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赏析_经典美文摘抄及赏析

经典美文摘抄及赏析1、摘自沈从文-《边城》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 。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 。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 。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 , 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 , 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 。
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 , 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 。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 。
赏析:
好的写景就该是简洁而富有刻画力的 , 在沈从文笔下找不到华丽的辞藻,但你却可以清晰得从这样的笔触中感受到景物的轮廓,"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说不出的滋味,和文章淡淡的气氛相得益彰 。
2、摘自席慕容-《桐花》
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 , 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 。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 , 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
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 。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 , 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 , 这样的一季初夏 。
赏析:
这段话运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桐花盛开的美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和动感 。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 , 把繁华盛开的场景比作流动的江河,把阳光比作醇蜜,将这幅景象刻画得美不胜收 。最后的排比句,语势加强,让人感受到桐花盛开时喷发的生命力 , 仿佛整个山坡都被桐花覆盖了,生命的张力无限延伸 。
而作者的想象则充满了浪漫的梦幻 。
经典美文摘抄及赏析1、摘自沈从文-《边城》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 , 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 。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 , 染色的棓子 。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 。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 。
河中涨了春水 , 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 , 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 。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 。
赏析:
好的写景就该是简洁而富有刻画力的,在沈从文笔下找不到华丽的辞藻 , 但你却可以清晰得从这样的笔触中感受到景物的轮廓,"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说不出的滋味,和文章淡淡的气氛相得益彰 。
2、摘自席慕容-《桐花》
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 , 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 。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 , 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
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 。可以放进诗经 , 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 , 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
赏析:
这段话运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桐花盛开的美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和动感 。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 , 把繁华盛开的场景比作流动的江河,把阳光比作醇蜜,将这幅景象刻画得美不胜收 。最后的排比句,语势加强,让人感受到桐花盛开时喷发的生命力 , 仿佛整个山坡都被桐花覆盖了,生命的张力无限延伸 。
而作者的想象则充满了浪漫的梦幻 。
经典美文摘抄及赏析1、摘自沈从文-《边城》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 , 湾泊小小篷船 。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 。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 。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 。
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 , 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 , 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 , 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 。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 。
赏析:
好的写景就该是简洁而富有刻画力的,在沈从文笔下找不到华丽的辞藻,但你却可以清晰得从这样的笔触中感受到景物的轮廓,"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说不出的滋味 , 和文章淡淡的气氛相得益彰 。
2、摘自席慕容-《桐花》
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 。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 , 同时飞旋 , 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
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 。可以放进诗经 , 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
赏析:
这段话运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桐花盛开的美景 ,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和动感 。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繁华盛开的场景比作流动的江河,把阳光比作醇蜜,将这幅景象刻画得美不胜收 。最后的排比句,语势加强,让人感受到桐花盛开时喷发的生命力,仿佛整个山坡都被桐花覆盖了,生命的张力无限延伸 。
而作者的想象则充满了浪漫的梦幻 。
经典美文摘抄及赏析作者:朱自清作品:《荷塘月色》
作品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 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 , 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 , 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 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 ,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 , 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 , 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 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 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恢辉谛÷芬慌?nbsp;, 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 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 , 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 , 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 , 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 , 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án)女 , 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欋(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 , 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
生词:蓊蓊(wěng)郁郁 田田的 袅娜(niǎo,nuó) 渺茫 风致 峭楞楞妖童媛(yuán)女 鷁(yì)首徐回 敛裾(jū) 幽僻 苍茫 脉脉(mò)
语段: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赏析: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 , 有着奇异的光彩 。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 。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 , 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 , 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语段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赏析: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 , 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
内容概括:第一部分(1至3段)写夜赏的缘由 , 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 , 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 。
中心思想:揭露了当时蒋介石社会的统治黑暗和一心救国的爱国热情 。
阅读心得:【以真言抒真情】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 , 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 。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 , 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 。《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 , 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
美文推荐及赏析雨荷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立其间 。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 , 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然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经无知的在其间雀跃 , 你曾经痴迷的在期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对晴日的幻想度日 。
可是,看那株红莲,在雨中怎样的唯我而不忘我 。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 , 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花里有怎样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德 , 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 , 倘有荷在心 , 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赏析
古往今来,以荷为文,可说是难以计数 。《雨荷》文虽不长,但立意新颖 。“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 。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短短两句 , 就赋予了“荷”卓而自立,始终如一的恬淡心境 。这种心境就是人们常常称颂的“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与世无争的心灵境界 。
文中将生命比作一场雨,将人生的艰难说成是“广不可及的灰色” 。人必须“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和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而红莲则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这火点燃了生命的希望,这颜色涂抹着生命的色彩 。寓意着在灰色生命中 , 蕴含着积极乐观的一面 。
文章在结尾时,道出了荷花“形象之外的美善” 。“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是本文的文眼,也本文的点睛之笔 。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 , 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周 , 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 , 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 , 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o)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 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 ,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 ,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 , 送来缕缕清香 ,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恢辉谛÷芬慌?nbsp;, 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 , 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 , 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 , 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 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 , 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欋(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 , 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 ,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 , 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
赏析
1.欣赏景物描写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 ,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段没有写月 , 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 。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 。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 , 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 , 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 , 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 , 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 , 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 , 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 。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处处关联这种不宁静的心绪: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 , 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 , 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 。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 。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 。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 , 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 。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笼罩了全文 。
直接而集中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内心独白 。这一大段独白,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 。作者的这种心情 , 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便是忧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 。
总之,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 。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 。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 。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 , 拘守个人的小天地 , 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
3.品味精美语言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 , 贮满诗意 。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 , “回到朴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诗》),以为“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不可取 。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描绘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 。但也不是单纯的朴素 , 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朴素之中 , 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 , 凭借丰富的想像 , 使物象灵光闪现 , 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 。以本文而论,作者不用浓墨重彩 , 画的是淡墨水彩 。适当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地是运用比喻,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 。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 。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平常 , 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 。又如 ,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 “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 , 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 。它们嵌在句子中 , 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 。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 , 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 , 同时有一种音韵美 。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 , 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 , 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
春之怀古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 , 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 。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 。反正 , 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 。然后,忽然有一天 , 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 。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 , 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 , 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 。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 , 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
至于所有的花 , 已交给蝴蝶去数 。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 。所有的树 , 交给风去纵宠 。而风 , 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 , 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
赏析
春之怀古以通过一系列春天的意象 , 使春天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文中几乎每一句都使用了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法 。例如文章第一段,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却用了拟人、排比、叠句、比喻四种艺术手法,融情于景 , 浑然天成 。在后面的几段中 , 拟人、排比、反复、比喻、对比、通感、联想等手法也是层出不穷 。“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 。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 , 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 。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 。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 。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作者把自然界中难以言表的春的意象 , 都比拟成可感知的人的形象和人的姿态,给读者以形象逼真的感受 。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有三次在文段的开头,重复“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这句话 。而这句话恰恰如一条丝线将其他珠玉一样的文字巧妙的串联起来,使这篇文章达到了条理清晰,读来一目了然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色 。
同时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的写作思路 。
第一段从“云端”、“山麓”、“荒村”到“篱落”,笔触所及犹如匀润的弧线 , 自然、流畅而又干净利落,一如一丝不苟的 “工笔画”,而到了“小鸭的黄蹼”再到“溶溶的春泥”则忽然变成了“泼墨画”一样,浓浓的春意瞬间流淌于纸上,一下子将温软、柔和的春如潮水一样淋漓尽致的推倒了我们的眼前 。
春来了,不仅温柔却更充满生机、活力四射 , 甚至有些“野蛮” 。“惹哭满天的白云”、“斗急一城杜鹃花”、扬起漫天的飞絮这都是她的杰作 。有一句话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其中充满了对春天的期盼 。所以一旦春天真正到来,人们的心情便如赢得了一场战斗的胜利,激动、兴奋、难耐不已!作者在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时候,充分发挥了“拟人”这一修辞的妙用:“惹”、 “斗”、“不讲理”、“不逻辑”、“苦守”、“抱着”、“攻陷”、“控制”……等等,让春在我们的眼前宛如一个活脱脱的野蛮、霸道、俏皮、可爱的小姑娘!
写文章,想象力是灵魂,没有想象力或者说不能让读者“浮想联翩”的文章都算不得好文章 。作者从 “春”的翘舌发音联想到了“口哨声”,而由此展开了人们初造此字时的情景 。虽然其实并非如此,但是却让读者感到十分的新奇和恰如其分 。至于“鸟儿”、“蝴蝶”、“蜜蜂”、“风铃”在春天里的各自忙碌,更是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灵慧心意 。
然而,倘若文章只是停留在对春天的闲情写生上,倒也只能算是一篇佳作而不能称之为美文的 。我们在来看题目《春之怀古》 , 让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读到此处,我们才能明白,以上作者笔下的唯美的春天都是作者所怀想的“必然是这样的”古典中的春天,而现实则多是“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 。但是在这种黑森林的狰狞面目面前,作者并没有心灵麻木的习以为常或者黯然神伤,而是十分坚定自己的信念“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受着作者文字和她执着信念的感染,我们的心灵也不禁升华 , 也想与作者一起去 “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了 。
美文摘抄和赏析!在线等!1夏感
梁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 。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 , 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 , 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 , 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 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 , 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 , 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 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
[赏析]本文寥寥数百字,却堪称当代散文中难得的精品 。文章起笔连用三个比喻,“一锅冷水”“密密厚发”“黛色长墙”看似扑拙,却从感觉和视觉上贴切地再现了“整个夏天”“芊芊细草”“淡淡绿烟”的特点,勾勒出夏景的宏观 。而“烦人的蝉儿 , 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一句,则宛然上述一组镜头的画外音乐 。这儿的“烦”,显示着夏的热力,却绝不沉闷;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 。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 。
2夏至微山湖
李胜
跳跃的微山湖水逐波赶浪,一望无际的湖面上偶尔有被水托出的村庄,柳荫下,一碧青砖瓦房,白云深处隐约可见几里长的渔网 。
乘坐小舟驶向湖心,你便看到夹岸湖苇向你招手,湖苇丛中摇荡出成群结队的牛羊,在低头觅食 。勤劳的农人开始一天的忙碌 。我们的小舟顺风驶在辽阔的湖面上 。成群的鸭鹅在老汉的吆喝中争先出巢,欢叫着 , 纷纷跳入水中,翅膀拍打着水面 。悠闲的渔人光着脚板在村头的树荫下谈论着,秀美的村姑系着白裙、红裙在石台上揉洗着衣服,看到远客到来,都抬头相望 。如果你和好客的渔人攀谈,他们会热情地做你的导游;假若你与姑娘们交谈,她们会爽朗地和你说笑 。再放眼四望 , 你便会发现碧如盘的荷叶掺杂着点点红光 , 团团雪球,成片成排地几十亩、几百亩地出现 。那瞪着圆圆眼睛的老荷果和人摇头,渔人会笑着说:“那半闭着的莲蓬才是生吃的佳果 。”小舟欢快地穿过鸡豆塘,越过菱角池,划向空白水处 。长长的渔网不在眼前,一叶小舟在一村姑的驾驶下,从荷塘中穿出,驶向下网处,村姑用手里的船桨拍打水面 , 吆喝着 , 样子逗人 。渔人说,她遇上了大鱼,在向网中赶 。远处的青山近了 , 层层树林、果林遍布群山 。山脚下,宽敞的柏油马路人来人往,宽阔的码头,排排船队在静候着 。
夕阳如光屁股的孩子,一溜烟地跑进西天的山脚 。远处的村庄绕上一层薄雾,渐渐模糊 。河曲摇渡的老翁唠叨着收工,我们的小舟在烟波中流去,身后,那苍山、那小树、那近水……呈现出一个金黄的世界 。(摘自《人民日报》)
[赏析]文中描写的是水乡夏日的风物情调 。以湖为中心 , 放眼四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牛羊鸭鹅尽在画中 , 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在作者的妙笔涂抹下 , 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在作者的笔下,一切有生命没生命的东西都具有了人的感情,比如“跳跃的微山湖水逐波赶浪”“湖苇向你招手”“那瞪着圆圆眼睛的老荷果和人摇头”等,使画面的调子更加明快 。另外 , 文章用词看似信手拈来,却极为准确、传神,比如“湖面上偶尔有被水托出的村庄”中的“托” , “摇荡出成群结队的牛羊”中的“摇荡” 。
3苦夏
冯骥才
这一日,终于搁下扇子 。来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忽吹得我衣诀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动 。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到哪里了 。
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节拍 。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化与更新 。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 , 承,转,合 。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 。起始如春 , 承续似夏 , 转变若秋,合拢为冬 。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部依法从着这一节拍 , 无论岁岁枯荣与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生命百岁的漫漫人生 。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里 。这是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 。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 。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 。甚至我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 。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 。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 , 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 。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无比强大 。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 。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 。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以为全部发生了变化 。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 。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 。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 。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 。苦,原是生活中的蜜 。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 。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 。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 。你该怎么想?
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 。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 , 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 。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 。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 。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 。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煅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 。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
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 。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 。友人说“夏”的一章 , 极尽华丽之美 。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 。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太多自己的故事 。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 。音乐的最高境界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
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 。一手撑着滚爽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
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
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 。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 。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 。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 。但谁能像它这样 , 用一种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
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我要一连跨过眼前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与你相遇,我要一连跨过眼前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 , 再一次与你相遇,我精神的无上境界——苦夏!
[赏析]这篇散文以“苦”来概括“夏”的滋味 , 确也恰当,但如果仅仅停留于“苦”的层面上,那就平淡无奇了 。本文作者固然写到夏之苦,但更多的是写夏之乐趣,这些乐趣甚至包括“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等恐怖“事件” 。显然,这种快乐是短暂的,作者在以后的岁月里经历过无数的人生苦难,那才是真正的“苦夏”,可作者最终认识到,正是那样的“苦夏” , 锻造了自己生命的硬度和韧性 。品读这类句子“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你对生活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 。
4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 。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 , 所以,人也总是有快乐也有忧愁 。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 。但是,朋友 , 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痛苦将不再有 。
每个人的前面,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 。不是人人都能走到远方 , 因为总有人因为没倒掉鞋里的沙子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 。所以,主宰人的感受的并非快乐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
当生活的困扰袭来,请丢下负荷,仰头遥望明丽、湛蓝的天空,让温柔的蓝色映入心田 。就像儿时玩得疲倦了,找一块青青的软软的草地躺下,任阳光在脸上跳跃,让微风拂过没有褶皱的心 。
当层层的失意包围,请打开窗户,让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走进来 , 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气息中寻找一丝的宁静,就像儿时,拿起蒲公英的细须,鼓起两腮吹开一把又一把的小伞 , 带着惊喜闭上眼睛,许下一个心愿 。于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籍与欣喜 。
当无奈的惆怅涌来,请擦亮眼睛,看夕阳的沉落,听虫鸣鸟叫 。就像儿时在小院里听蛐蛐的叫声,抬头数天上闪烁的星星 。于是 , 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拥有的是一颗宁静的心 。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由衷的感叹:即使我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短暂 , 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 你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宁静能够驱散困惑 。是的,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 , 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 你便可以不断超越,不断自我挑战 。即使远方是永远的地方,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奇迹 。摘自《青年文摘》
赏析:
尘世浮华,人心浮躁,很多人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像无头苍蝇般到处乱撞 , 很难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因人心难以宁静,烦恼多了,快乐少了;伙伴多了,朋友少了;枯灯独坐者多了,闲庭信步者少了;萎靡颓废者多了,积极进取者少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好一个“宁静致远” 。是的,只有宁静,我们才会有开阔的胸襟,才会有挑战的勇气,才有可能迈向成功的顶峰 。让心宁静吧,你会变得更加美丽而有内涵 , 你会变得更加成熟而又稳重,你会和快乐结缘和成功握手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 也就守住了整个世界 。
经典美文摘抄及赏析【经典美文赏析_经典美文摘抄及赏析】摘抄加赏析(一):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 下方是海边的沙地,都种一望无边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逞浮豆氏纭罚?br />美文赏析
这幅画是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 。透过“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及“一望无边的的碧绿的西瓜”的景物描述烘托出一个英俊、活泼的少年闰土 。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 。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 , 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摘抄加赏析(二):
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
在绿树遮映的弘一法师骨塔下 , 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高耸的碑石上,“悲欣交集”四个红色耀眼的大字在萧瑟的松声中屹然不动,年复一年,它又在告诉人们些什么呢?这样密而不宣的内心轨迹 , 我是没有潜质揭示它的任何光片羽,也许你也不能――但我想起来了,那年大师正在书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携友而来――那是大师出道前认识的,也许有十几年不见面了 , 当满山门的弟子都期盼一次亲情上演时,大师却执意下令把她赶走 , 这一举动以前引来世人唏嘘不已 , 只有大师自己清楚,只有那“悲欣交集”能告诉我们一些只言片语 。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识组成,浮华的世界仿佛越来越模糊这一点,太多的外人期望,众目已待,太多的众望所归充实进我们的生命 , 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白,这样的空白太宽太大,如栖鸟飞过汪洋,使人言语起来陷入了犹豫,在夜阑时分清醒地想象,什么是你孩提时的憧憬和梦想,如今它们在你生命的哪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