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炯|红星大家|舒炯:在墨色与线条之间,寻找书法世界的桃源( 二 )


本文图片

每一笔画都蕴藏了能量和方向
甚至 , 就连武术也和书法息息相通 。
舒炯是满族人 , 祖上在雍正年间迁来成都 。 “满人的传统都是要让孩子自幼习武的 , 所以我从小也跟着师傅练武 。 ”舒炯说 。 “我的祖父和父亲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 所以自然而然 , 我从四五岁就开始练字 。 文武兼修 , 这是我们传统教育中一直注重的平衡 , 而且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体力 , 也是保持创作力很重要的基础 。 ”
自幼习武打下的基础 , 有力地反哺了舒炯的书法之路 。 “书法中的武功 , 是将毛笔的柔性转化成笔力的刚劲 , 就如出拳一般 , 力透纸背 , 却不伤纸面 。 所有发力都要带一个往回收的劲儿 , 把力道留在字里 。 ”
【舒炯|红星大家|舒炯:在墨色与线条之间,寻找书法世界的桃源】因此 , 真正的好书法 , 每一笔每一画都蕴藏了能量和方向 。 “仅仅写出漂亮的结构和形态是远远不够的 。 ”舒炯说 , 这也是为什么美术字不能算书法艺术的原因 。 “美术字是静态的、装饰的美 , 而书法是动态的美 , 是表达生命力的艺术 。 ”
舒炯|红星大家|舒炯:在墨色与线条之间,寻找书法世界的桃源
本文图片

舒炯作品
书法的生命力诞生于纸笔之间:毛笔从笔端吸收了墨汁 , 也从握笔者的心和手中吸收了能量 。 蕴含了墨与能量的笔触游走于纸上 , 像水流 , 像长风 , 像云中穿行的龙 , 像海中遨游的鲸 , 力量与美感绵延不绝 , 溢出纸外 , 锁住时间 。
“书法能表现出雄鹰破空飞翔或大雁戏水的感觉 , 西方人完全可以把它当成写意画来欣赏 。 因为书法呈现出了汉字的动态之美 , 中国画可以把山水或花鸟当成造型符号 , 而书法可以把线条和汉字结构当成造型符号 。 ”舒炯说 。
他以普通人最难看懂的草书举例:“草书基本消除了横竖笔画 , 只剩纯粹的、盘旋的线条 , 是一种符号艺术了 。 草书中的很多字都有专门的代替符号 , 规范其实比楷书还严格 。 楷书某个字某处写掉一小笔依然容易认出 , 而草书哪怕某一笔稍稍写长或写短了一点 , 或者弯折大了一圈 , 字就算写错了 , 内行都认不出来 。 ”
舒炯|红星大家|舒炯:在墨色与线条之间,寻找书法世界的桃源
本文图片

关于王献之的故事 很多人都误会了
外行人若想要和书法家谈一点书法 , 表达一番对王羲之父子的崇敬 , 总归是不错的选择 。 毕竟这“二王”太有名了 , 哪怕是不了解书法的人 , 多少也曾听说过一些有关他们的传奇故事 。
比如那个著名的“十八缸水”的故事——聪颖的小儿子一心赶超父亲 , 苦练数年 , 用完了十八缸水 , 却仍然“只有一点像羲之” 。
还有那个“擦壁易书”的故事——王羲之酒后乘兴提笔 , 在墙壁上写了一首诗 。 待父亲离开后 , 王献之偷偷擦掉墙上原文 , 模仿父亲的笔迹重新写了一遍 , 自认为无人能分辨真假 。 结果王羲之回来后看到墙上的字 , 愣了很久 , 很不好意思地以为:是自己当时喝多了才写得这么糟糕……
以上两个故事 , 好胜心强的儿子从未后来居上 , 而是成为书圣父亲的光辉陪衬 。 只有第三个故事凸显了他的天赋和专注:王献之写字时 , 王羲之偷偷走到儿子身后 , 突然伸手去抽他握的笔 , 没成功 , 于是赞赏儿子有前途 。
舒炯|红星大家|舒炯:在墨色与线条之间,寻找书法世界的桃源
本文图片

舒炯作品
舒炯也和采访人员提到这个故事 。 他笑着说 , 很多人以为这说明王献之写字全神贯注 , 笔握得极牢 。 “这是个误解 , 王献之怎么可能把手腕的力气全都用来死死握住笔杆呢?这么用力 , 手腕都僵了 , 如何灵活自如地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