自己独立开设作坊 , 或是到北京和天津的古玩市场工作 。 当时正是我国经济腾飞之际 , 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 人民收入也提高了很多 。 王泊村各个作坊所生产的玉器、料器、百宝嵌及“京作”硬木家具受到市场欢迎 。 到2015年 , 王泊村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坊100余家 , 从业者2000多人 , 手工艺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 经过市场的筛选 , 如今村子里还有70余家作坊 , 从业者1500余人 , 其中一部分为客户进行私人定制 , 一部分进入福建、广东等地的艺术品收藏市场 。
传统手工艺代代传
王泊村手工作坊里 , 有不少本村和邻村的年轻人在这里工作 。 他们大都在中学毕业后 , 进入某个作坊里跟随师父学习和工作 , 有的年轻人积累了一定的资本 , 手艺提高了 , 也会自己建作坊、带徒授艺 。 因为有这些作坊 , 村子里的年轻人不用外出打工 , 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有人照看 。 晚上 , 老人们约到村子的空地上跳跳广场舞 , 年轻人也有自己的各种娱乐 。 手工作坊不仅提高了村民收入 , 解决了村里年轻人就业 , 还传承了传统手艺 , 守护住了美丽乡愁 。
张铁安、吴中桥、孙清、王长安、郭双盈、王锁留、郭新江……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村子里的磨玉厂学习 , 是村里自主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工匠 。 如今 , 他们也成为了王泊村手工艺的主力 , 不仅创建了自己的作坊 , 而且每年招收村子里的年轻人进入作坊学艺 , 年轻工匠已经培养到第3代、第4代 。 例如 , 张铁安从学徒工到自己创建作坊 , 最后发展到一家中型的“京作”硬木家具厂典型代表 , 鼎盛时期他的家具厂有120多名工匠 。
王泊村的手艺早已闻名于业内 , 由于有着严格的师徒制 , 王泊村的工艺品用料考究、做工精细 , 体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 , 具有很强的艺术震撼力 , 是礼品市场、收藏市场上的宠儿 。 经过四五十年的发展 , 王泊村已经成为了当下我国北方百宝嵌制作基地、“京作”红木家具制作基地、料器雕刻制作基地 , 很多手艺好、熟悉市场运营的手艺人 , 一度在北京开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