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600字道德经读后感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 , 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 。《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 , 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 。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 , 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 。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 。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 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 , 更出色 。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 , 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 为而弗持 , 功成而弗居 。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 , 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 , 是一种修养 。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 。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会 , 《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永远学习,永远研究的经典之作 。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300字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内含祸的因素 。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能够互相转化的 , 在必须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 , 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此刻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 , 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
公元前520年 , 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 , 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 。王子朝杀悼王自立 。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 。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 。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 。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 , 由守礼转向反礼 。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之后,他西行去秦国 。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明白老子将远走隐去 , 便请老子留言 。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 。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 。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 , 之后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 。此刻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 , 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
《老子》一书 , 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 。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 , 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 。下方我们就透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 。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 。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 。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 。他在《周易》的基础上 , 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 。他说 , “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 , 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 。无 , 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 。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 。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
老子认为 , 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 , 各备其用 。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 。道的尊崇 , 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 。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 , 器成之 。”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 , 夫莫之爵 , 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 。”(《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 。因此 , 老子的天道自然观 , 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好处,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 。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 。之后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 。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 , 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 , 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 。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 。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 。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 。《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 。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 。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 。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 , “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 。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 。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 , 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 。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 。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 。“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 , 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 。“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 , 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 , 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 。“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 。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 , 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 。“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 。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 。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 。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 , 就可以称为公了 。“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 , 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 。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 。老子称为“反”或“复” 。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 。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 。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 , 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 , 以弱居之 。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 。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 。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 。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 。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 , 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四、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 。不同于儒家学派的观点 。《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 。慧智出 , 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 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 , 才有所谓“仁义” 。出现了聪明智慧 , 才有严重的虚伪 。家庭陷于纠纷 , 才有所谓孝慈 。国家陷于昏乱 , 才有所谓忠臣 。《老子》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但不是说老子视就反礼,因为礼有形式与内容两个层次,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即反对形式复杂的礼仪条规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 。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 , 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 。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废止文明和仁义 , 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 , 即没有邪恶 , 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 , 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 。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会哲学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 , 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 , 《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 。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 。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老子提倡“无为” , 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 。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 “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 , 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 。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状态 。“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 。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 。“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 。在政治上 , “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 。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 , 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 , 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 。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写读后感一般应做到三点:
1、要读懂原文的内容.“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因此,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读,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内容,才会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
2、写自己体会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叙述的内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体会最深的内容来写.体会不深,感想不丰富,读后感就写不成功.
道德经读后感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天尤 。”上善若水,当属人生的最高境界 。
水是无私奉献的 。古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哪里有水,哪里就会有生命,水作为生命之源,无私地像万物献出它晶莹的身躯,却不索取一分一毫 。当酷暑笼罩着大地万物,当连片的土地相继裂开,水幻化成另一种身姿,从天而降,化为甘霖,滋润着生灵 。
水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 。庄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 。”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纯洁;淡如涓涓细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一亩方塘,平静而清幽 。水,以其低身的姿态,穿行在崎岖的土地之间,从不与人争高下,只默默地,悠闲地开垦出生命之园,流出一曲又一曲的佳谣 。它没有虚名浮利,只懂得宁静致远,悠悠地流向远方 。
水有其宽广的胸襟 。因为宽容,才有了浩瀚无垠的大海;因为宽容,才有了那山林深处的溪流;因为宽容,才有了那波涛滚滚的江河 。包罗万象,影布水面 , 给日月星辰一个梦幻的世界 。河水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水不择优去劣 , 而是以有容乃大的胸怀 , 接受万物 , 洗净除尘 。
水是谦虚 , 虚怀若谷的 。水以其最低的姿态,穿行逶迤于土地山川之中,俯身亲吻着那一方土地 , 即使到最高处,也会找个罅隙纵身跳跃,然后摔个粉身碎骨,回到它赖以生存的寄居所,也就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瀑布 。水从不居高自傲,即使用它的身躯喂养了人们所需的大米,也默默地流淌着,教会稻谷即使丰硕也要垂下头颅,谦虚地饱含鲜食等待人们的丰割 , 才造就了人们的一日三餐 。
水,不仅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榜样 。人心亦如水,于淡泊以名志,宁静以致远的淡然中,陶醉于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里 , 漫步于水流低吟的闲情雅致中,临溪侧畔,静听流水哗啦 , 细思人生哲理 。
上善若水 , 以其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有容乃大,虚怀若谷的精神,诠释人生的品质,它将永远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难以迄及的高度 。
扩展
请问这是独一无二的吗
道德经读后感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 , 有圣人之象 。于是留老子于关内 , 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 , 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的确 , 《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 , 福兮祸之所伏” 。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 , 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 , 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 。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 。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 。也罢 , 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 。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 。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 , 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 夫唯不争 , 故天尤” 。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 。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 。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
优范文网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 。阴阳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 , 比如正与负,对与错 。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 。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 。“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 。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 。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 。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 。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 。然后又恢复正常 。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 。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 。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 , 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
读了《道德经》之后 , 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 , 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 。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 ,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 , 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 , 一分为二的看待 ,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 , 便是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 物欲则刚 。”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 物欲则刚 。”
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 。阴阳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 。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 。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 。“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而当黑将要超越白 , 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 。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 。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 。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 。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 。然后又恢复正常 。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 。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 。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 , 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 , 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久者 ,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 。不得不说 , 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 ,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 , 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 , “则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 物欲则刚 。”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_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
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 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应该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可以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通过一定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上面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的,可以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过气,非常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道.
读《道德经》读后感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 老子道德经_老子道德经是一本什么书?
- 老子的资料_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什么家?
- 老子的名言_老子关于诚信的名言
- 老人与海鸥读后感_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老人与海鸥》读后感400字
- 老人与海读后感_读《老人与海》读后感500字作文
- 老人与海英文读后感_老人与海读后感英文版
-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_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
- 老人与海 读后感_老人与海读后感10个字的。
- 羚羊木雕读后感_羚羊本雕渡桥读后感
- 羊皮卷读后感_读羊皮卷之二心得体会读后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