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简介_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的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 又字和仲 , 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 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 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 , 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 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 , 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
苏东坡简介 20字左右本    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所处时代:北宋
主要作品:《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主要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宋四家”之一

苏东坡简介_苏东坡简介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历代评价
赵祯: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
刘安世: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 , 才意高广 , 惟己之是信 。
黄庭坚:①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 ②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③真神仙中人 。 
苏辙:其于人 , 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患逵掠诟椅还似浜?。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苏轼的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 ,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 , 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
一、 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
二、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
三、 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
苏轼简介资料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 字子瞻,又字和仲 , 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 ,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 , 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 ,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 , 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
【苏东坡简介_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简介_苏东坡简介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苏轼一生酷爱交友,他曾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 。”在他的朋友当中 , 既有手握重权的王公大臣 , 也有不名一文的田野农夫 。不过 , 苏轼交往最多的还是那些学养丰厚的读书人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治臻于顶峰的时期,饱学之士比比皆是 , 酬酢歌筵之上,言谈谑笑之间,往往语露机锋,言含逸趣 。苏轼在与朋友们的交游中 , 其博学多闻的修养、诙谐善谑的个性展露无遗 。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大家,名列“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 。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幼子苏过曾对父亲的书法有这样的评论:
吾先君子,岂以书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以手 , 故不见其有刻画妩媚之态,而端平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 。少年喜二王书,晚乃喜颜平原,故时有二家风气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苏轼的资料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4]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 并称“苏辛” 。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 ,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 , 无往而不可 。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 , 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 , 实为历史的必然 。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 。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 , 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 , 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
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 。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
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 。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
苏东坡简介_苏东坡简介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道化童蒙
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 。 [52]  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 , 苏轼是倍受张道长喜欢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 。
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 , 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 。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 。在他被贬时 , 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 , 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 。
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 , 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 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
苏轼的简介 简短些?。。。。?/h3>苏轼的简介如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
苏东坡简介_苏东坡简介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苏轼趣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 。欧阳修亦十分赞赏 , 欲拔擢为第一 , 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 。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 。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 。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 。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 , 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 。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苏东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