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人|只有老北京人才知道的“呜丢丢”与“猴力子”,是什么戏?

只有老北京人才知道的“呜丢丢”与“猴力子”,是什么戏?
提起“呜丢丢”与“猴力子” , 今天七十岁以上的老北京人都喜欢 , 因为这曾是他们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戏 。
什么戏呢?原来是木偶戏 , 俗称:“扁担戏” 。 何为“扁担戏”呢?因为“剧场舞台”与戏箱(圆笼)是用一根扁担挑着 , 走街串巷进行演出 , 演出时的剧场舞台也是由那根扁担支撑起来 , 故名“扁担戏” , 又俗称“呜丢丢” 。
“呜丢丢”原来是一出木偶戏的音响效果 , 后变成“扁担戏”的代名词 , 也是对下街演出的一种木偶戏的俗称 , 也有叫它“耍猴力子”的 , 后者是内行话 。
演艺人|只有老北京人才知道的“呜丢丢”与“猴力子”,是什么戏?
文章图片

木偶戏分提线、杖头与布袋这三种表演手段 。 “提线木偶”戏只能在宽敞的室内演出 , 而杖头和布袋木偶戏这两种对演出条件的要求比较简单 , 只要挑着“舞台”和“演员休息室”(放置木偶的圆笼)走街串巷即可 , 它是专为胡同里的儿童演出的 。 演艺人只要放下扁担 , 支起戏楼 , 把“演员休息室”罩在蓝布罩里 , 便可以开演了 。 当然 , 操纵木偶的艺人也隐藏到“筒子”(蓝布罩)里去 , 边操纵着木偶边伴奏(敲锣) 。
所谓“杖头木偶”是由演艺人的双手持三根木杖 , 控制并导演着木偶的一切动作 。 “杖头木偶”的形体较大 , 约有一尺半高 。 而“布袋木偶”是由演艺人的两手各控制着一个木偶 , 用中指控制“偶”的头 , 食指与无名指控制“偶”的左右手 , 故名“布袋木偶” 。
木偶戏在表演中也有配音 , “语言”都是由操纵者口中所含的哨子吹出的 , 据说名“口咪子”(音) 。 在“布袋木偶”戏中 , 《王老打虎》最有趣不过 。 在该戏的第一场中 , 王小被老虎吃了 。 那老虎只出现在舞台的左侧 , 露出虎头 , 其口能开能合 , 把王小整个人吞了 。
第二场是王老寻子 , 当王老惊恐发现其子被老虎吃了 , 就取了一根木棍 , 用木棍不停猛打老虎的头 , 那木偶虎头当然是木头做的 , 所以打击的声音甚响 , 并且响声连续不止 , 演艺人声情并茂 , 孩童们看得津津有味 。 终于老虎被打死了 , 王老从虎口中把王小拉了出来 , 将其移到舞台的右边安置后 , 一边痛哭 , 一边不停地挥起右臂 , 拍打着被虎咬死的儿子 。 这时配音是痛哭之声 , 这个哭声便是由“口咪子”吹出来的 , 其音为“呜丢丢、呜丢丢……”
因此小观众们形象地将这个节目命名为“呜丢丢” 。 从前的小孩一听到锣声就往外跑 , 他们还善于辨别锣声的不同:急敲 , 是耍猴的;慢敲 , 是吹糖人的;若是锣声不急不慢地敲着 , 那便是“呜丢丢”来了 。
关于“扁担戏”还有一个名儿 , 叫“猴力子” 。 乍一听这个名字 , 读者不禁会费解 , 因为一般都不知其由来 。 什么叫“猴力子”呢?猴 , 指孙悟空;“力子”是江湖术语 , 即戏法 。 “猴力子”是木偶戏《猪八戒背媳妇》的代名词 。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 在戏曲、艺人们的学习班上 , 有一位艺名为“快手快”的老艺人 。 他曾提到在旧社会时 , 江湖艺人有“春点”(暗语) , 称“戏法”为“力子” 。 因在“扁担戏”中有一剧目是《猪八戒背媳妇》 , 戏中的那个小媳妇是孙悟空为戏弄猪八戒而变的 , 等于是用猴来变戏法 , 所以便有了“猴力子”这一说 。
《王老打虎》和《猪八戒背媳妇》是扁担戏的仅存剧目了 。 那时候从放木偶戏的圆笼里可以看到还有七八个角色 , 包括戴王帽、穿蟒袍的 。 据有关资料记载 , 扁担戏原有八出 , 其中还有《蝴蝶梦》《大劈棺》等 , 但从来无人得窥全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