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霞”光初照——画家谢晓霞小记( 二 )


记得一位古代诗人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相信这是一条普遍的真理。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人的差距在业余”一样,我相信一个画家的画外之功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比绘画本身还要重要。
晓霞有时认同我的观点,有时也有不同看法。我觉得这很正常。一致的观点、共同的认识,才常常是错误的。世界丰富奇妙,人的想法怎么会毫无二致呢?我的有些看法,她持保留态度,也可能是因为年龄原因和经历不同造成的。她很真诚。比如我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对权力和金钱保持高度戒备,甚至充满敌意,要不然就会为之所“役”,甚至成为其“奴”。当今那种将书画与金钱划等号“书画家”,实际上是很可怜的。对这一点,晓霞很赞同,但她同时认为“画商”也活跃了艺术品市场。我知道我们说的是两回事。因为在我的观念之中,我始终认为艺术品和艺术品市场是两回事,一种是精神活动,一种是经济行为。我不反对经济行为,但我认为一个艺术家应该远离经济行为,画家和“画商”是完全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当然,这对于身处其中的一些书画家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现在流行的观点是书画按平尺定价,而书画的价位,也几乎就代表了书画家的价值和地位。这很荒唐。
我记起一位作家给我写过的两幅字,一幅是“游吟诗人偶有忧伤,但是他们无欲则刚”,一幅是“有位画家年已长,见了领导眼泪汪汪”。一位好友看了这两幅字后,认真地说:“把其中的‘领导’换成‘老板’,也是很合适的。现在有多少书画家在这两种东西面前摇尾乞怜啊。”这种情况实际上已经背离了艺术的本质,也腐蚀了一个个想成为艺术家的艺术追求者的良知,使他们丧失了基本的立场和判断力。你说可怜不可怜呢?
所以,我以为中国书画致敬传统,绝不仅仅是学习古人的笔墨功夫,沾染一点什么“古风”“古意”,更重要的是用心触摸那颗“古仁人之心”,感受古人的情趣、情志、情怀。这才是传统给我们的最大启迪。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技”到“艺”再到“道”的蜕变与升华。我们终其一生,可能只是在“技”的层面上徘徊,只是在由“技”到“艺”的途路上跋涉,永远难以抵达“道”的境界。但绝不能因为不能抵达,就放弃追求。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不论能走多远、登多高,都得始终遥望着那个方向,不可更移。这可能不是一个艺术问题,但它正是当代艺术面临的最大问题。
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晓霞打来电话,约我回莱芜时再跟她谈画。看来,我的这些有点尖刻、偏激的言辞,并没有让她感到不快,而是引起了她的一些思考,有话要对我说。其实,我哪里懂画,我只是想说,一个艺术家要把真诚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要真正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受任何外力外物的干扰、羁绊、腐蚀和伤害。
我觉得晓霞正是这样一个画家,或者说正在努力成为这样一个画家。世间所有的力量加在一起,能大得过真诚和内心的力量吗?我觉得不能。晓霞在这样一条艺术的道路上走下去,你说她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和境界呢?
现在,“霞”光初照,我已经在她的画作中读到了很多东西,很多与当今“俗世”不同的东西。其实这不是什么秘密,只要仔细看看、想想,我们都会读到。那么,闲话少说,还是让我们来读晓霞的画吧。并且,我们要把眼光放长,来追踪晓霞将来的艺术探索实践,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至更长更长的时间……
2021年11月8日于济南垂杨书院
书画家#“霞”光初照——画家谢晓霞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