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月光曲_简要的概括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贝多芬的月光曲简介《月光曲》指《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该乐曲一共分为三个乐章:
1、第一乐章 , 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 。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 , 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
2、第二乐章 , 小快板 , 降D大调 , 3/4拍子,三部曲式 。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 , 改变了传统钢琴奏鸣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 。
3、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 。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 。

贝多芬月光曲_简要的概括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月光曲》的创作背景: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题赠给他一八零一年时热情的对象:朱丽埃塔·圭恰迪尼的一首作品 , 但后来他为这段感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
贝多芬其余代表作品:
1、《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 , 又名《英雄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4年的交响曲,作品55号 。
2、《c小调第五交响曲》
《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
3、《d小调第九交响曲》
《d小调第九交响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作品第125号),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四乐章交响曲 。因其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 。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 , 后来成为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这部交响曲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 , 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光曲
关于贝多芬和月光曲的资料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和“月光曲” 。分为三个乐章 。为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1年 。
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 。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且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 ,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
贝多芬月光曲_简要的概括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乐曲第一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 。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 , 音区和节奏的变化 , 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 。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 。
第二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 。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三乐章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 。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光曲贝多芬的《月光曲》的由来是什么?贝多芬将“月光奏鸣曲”于1802年题献给贝多芬的学生裘莉塔·圭齐亚蒂(Giulietta Guicciardi),据说贝多芬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 。
但据称,题献给圭齐亚蒂其实并非贝多芬的原意,在该曲的创作过程中,贝多芬并未考虑到圭齐亚蒂 。在亚历山大·会德丰·泰勒(Alexander Wheelock Thayer)所撰的《贝多芬的一生》(Life of Beethoven)一书中表示 , 贝多芬原本要题献给圭齐亚蒂的作品是《C大调轮舞曲 作品51/2》(Rondo in G major, Op. 51, No. 2),但该作品由于某些原因已经题献给里奇洛乌斯基(Lichnovský)伯爵夫人 。贝多芬于是在出版的最后一刻撰文,将“月光奏鸣曲”改为题献给圭齐亚蒂 。
贝多芬月光曲_简要的概括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月光曲名字由来
该作品的首版被命名为“幻想曲式的奏鸣曲”,与贝多芬的前一首作品《降E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 作品27/1》采用相同的标题 。
而“月光”一名来源于音乐评论家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在1832年(贝多芬逝世5年后)撰写的一篇评论,他将该曲第一乐章的朦胧气氛与琉森湖夜晚的月色相比 。
在此后十年闲,德国与英国出版物普遍采用“月光奏鸣曲”作为该曲的标题 。该奏鸣曲在十九世纪后期便以此标题闻名于世 。
但许多批评家对于“月光”标题所表达的浪漫性质表示反对 。他们认为“月光”这一标题很荒诞 , 且会有将此作品误导成葬礼进行曲之嫌 。
据评论家费舍尔所说,“月光”这个标题极具误导性,并非贝多芬本意 。他更指出贝多芬在手稿上有对莫扎特《唐·乔望尼》的备注,其中点明唐璜杀人后的音乐也是升C小调 , 且与贝多芬作品的第一乐章有相近之处 。
亦有人称此乐曲表达了对裘莉塔·圭齐亚蒂的爱意,甚至称后者即是所谓“不朽的爱人” 。而其他批评家则表示接受“月光”这一称呼,认为这个名字令人回味,而且与该曲自身所表达的含义相符 。
后人根据“月光”的名字编纂出许多传说,其中一篇名为《月光曲》的文章被收录入中国大陆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本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光曲贝多芬记录《月光曲》时会怎么想?100字左右贝多芬回到旅店,他觉得刚刚面对着盲人兄妹弹奏的那首钢琴曲仿佛是注入了自己的灵魂一般,觉得自己仿佛面对着大海,听着海面上浪花拍打海滩的声音,望着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么美妙的琴声,也只有真正懂音乐的人领会,我一定要将这曲子记录下来,让世人都能听到,让他们也能去欣赏这种美的境界!
贝多芬的《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到外地演出,来到一个莱因河边的小镇上 。一天夜晚借着月光贝多芬外出散步,听到从一所简陋的屋子里传出断断续续的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
贝多芬于是走近屋子,听到兄妹俩的谈话,得知妹妹非常喜欢他的音乐却无力支付票价,只能从别人那儿听来自己练习 。
贝多芬于是走进屋子,为姑娘亲自弹奏了方才所听到的自己的那一首曲子 , 姑娘欣喜不已,贝多芬于是借着窗外的月光,即兴创作了一首,三人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脑中跟随着音乐节奏不断变幻着各种画面 。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醒过神来时 , 贝多芬已离开屋子回到住处 , 将方才所弹的曲子记录下来,这便是被后人称颂的《月光曲》
贝多芬月光曲_简要的概括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月光曲》为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所创作,作于1801年 。共分为三个乐章 。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 。
第二乐章,小快板 , 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 , 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 , 改变了传统钢琴奏鸣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 , 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 , 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 。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欣赏了贝多芬的月光曲的感受欣赏了贝多芬的月光曲的感受是,这段乐曲有着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 。
贝多芬的月光曲一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 。
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 , 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 , 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
贝多芬月光曲_简要的概括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文章插图
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 , 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 。直到全曲结束之前 , 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 。简要的概括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静静的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来到一所茅屋旁,被穷兄妹俩的的对话所感动了.贝多芬决定谈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盲姑娘猜测他是贝多芬,可贝多芬没有回答,而是在弹了一首曲子给兄妹俩听.他们听得入神,但贝多芬却离开茅屋,回到客店,记录了(月光曲).
【贝多芬月光曲_简要的概括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参考资料: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