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鲁迅的沪漂生活:他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发展?收入有多高?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高成儿
鲁迅鲁迅,姓鲁名迅,浙江周树人。在今天的浙江绍兴鲁迅故里景区,有展品丰富的鲁迅纪念馆,还有被几代人熟知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自古以来,这里就人文荟萃,会稽山埋葬着治水英雄大禹,兰亭附近埋葬着心学大师王阳明,鉴湖女侠秋瑾的居所、陆游题写《钗头凤》的沈家花园,都离周树人的故里不远。
上海$鲁迅的沪漂生活:他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发展?收入有多高?
文章插图
绍兴是鲁迅诞生的地方。在“包邮区”的另一座城市:魔都上海,也有鲁迅故居,也有鲁迅纪念馆,那是在虹口公园,鲁迅最后的埋葬之地。1936年10月19日,仅一街之隔的山阴路上,鲁迅先生永远离开了人世。他最初被安葬在万国公墓,也就是今天的宋庆龄陵园,1956年灵柩迁往虹口公园,1988年更名为鲁迅公园。如果到宋庆龄陵园参观,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初葬地的指示牌,还有内山完造与夫人内山美喜子的合葬墓,这对夫妇开设的书店距离虹口公园、鲁迅故居都非常近,是晚年鲁迅经常光顾的地方,相关内容在日记、回忆录中屡见不鲜。
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往往将“北上广深”作为就业的首选城市,对于一百年前的鲁迅来说,前三座城市他竟然都工作过,最后于1927年携夫人许广平赴上海发展,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九年。鲁迅为什么会选择会选择上海?在他的作品、言谈中,可多次表达过对魔都的负面评价。比如上海是势利之区、上海文坛不干净、上海靠笔墨很难生活、在上海待久了眼睛市侩化、上海的小市民十之九昏聩糊涂、上海是秽区等等。当然,他也明白,上海如此,其他地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不过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罢了。而且许多他看不惯的行为,也并非都是上海本地人干的,“各处的坏种,都跑到上海来作恶,所以上海便成为下流之地了”。
无论是抵达上海的初期,还是在上海生活过几年后,鲁迅想要逃离“北上广”的念头从来没有放弃,1927年,他说:“或者要离开上海也难说”“尚拟暂住”,在寓所购置的家具也非常简单,就是床、桌子什么的,给人的感觉是马上就要搬走,待不长。1932年淞沪抗战,鲁迅居所斜对面就是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面对枪林弹雨的威胁,他不得不离开寓所避难,此时再度萌生了“逃离”上海、结束沪漂的念头,“倘旧寓终为灰烬,则拟挈眷北上,不复居沪上矣!”翻译过来是:如果租的房子毁于战火,我就带领老婆孩子北上,不在上海住了!结果寓所并没有遭受毁灭性打击,只是中了几枪,碎了几块玻璃,属于“皮外伤”,鲁迅暂时又打消了这个念头,继续他的“沪漂”生活。
上海$鲁迅的沪漂生活:他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发展?收入有多高?
文章插图
在21世纪,许多魔都干饭人也有类似想法,那就是离开这座城市,回老家或者去其他地方发展。每年虹桥火车站、浦东国际机场,不知见证了多少进进出出的他乡之客。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迷茫,在纠结,在犹豫,在徘徊,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将离开魔都转化为实际行动,就像当年的鲁迅一样。为什么想走又没有走呢?因为各有各的好处。
二三线城市收入水平低,发展空间有限,就业机会少,交通也不如上海便利,但生活成本、工作压力较魔都更优。在上海打拼,房租比较昂贵,想要购房更得花掉“六个钱包”做首付,甚至还远远不够。扎不下根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鲁迅也曾考虑过其他地方,比如北京、青岛、莫干山、烟台,乃至日本长崎。最后都因为种种原因排除了,比如青岛太小了,不满意;烟台气候变化太快,也不满意。比来比去,“实很难想出适当之处”,矮子里面挑高个,最后还是选择差强人意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