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eye$新书架丨16位“独居老人”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变老不是人生的终结”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张杰
如今,很多人认为世上最可怜的族群是“独居老人”。他们没有共住的家人,没有伴侣,也没有邻里间的交流。一日三餐都吃便利店的便当,最后独自死去也不为人知,身后留下一屋子垃圾……
可是独居老人果真这么让人怜悯吗?有的人就认为,比起独自生活的寂寞和艰辛,家庭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纠葛,更让人心力交瘁。比如日本摄影家、作家都筑响一。他说,“时至今日,我遇到过许多独自生活又活力十足的老人。这些世上的‘独居老人’,这些老爷爷老奶奶们,虽然过得不怎么富裕,但都在一间小屋,埋首于年轻时就一直热衷的事物,没有工作的压力,没有人际关系的纷扰,当然也没有对未来的不安——总之看起来每一天都过得相当愉快,他们是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唯独年岁稍长而已。”
popeye$新书架丨16位“独居老人”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变老不是人生的终结”
文章插图

在由新星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新书《独居老人》中,都筑响一采访16位独居老人。他们中有的独身已久,有的经历人生的起起落落,一一送别至亲好友,也有的兄妹子女仍健在于某处。他们每个人虽然不怎么富裕,但都在一间小屋,埋首于喜欢的事物——摄影、跳舞、画画、放电影、乘摩托车兜风、表演行为艺术、走唱街头。
“人嘛,有的吃就行,吃饱了才有力气。另外就是要有些积蓄。““我心里一直盘算着到我六十五岁的时候,重新再把剧场开起来。”“我有过好几次一整天一言不发,不说话不是什么寂寞的事情。”这些人的生活也告诉读者:变老不是人生的终结,独自迎来老年也并不一定就是可怖之事。自己买菜做饭,看看电视,会会朋友,练练乐器,进行一场没有观众的表演,默默描绘心中的风景,书中的老前辈们井井有条地规划着自己的独居生活。都筑响一说:“所谓人生的‘赢家’和‘输家’,到头来,不是看财产,也不是看名声而是看一个人在临死前的五秒,能否说出‘啊,我这一生真有趣’。”
popeye$新书架丨16位“独居老人”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变老不是人生的终结”
文章插图

都筑响一发现,“独居老人”一词不可能准确译成英语。像是直译成single-living elderly people的话,完全表达不了该词的语感。因为“独居”是让人怜悯的——这一概念本身在欧美国家并不存在。也许人们可以说“亚洲与众不同”,但在很久以前的日本,年老离家、入山隐居乃是理想之举。后来,还出现了“长屋的隐居老人”一说。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断定年老后独自生活=悲惨的晚年呢?
【 popeye$新书架丨16位“独居老人”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变老不是人生的终结”】都筑响一说,自己再这么生活下去,过不了多久也会成为独居老人。“虽不完全为此,我却想打破世人对独居老人普遍存在的误解与偏见,于是开始了这次的采访。如果你是幸福大家庭的一员——人见人爱的孙辈会围着你喊爷爷奶奶,身边的儿女也都恪守孝道,那么保持那样就好。但是如果你被当成累赘,或是担心自己死后家人会陷入遗产纠纷,为此心不甘、情不愿地和家人住在一栋大房子里,那还不如没有什么钱,也没有什么家人,在喜欢的地方按照喜欢的方式生活,不用顾虑任何人的眼光。敢于做独居老人,敢于不察言观色。也许这就是为了在这个日益衰退、日益老龄化的国家生存下来的极为有效的风格。”
都筑响一1956年出生于东京。1976—1986年曾任《POPEYE》《BRUTUS》杂志编辑,报道现代艺术、设计、都市生活等内容。1989—1992年编辑了全102卷的现代美术全集《ArT RANDOM》,网罗20世纪80年代世界艺术动向。此后持续关注现代艺术、建筑、摄影、设计等领域,从事采访写作和书籍编辑。如今依然行走街头,自2012年起每周三刊行电子邮件杂志《ROADSIDERS’weekly》,发现日本及世界各地“圈外”无名者的创作与生活。近作《Neverland Diner:记忆中的餐馆》《舍不得丢弃的T恤》《IDOL STYLE》,已出版中文版作品《东京风格》《东京右半分》《圈外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