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最重要的一个文化现象就是“士人”的兴起,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学术下移”促使士人阶层不断发展壮大 。一大批士人把握时机,奔走相告 , 掀起了一股思想浪潮 。本文我们将从敬、仁、让、忠、信五个方面来阐释春秋时期士人的道德标准 。
一、 万事基础敬,其本义是恭敬、端肃 。敬,肃也 。敬,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态度 。我们经常将“敬”与“恭”相联系 。正所谓“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 敬的对象十分广泛 , 尤其是在古代等级社会更看重敬,它与君臣关系、其他德目有着密切的联系 。
文章插图
纽带作用
古代是一个等级社会,最看重的就是尊卑观念 , 而敬,恰巧就是维系君臣良好关系的纽带 。“守官废命,不敬”、“敬所以承命也”、“受命不迁为敬”、“死不忘君,敬也”,在官位接受君命,从内心中崇敬君命 , 这些都是对君主的怀念 。
春秋时期的士人成为了春秋时期政治舞台的最耀眼的星,他们为一些有雄心大志的主公或出谋划策,或率军作战,或直言进谏,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敬”字 。敬,就是平衡双方关系的纽带 。
基础
仁义礼智信,这是我们常说的美好品德,而这些都是以敬为基础产生的 。敬,也是一种谨慎,是所有德目的情感内涵 。
“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认真、谨慎是敬的一大特点 。讲敬,就要有仁的标准 , 无敬就无仁 。“君子敬以直内 , 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 用严肃的态度表达内心的真诚,正当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一是内心,二是外在表现,敬通过义能够更好地表达 。
“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與也” 。敬,是礼的本质,人对于事物有敬畏之心 , 有敬的态度才会以礼相待,无敬难有礼 。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敬,是万事的基础,但它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它更是内心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内涵的支撑 。
灵魂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恭礼让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文章插图
我们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这可是一个谦恭礼让的好典范,在后世流传甚广,这个小故事已经成为教育孩子懂礼、懂谦让最好的事例了 。后世受此思想的影响出现了许多谦让的典范 。
例如著名的“六尺巷” 。当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一首诗使敬与让的精神得以更好的继承 。
在清朝时期的著名“六尺巷”受到了敬与让的感染,那么,春秋时期的敬、让精神也不会缺少 。敬是让的灵魂,有敬才会让 。
二、 人格情操让,是礼贤下士,是一种谦让、克制、不争不抢、尊敬、友善的态度 , 它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情操 。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都在广纳贤士,想要实现统一天下的霸业 , 于是便出现了“礼贤下士”的局面 。
文章插图
齐桓公在招纳贤士的时候有一个历史趣事 , 齐桓公召见一个叫稷的才子 , 一天去三次也没被允许见面 。跟随的人都劝齐桓公不要在去了,而齐桓公却说:“如果一个国君轻视其他国君 , 那他就会轻视他的臣民 。稷轻视所有有钱人都可以,但我又怎敢轻视其他国的国君呢” 。
齐桓公想要招揽稷这样的才子,才会去礼让他 。正是这一举动最终也打动了稷 。春秋时期的士人都希望碰到爱才、惜才的君主,所以齐桓公的举动赢得了才子的心,就像“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般 。
“卑让,德之基也” 。让,无论是君主、士人 , 还是普通人民都需要有的一种“精神” 。有“让”的精神才会更好的了解“仁” 。
“能以国让,仁孰大焉”,意思是能够把国家辞让给别人,还有比这更大的仁爱吗?让 , 能够赢得和谐,保护百姓生活的家园,维护国家安定 , 更可以宣扬谦让的精神 。
“利天下而弗利也 , 仁之至也”,利天下百姓而不是利自己,仁德就已经达到了 。我们所了解的禅让,并不是简单的传位,而是利于百姓幸福的一种行为 。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是一种人格的情操,这也应该是无数士人所追求的境界 。心中有让的精神才会真正懂仁的意义 。
三、 人格独立仁,其对象也十分广泛,是士人道德的源泉 。它可以引申为对亲人的“孝”、对朋友的“友爱”、对君主和国家的“忠”、对百姓的“仁爱”等 。
《说文》中说:“仁,亲也”,的确,拥有仁爱的人都会给人一种亲和力的感觉 , 同时有仁德的 显了独立人格精神的力量 。春秋时期的士人都以道德人格为最高追求 , 要达到这样的独立人格,就要履行众多的道德行为 。
而“幸灾 , 不仁”、“以怨报德,不仁”、“爱而不谋长,不仁也”这些都是不仁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涉及着没有同情心、怜悯心,缺少感激、尊敬,自私等 。正所谓“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不仁”,一个人如果缺乏了道德情感,那么他就难以产生道德行为 。
文章插图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如果仁德与生命发生了冲突,该怎么处理?”孔子严肃地回答:“真正的有志之士,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应该为了成全仁义,放弃生命” 。仁,最重要的就是行动,用行动践行内心的精神 。
仁,不只是停留在亲亲之爱上,更重要的是对国家之爱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仁爱亲人,再仁爱国家、百姓 , 才是士人最应该做的 。心中有仁,才会有忠 。
四、 公私分明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 。忠,是始终如一,竭尽全力的美德,是一种公私分明,也是一种道德规范、道德判断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象并非每个朝代都会有的,正所谓“机不可失 , 失不再来”大批文人志士都想要抓住机遇,建功立业 。
而在这个过程中,忠君、忠国、忠人民都是必不可少的 。有仁才有忠,人心中充满着仁爱,他才会切实地忠于自己的事业 。
文章插图
《说文》中:“忠,敬也,尽心曰忠”,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具体表现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有夷狄 , 不可弃也 。”平时无论是在家里 , 还是在工作岗位,都能竭尽全力,不懈?。?待人处事都能真诚相待,这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忠最好的践行方式 。
忠,社稷之固也 。无论何时何地,忠都是最重要的 。士人忠心无私地为为国家、百姓服务,国与民可以说是春秋时期萦绕在士人心头的情结,即使面对困难,也不应该抛弃国家、抛弃人民 。心中有忠义之情,便有信在支撑 。
五、 心中信念“欲信大义于天下” , 信是人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一种道德修养,更是国之瑰宝 。一个忠君报国、有仁有义、谦恭礼让、诚实守信的人会受到尊敬,受到重用,更会在史籍上留下光辉事迹 。君主要对臣民讲信,臣要对君、国、民讲信 , 相互立信 , 国将昌盛 。
我们一提起信 , 最先想到就是诚信 。《说文》曰:“信,诚也”,“瑞:以玉为信” , 诚信人的言语就像玉一般真实 。诚信,是每个人都必须的品质,也是每个人最容易丢掉的 。“信以守器”、“信以守礼”、“信以守物” 。毋忘立信 , 当必有成 。
文章插图
信与盟总是联系在一起,信也是一种盟约的精神,信要付出行动 。昔有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秦孝公不废徙木之约,这些典型事例都在像我们传递着信的精神 。
信,也是对故土的思念 。《左转》中记载着一个故事:钟仪在一场战役中被俘,他每天都会戴着楚国的帽子面向南而立,思念自己的祖国 。后来 , 晋景公请他弹琴,并亲自释放他回出国,为两国的和平相处出力 。
信的对象十分广泛 , 它也是治国的根基,有信的支撑,才会对国家、百姓尽心尽力 。维护百姓的共同利益 , 同时也是士人形成道德标准的基石 。
六、 结语“基础”打好后,人格情操、人格独立、公私分明、心中信念都步入了正轨 。以敬、信为主的道德情感和以让、仁、信为主的道德行为开始了统一 。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就是这样 。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并存,才是真正衡量春秋时期士人道德标准的“重要指标” 。
参考文献:
黄君良《春秋士人的道德情感—以敬、让、仁、忠、信五德为例》
陈乔见《春秋时代的伦理道德结构》
【敬 情操的意思是什么】《浅谈儒家的“信”与“忠”》
-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_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自 自 成语_自自()的成语
- 臧克家有的人_臧克家《有的人》读后感300字
- 臧克家 有的人_《有的人》 臧克家 原文二
- 臣打一成语_看图猜成语一方框里有个卧倒的臣字是什么
- 臃肿的意思_臃肿是什么意思
- 臃肿的反义词_轻盈的意思是什么,反义词是什么,近义词是什么
- 膨化食品品牌_小时候吃过的一种袋装的膨化食品,脆脆的,超市里...
- 膝盖上钉掌_膝盖上钉掌歇后语的下一句是什么
- 膜拜的意思_膜拜你 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