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非遗焕新」在祖国的琉璃艺术发展史上 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二 )


1993年 , 应河北省建设厅中日友好协会特约 , 吕彦堂带领全厂工人 , 为日本鸟取县燕赵园设计制作了全部琉璃制品 , 精湛高超的制作工艺 , 让一向挑剔的日本客户啧啧称赞 。
1994年 , 吕彦堂所带领的团队为美国休斯敦烧制了全套北京北海公园微缩景观的琉璃及灰陶制品 , 为我国琉璃事业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
近几年 , 彦堂琉璃灰陶厂还为大同古城、汾阳酒厂、五老峰、洪洞大槐树等重要工程烧制琉璃制品及灰陶制品 , 产品更是销往北京、天津、内蒙古、西安、甘肃、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地 , 在琉璃界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 他还将琉璃制作与本地文化结合起来 , 开发出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 , 如具有象征意义的鱼跃龙门、关公观春秋、大禹治水等 , 有动物的十二属相 , 还有实用价值的绣鼓堆、笔筒等 , 无不造型精巧 , 生动别致 。
由于工艺流程节节把关严格 , 技术到位 , 吕彦堂所研制的琉璃品造型奇异 , 工艺精湛 , 色彩绚丽 , 受到国内外客户的一致好评 。 特别是釉色“孔雀蓝”为独家首创 , 在琉璃艺术发展史上产生较大影响 。 2008年6月 , 吕氏祖传琉璃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四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琉璃烧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同时 , 吕彦堂个人也被授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 他的琉璃作品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华北赛区产品创意银奖”、山西省“神功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银、铜奖 , 山西省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 , 被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委员会命名为“传统工艺(手艺)大师创新工作室”等 。 2017年 , 马来西亚友人、菲律宾华侨联谊总会考察团等 , 先后到河津彦堂吕氏祖琉璃灰陶厂考察、学习、交流 。
失传绝技重现江湖
孔雀蓝是琉璃中的绝品 , 也是吕氏琉璃名扬华夏的抗鼎之作 , 至今已传四百余年 。 但由于材料的变化 , 这一“琉璃绝技”险些失传 。
艺术|「非遗焕新」在祖国的琉璃艺术发展史上 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文章图片

图为吕彦堂烧制成功的孔雀蓝花瓶 。 柴三伟摄
“一身金翠画不得 , 万里山川来者稀 。 ”唐代诗人李郢曾说 , 孔雀那一身金色翠绿的羽毛 , 任凭谁都不可能描画出来 。 这也是孔雀蓝釉被古建筑研究专家称赞为“琉璃绝技”色彩釉的主要原因 。
孔雀蓝釉色以孔雀羽毛为标准 , 釉色偏绿称为孔雀绿 , 釉色偏蓝则称孔雀蓝 , 是我国古建筑上一种名贵的传统建筑材料 。 这种色釉创烧于元代 , 兴盛于明清 。 从明代万历年间算起 , 吕氏这一祖传绝技已经传承了400余年 , 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
吕彦堂曾跟父亲学过这种釉料配方 。 配方中有种主原料叫土硝 , 采集工艺十分复杂 。 这种原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很常见 。 先找一些潮湿的土屋土墙上的白色结晶 , 然后用鸡毛一点一点刮下来 , 再进行加工 。 在吕彦堂的父亲那代 , 土硝由两位老人专门供应 。 随着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 老式土墙不断翻新 , 加之那两位老人去世 , 土硝几乎绝迹 , 孔雀蓝也因此开始“退隐江湖” 。 吕彦堂多次请教化学专家 , 用工业硝进行试验 , 寻找替代品 , 但效果都不太令人满意 。 他结合前人经验和已取得的数据 , 开始自己攻关 。
釉料配制要经过提炼、锻烧、研磨、烧结、调配等多个环节 , 一个流程下来需要20多天 。 吕彦堂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 , 最终找到了关键的材料 , 使失传的孔雀蓝配方复生 。 回忆起“孔雀蓝”配制成功的那一刻 , 吕彦堂依然兴奋不已 。 他说 , “看着那明艳纯净、蓝得醉人的琉璃制品 , 我高兴得快要蹦起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