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兰纳传统傣医文化:延续贝叶文化之精粹,用传统傣医造福世人

远古傣族医药的神话传说,历经千年的锤炼,以及傣族先后辈的精心呵护,才将这象征着傣族文化代表的“遗物”完好的保留至今。为了让傣族先后辈的心血被更多人认可,也为了让傣医文化造福更多人,兰纳传统傣医文化诞生了!
西双版纳&兰纳传统傣医文化:延续贝叶文化之精粹,用传统傣医造福世人
文章插图

传统傣医文化以贝叶文化为载体,延续了贝叶文化中最古老、最核心的部分——贝叶经,作为傣族先辈最早总结出来的贝叶经,是整个傣族文化的根,更是传统傣医文化的“媒介生产者”。兰纳传统傣医文化将贝叶文化落于正门正中,刚置身门外,就能看着象征着傣族非遗文化的历史产物之一,让来访之人对傣医药文化有了第一印象。
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囊括了傣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内容,同样拥有着2500年历史,也就是从这时,傣医文化的记载开始了。傣族的贝叶文化与自然息息相关,西双版纳资源常年富有,傣民抄写佛经的贝叶便取自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贝叶棕。
贝叶经是用铁簪在贝叶棕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西双版纳傣民族的贝叶经大多是巴利文和傣文。古印度佛教的传入,贝叶文化也在傣族兴盛了起来,贝叶经被称之为“佛教熊猫”,它的由来是彰显古人智慧的结晶,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印度人就用贝树叶子书写东西,佛教徒们也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贝叶经由此而来。
贝叶经的制作工序特殊且古老,需要历经三大步骤,即取叶、制匣和刻写。
首先将贝叶树上的页片砍下,用锋利的刀将贝叶修割整齐,三至五片为一捆,放进加了酸角或柠檬锅中煮,促使贝叶表面上的皮脱落。耗时需要半天,直到贝叶变成淡绿白色,再用细沙子搓洗干净,然后将贝叶压平晒干,收起来让它通一段时间风。
其次是制匣,制匣有专用的两片木匣为标准,长约一市尺半、宽约四寸,木匣两端约半市尺处各钻一个小孔,把每片晒干压平的贝叶夹在两片木匣中间,两头再用绳子绑紧,沿小孔把贝叶戳个洞,穿上绳子,五百至六百片贝叶订为一匣。订好后需要用刀轻轻把贝叶匣修光滑,并用专制的墨线弓,按照刻写格式,把墨线轻轻打在贝叶上,留待以后刻写。
最后才是刻写,最初是用小尖刀刻写傣文,费时又费力,后来改为方便好用的铁簪子刻写。刻上字的贝叶,需要涂上植物果油掺锅底的黑烟,再用湿布擦拭,贝叶上的字迹才会清晰显现。刻写好的经书装订成册后,还需要在四边都涂上一层彩漆,抹上金粉,这便是为何贝叶经会给人一种精湛、古朴、大方、美观之感。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贝叶经,不易掉色,还可以防虫、防水、防变形,经久耐用,这也是贝叶经流传至今的关键所在。
西双版纳&兰纳传统傣医文化:延续贝叶文化之精粹,用传统傣医造福世人
文章插图

之所以说贝叶经是傣族文化的根,是由于大量的佛经故事、佛教经典、傣族民间故事、神话和传说,都记载在贝叶经里。传统傣医的历史在贝叶经中均有记载,傣族前辈文人们将积攒的智慧和医药理论经验记载于贝叶经上,一代接一代,创造了具有傣族文化象征的贝叶文化,充斥着智慧和心血。
贝叶文化是绿色文化的象征,万物皆有生存定律,人与自然想通,和谐相处才能利于双方。而傣医文化的流传同样依靠于自然,傣医药中让傣民为之自豪的白花臭牡丹、山黄鳝、定心藤等傣药材都是自然的馈赠,贝叶经源于自然和傣民的智慧,成就了傣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瑰宝,包括傣医文化。
西双版纳&兰纳传统傣医文化:延续贝叶文化之精粹,用传统傣医造福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