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杀猪图片_农村过年是怎样杀猪的

农村过年杀猪的真实照片,看完后有多少人想回家过年的

过年杀猪图片_农村过年是怎样杀猪的

文章插图
这位知友 , 请百度一下你的题目,就会看到农村过年杀猪的真实照片多幅,杀猪宰羊过大年!过年杀猪还是杀驴【过年杀猪图片_农村过年是怎样杀猪的】这是整人脑筋急转弯儿呀 。不过我有办法哦, ,  说杀猪,答案就是驴也是这么想的 。那么请问你是怎么知道驴是这么想的呢?其实是你自己这么想的吧 , O(∩_∩)O哈哈~,也就是说 说答案的人是驴咯!
同样 , 说杀驴,答案就会说猪也是这么想的,其实这是出题人的想法 , 怎么追加到猪身上呢?也就是说自己使猪( ⊙ o ⊙ )?。?
过年为什么要杀猪杀年猪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年俗 。
杀年猪是为过年做准备 , 所以大部分肉是按血脖、里脊、硬肋、后秋等部分分解成块,和灌制的血肠、粉肠等一起,放进大缸里冷冻贮藏备用 。由于中国民间有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动刀剪的习俗,一般在除夕前就把这几天要用的肉料按用途切好剁好,放在缸内的盆碗里,至用时拿来“缓”(解冻融化)一下就可以加工了 。
快到过年的时候,邀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吃饭,而菜的主要内容就是猪肉,如:炒猪肝、烧血旺、回锅肉、红烧肉等等 。这种聚会叫做吃“刨猪汤” 。 
过年杀猪图片_农村过年是怎样杀猪的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习俗的由来:
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头野菜什么的 。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猪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 , 杀猪割年肉 。” 。
同时,由于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 , 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 。
因此,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 。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猪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割年肉过年为什么要杀猪?
过年杀猪图片_农村过年是怎样杀猪的

文章插图
在乡下,直到今天许多地方还有养“过年猪”的习俗 。临近春节,杀一头肥猪,既能体现节日的喜庆,也供招待客人之用 。其实在西汉,皇宫里也有养猪的习惯,而且那些猪就圈养在贵族们的起居间附近 。这一点,虽然史书没有正面记载,但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事例看出 。
其一,西汉昭帝去世,昭帝无子,大臣们议立汉武帝孙子刘贺 。但刘贺腐化无耻,结果宫室周围发生了大量不祥事件,其中就有“厕中豕群出,坏大官灶” 。
另一个例子更明显 。汉景帝时期,窦太后喜欢黄老之术 。一日,她召来博士辕固生,让他谈谈《老子》 。辕固生直接说:“《老子》只不过讲了些理身管家的家庭琐事罢了 。”窦太后听罢勃然大怒,她看作宝贝的经典著作,竟然被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儒生贬得一文不值 。于是她将辕固生大骂一顿 。骂毕,老人家似乎还不解气,突然心生怪念头,命令辕固生跳进猪圈里刺猪 。在讲经论道的地方让人刺猪,显然,西汉皇室圈养的生猪应该离宫苑不远 。
结果,窦太后的行为,急坏了旁边的汉景帝 。于是景帝偷偷让人递给辕固生一把锋利的刀剑 。辕固生豁出去了,跳进猪圈,闭上眼狠狠刺去,那头肥猪应声而倒 。
西汉皇宫里之所以养猪,首先,当然是为皇室成员提供鲜美的肉品 。其次,为贵族们祭祀祖先、社稷提供物品 。因为在古代,不论是以“牛、羊、猪”为供品的“太牢”,还是以“羊、猪”为供品的“少牢”,都少不了猪 。而在皇室周围养猪,无疑便于就地取材 。
另外在汉代,猎猪也是贵族们的游乐节目之一 。《汉书?司马相如传》记:“是时天子方好自击熊彘(彘即猪) 。”《汉书?霍光金日?传》也说,昌邑王“驾法驾,皮轩鸾旗,驱驰北宫、桂宫,弄彘斗虎” 。都是关于皇室、贵族在附近猎猪游玩的记载 。
因此,西汉皇室不仅有圈养家猪的习惯,还在专门的场所大规模放牧,以便为贵族们打猎、游戏提供“玩物” 。这个时期,皇室大规模放养的猪主要在大型皇家游园上林苑中,所谓“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 。直到东汉,国都已经东迁洛阳,但上林苑还有大批牧猪的记载 。例如,为我们留下“举案齐眉”典故的书生梁鸿,勤学好问,但太学“毕业”后不愿仕进,“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放牧猪群悠然自乐,让人大为感叹 。
聊骚、开车、福利,超污的一姐这儿都有!微信搜“姿势情报局一姐”关注上车,太纯洁的,不要来!
过年杀猪图片_农村过年是怎样杀猪的

文章插图
为什么很多地方过年都要杀猪?过年杀猪是一种习俗 。杀年猪,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两三千年前,生活在黑龙江和松花江上的原始部落就已有有非常发达的养猪业 。“杀猪”的习俗主要是在农村 。
过年杀猪图片_农村过年是怎样杀猪的

文章插图

俗话说:年猪叫,年快到 。可以看出,许多农民将把杀猪视为年底的最后一件事 。由于这一习俗的不断发展,它在临安的许多山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 。例如,在一些村庄,人们有在杀猪后第一时间祭拜灶神的习俗,希望这六种动物在来年繁荣昌盛 , 粮食丰收 。在这些地方 , 杀猪后,猪头和猪尾会放在一起,寓意有头有尾,更多的是寄望生活衣食无忧 。
杀年猪的过年习俗 过完腊月二十三日小年之后,便拉开了节前准备的序幕,从这—天起,就意味着进入过年的阶段了 。过小年的主要活动是辞灶,也叫祭灶 。祀灶原是古代五祀之一,时在夏天 。相传汉代阴子方腊日见灶神 , 祭以黄羊 。因成巨富 。因而把祀灶口改在腊月,唐宋时定在腊月二十四日 。到了明代,祀灶日改成“军三民四”或“官三民四”.就是说军队和官府二十三日祭灶,平民百姓二十四祭灶 。当时荣成地界驻军很多,除两卫两所外,县地大都是卫所的屯田,许是受到驻军的影响 , 荣成的祭灶日定在腊月二十二 。
灶王,又称灶君、灶土老爷,据传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察善恶的神,就本质而言,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户的奸细、坐探,从年首到岁末.始终守在各家各户,监视这家人的一言一行,到了腊月二十三日便升天向玉皇密报,报告这家人的善恶 。而玉皇大帝呢,则偏听偏信,根据灶王的密报 , 把这一家在新一年中应行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王带回 。因此,人们既敬畏灶王是“一家之主”、“东厨司命”,又有点瞧他不起,甚至捉弄他,这点在祭灶仪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
祭灶之前 , 要请一张新“灶马”,荣成俗称“灶马头”,实际上是一种木刻印刷的年历 。“灶马”除印有灶王神像外,还印有一年的日历 。日历的内容,随历法的不断完善而有所增删 。
祭灶前,先用白泥浆把锅灶粉刷一遍,意思是给“灶王老爷”洗洗脸,修修面,免得他埋里埋汰的 。吃过晚饭后,在灶前摆好供品——米饭、饺子、酒菜等,但麦芽制成的糖瓜和秫面制成的黏糕是必不可缺的,有的家还放上一碗用地瓜拌好的酒糟 。吃了糖瓜嘴甜,见了玉皇大帝净拣好听的话说 。至于黏糕和酒糟则是为那些不受贿赂的灶王准备,把嘴给粘住 , 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嘴 。吃了酒糟的灶土,醉得东倒西歪,昏昏欲睡,哪有心思告密呢?供品摆好后 , 一家人跪在灶前,焚香叩拜,并将旧“灶马”取下,用“格登棒棒”(即高粱秸)把灶马夹好,在香火中焚化,灶王老爷也就骑马上天了 。此时,男主人一边烧一边祈祷:“上天言古庆 , 下界保平安 。”
旧灶王升天,新灶王便鸠占鹊巢,升为“一家之主”,贴在旧灶土的位置卜 。荣成灶王的位置,一般贴在正面东锅台上方的墙上,也有贴在东里房西山墙上 , 少数人家的“灶马”两旁贴副对联:“上天言好事 , 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 。更多的人家对灶王采取实用态度,除过小年外,平日并不恭敬,“灶马头”实际只起到日历的作用 。
辞灶以后,诸神上天,百无禁忌 , 长期被各种礼仪、禁忌压抑的人们,突然被解放了,便“肆无忌惮”地准备过年 。杀猪宰羊、搬物动土,全不受礼仪和禁忌的束缚,完全自己说了算,大概这也是一种宣泄吧 。腊月二十八日 , 家家户户蒸供品 , 荣成俗称蒸供儿 。供品的种类很多,包括家堂供儿、天地供儿等等,而且大小不一 。最大的,当属家堂供的饽饽,底部直径起码一尺,高六至七寸 , 顶部三开,插枣,每个少说也在五斤左右 , 俗称枣饽饽 。少数买不起枣的人家,可以蒸光头饽饽,蒸熟后在顶上打个红点儿,俗称点饽饽点儿,以示鲜亮 , 但大小同枣饽饽一样,数量也都是十个 。这样大的饽饽,光用头罗面蒸,连富户人家也蒸不起 。过去 , 农民全年的使费 , 主要靠卖小麦和花生,所以蒸大饽饽只好偷工减料 。发面时,头罗面二罗面同时发 。做饽饽时,先把发好的二罗面团成团儿,在外面裹上一层头罗面 , 顶部厚些,底部薄些,因为摆供品时 , 都是底部朝下,第四个虽然朝上 , 但又被第五个底部遮住,没人看得见 , 不过,饽饽蒸得太好,顶部笑得露出黑面,人们也见怪不怪,家家如此,谁也不笑话谁 。天地供儿小 , 比拳头大点,俗称小枣饽饽 , 因为个头小,全用头罗面 。年糕蒸成板状 , 俗称板糕 , 有插枣的,有不插枣的,在糕面上点红饽饽点儿,鲜亮、美观 。当供品的,切成大小一致的方状两块,摞在一起,,家堂供儿个头大,蒸时加屉,烧火计时用香 。一炷香?。拟恼羰?。
蒸供儿最忙,劳动强度大,特别揉面更累 。邻舍间的主妇们乐于互助,谁家面先开,先帮谁家 。甚至孩子和老人也排上用场——插枣儿;供儿蒸好后,邻舍间相互看供儿笑得好不好 , 如果是新媳妇做的供儿,笑得又好,人们不约而同夸她手巧,新媳妇会美得合小拢嘴儿 。
供儿蒸好后 , 先放在盘子上、簸箕里,待凉透了,再拾到柳条笸箩里,上面盖好红包袱,以待过年祭神用 。如果凉不透.饽饽之间会粘皮 , 不美观 。腊月三十包括小尽二十九,荣成习惯地称为大年三十 。这一天最忙,主要活动有:
贴对子 荣成俗称贴春联为贴对子,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贴对子与贴春联略有差异 。贴对子是在清晨,做妈妈的把新衣新帽准备好,放在子女枕边,子女醒后,穿戴一新,端着糨糊盆同父亲一起敞开大门 , 先放鞭炮,轰走晦气和贫穷,后贴对子 。“对子”的内容有强烈的时代感 。清代多用“一元复始,万象回春”、“向阳门第春常在,富贵人家庆有余”之类,连袁世凯当政时,也“国徽翻五色 , 民帜定八方” 。建国后 , “对子”的内容,多为歌颂党的恩情,如“春风绿万里,党恩泽九州”,“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 。“对子”之所以贴得早,与“年”有直接关系 。传说“年”是个凶残的妖怪 , 每年除夕都要吃人害命 。有一天,它刚到一个村庄,准备行凶,忽听“叭”的一声脆响,“年”以为是炸它的,拔腿便跑 。其实 , 那是村里人赛牛鞭的 。“年”喘息未定.跑到另一个村门,突然眼前红光一闪,向它打来,吓得它抱头鼠窜 , 这次是个闺女晒红袄,恰巧抡在“年”的眼前,从此人们知道“年”怕响怕红,就发明了鞭炮和春联,“年”再也不敢进村伤害人了 。但荣成贴“对子”,和催债讨债有直接关系 。过去 , 贫苦人家遇有红白喜事或灾病,往往向有钱人家借债 。年终岁末,债主清理债务 , 就派人到各借债人家里讨债,踏进腊月门,讨债逼得更紧,无法还债的借债人便躲,只要躲到大年三十,门上对子一贴,讨债人看见对子扭头便走 , 借债人可以安稳地过年 。正是这个道理,荣成的对子都是一大早便贴好 。民国年间章村一位老人更绝,他因还不起债,“过小年”那天贴对子:“刀枪剑戟来要账,针尖削铁不能还” , 横批:“来年论计” 。然后把门一锁躲债去了,不到过年不回家,债主们无可奈何 。
春联不同,可以等吃完早饭再贴,大年三十早饭,崖头以南吃烫面包子 , 菜很讲究 , 褶儿细密,非常漂亮,不次于城市里的三鲜蒸饺,取其平安富足之意 。崖头北喝面条,谓之钱串,预示来年钱财滚滚而来,必须提前准备穿钱的绳子 。
早饭过后,家长们忙着敬神的事务,子女们则在家里贴春联,如迎面墙贴“抬头见喜”,箱柜贴“招财进宝”,米囤贴“五谷丰登” , 畜栏贴“六畜兴旺”、“骡马成群”等等 。“福”字不仅贴在门纂上 , 而且到处可贴,并且故意将“福”字倒贴,谓之“福到了” 。至于小姑娘们则贴窗花,什么盛虫(小龙)啦,合和二仙啦,年年有余、喜上眉梢啦,尽其所能,花样不断翻新 。若家中成年死者不满三周年 , 不贴红纸对子,如贴应用素纸 。贴春联的习俗不仅延续到今天,内容也有所增加 。从抗日战争时间起,荣成百姓出于对保家卫国的军人及为国捐躯的烈士家属的尊敬,每逢大年三十都敲锣扑鼓地给烈军属贴春联,挂红灯 , 挂光荣牌 , 以示崇敬和慰问 。从前农业生产到了月日便地了场光,进入农闲时期,荣成百姓也从这天起吃两顿饭,晚饭叫“两顿夜饭”,时间在3点半到4点之间 。年三十的晚饭 , 便叫“年夜饭” 。荣成年夜饭很讲究,酒菜丰盛 。不同的是富庶人家质量好些,贫苦人家质量差些,但必须满盘子满碗 , 数量以双数为吉利,而且各有名称:四个菜叫“四季发财”,六个菜叫“六六大顺”,八个菜叫“四平八稳”,反正都是吉利词儿 。年夜饭有个规矩,—律不招待客人,也不邀请客人,吃饭时邻舍间也不串门,只有—家人坐在热炕头上,吃团圆饭,喝团圆酒 。主食是大米干饭,没煮熟之前,舀出部分留待发纸用,然后煮熟自食 。凡是年饭,包括早晨的包子、晚上的干米、初一的饺子都要多做,全家人吃饱吃好还有剩余 。剩饭一定存放在粮囤里,盖上红色包袱,寓意“年年顿顿有富余” 。
吃完年夜饭,主妇们忙着包发纸的饺子,男主人便领着孩子 , 端着香纸供品盘子,扛着木锨,提着灰篓子,到场院祭场 。祭场时,先焚香纸 。酹酒叩拜 。拜毕,男主人用木锨铲草木灰,在场院上撒上圆圈 , 圈内十字交义,在十字中心点上放上撮粮食,谓之“打粮囤” 。圆圈旁边用灰撒成梯状,谓之粮梯 。意思是粮圈太满太高 , 只有踏着梯子才能够得着 。粮囤扑好后,再焚烧纸燃放鞭炮,磕头叩拜 。祭场回来,又在各自的门前撒一粮囤 , 放上五谷,预示来年五谷丰登 。走进街门顺手将早已准备的桃木棍横挡在门槛前,叫“挡门棍” , 挡住财宝,防止外流,同时又能阻挡厄运进门 。放下香纸盘子、木锨、灰篓 。男主人便将一种纸制的几何形、长条刻纸品,插在自己的屋檐下 , 荣成土话叫“吊贯” 。挂上“吊贯”,等于宣布过年正式开始 。因为挂上“吊贯”后,除寝膳事务外,禁止一切劳务活动 , 并有诸多禁忌,如不耕不织,不浆不洗(指衣服),不缝不补,不罗(雀)小捕(鱼) , 不推(磨)小捣(碓),不搂(草)不挑(水) 。不锄(草)不扫,不泼(水)不掏(灰),禁说不吉利的话 。也叫请神灵,实际是一种祖先崇拜 。吃完年夜饭、祭完场之后 , 天擦黑儿,男主人领着儿子,端着香纸盘子和供品,提着灯笼,到祖墓请祖先回家过年 。首先摆好供品,提上灯笼,按世次高低,绕每座坟转一圈 。荣成称奶奶为婆 , 转时嘴里要虔诚地念叨:“请老爷老婆回家过年,请老爷老婆回家过年……”每座坟都照完,收拾起香纸盘子和供品 , 提灯前面引路,路上仍要念叨,直到把“老爷老婆”引导到摆供桌那个屋,俗称伺候神主的家,才停止念叨,禀告“老爷老婆”到家了 。然后,将灯笼别在供桌左手桌面上,男主人先把神主套揭下,古代叫启椟 , 再点烛上香,焚纸叩头 。这套程序完成后,方能将引路的灯笼熄灭移开 。请神之前 , 家庭成员及供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人不团圆,财不完整,这也是年夜饭必须全家人一起吃、不招待外人的理由 。此后,供桌上的烛火常明,香火缭绕,每日三时烧纸叩拜祖先 , 香台前的纸灰不能扫掉 。同时,神灵请来 , 后辈必须严守规矩,供桌两旁座位,任何人不得擅坐,免得和祖先争位 。不得吵嘴骂阵,以免惊动祖先 , 或对祖先不敬 。不得把自己喝剩的水泼在地上,混淆浇奠 。祭神时不得大声呼唤小孩的名字,以免门外的野鬼游魂听到而索命,使小孩不好养 。
神主牌位只祀太、高、曾、祖、父五世 , 太祖以下者入家谱,悬挂祭祀 。逝世未满三周年者,不能当神供奉,因此不入家堂,而是单独设供桌供奉,供品可以比家堂简略些 。除夕晚上,发纸、迎则财神、辞岁,都在半夜子时进行 , 兴许这就是守岁的由来吧 。发纸,在天地桌前进行、除夕白天,在庭院正南方位设天地供桌,为走路方便 , 天地桌一般用六仙桌或饭桌,供品不如神主桌兴盛、齐全,供牌上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君之神位” , 祭祀时间在晚饭前 。祭祀时焚香酹酒,磕头跪拜,祈求天地老爷保佑 。最后,烧道黄表才能起来,说是“送钱粮” 。此神也许是玉皇大帝,要不,普通百姓为什么要给它纳“皇粮国税”呢?这叫祭天地 。
请神回来以后,全家围坐在热炕上 , 开始守岁 。过去年岁,一般都通宵达旦 , 彻夜不眠 。到了半夜子时,各家各户在天地桌上摆好供品:饽饽、水饺、米饭、酒、菜等等 。家长带领全家人焚香烧纸 , 鸣放鞭炮,先叩拜天地神,再按顺序叩拜门神、灶神、家堂,最后祭祖 , 在进行这些仪式的同时,家庭主妇将一棵白菜拦腰切开,口中念道:“切白菜,(家)发得快!” 切完白菜,接着切开一个方瓜,念道:“切方瓜 , 打的粮食触(荣成方言念“促”)屋笆!”谓之“借口彩” 。发纸的饺子,煮时要烧苞米或谷秸 , 发时口中念念有词:“烧得壮 , 庄稼人丁都兴旺 。”日广过得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发纸时,语言要谨慎,严禁不吉利之词,对儿童及刚过门的媳妇,家长再三叮咛 。发纸后到家堂祭祖 , 祭祖起来 , 顺手将预先放在供桌旁边的升拿走 。端上香盘子,按“灶马头”所示当年财神所处方位,到村外焚香叩拜 。然后顺手摸起一块石头(不一定是石头,凡是手最先触到的硬物 , 如泥块、柴棒等,摸到什么拿什么),轻轻放进升里,扭头回家,路上严禁说话 。回家以后,将升放在供桌下面,升上盖以红布 。有些地方在家里专设财神供桌,悬挂财神像,摆下供品,焚香祭祀 。这叫“迎财神” 。财神要比祖先祭祀的时间长,从迎财神起,到正月十六日大祭一番 , 才能将升从供桌下拿出来 。因为“十五”已过,百事俱兴,财神也就负起责任,保证一家财运亨通 。
当男人迎财神的时候 , 主妇在家里包饺子、煮饺子 。过去 , 辞岁饺子和初一的饺子,要包成元宝形,俗话叫“元宝馉扎” 。即将捏好的饺子 , 两角交替捏在一起 。迎完财神后,全家围坐一起,吃辞岁饺子,也叫辞年饭 。农业合作化以后,这些习俗逐渐消失,守岁也流入形式 , 一般是全家人坐在一起,象征性地摆摆样子,既不发纸,也不迎财神 , 便各自安寝 。这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 加上电视机的普及,电视节目的新颖、吸引力强 , 守岁、辞岁饺子重新兴旺起来 。看完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已是深夜一二点钟,老年人和孩子们兴许睡了,青年人哪有心思睡觉?发纸被鸣鞭炮所代替,从半夜12点,一直放到大年初一早晨,而且鞭炮越来越大,越来越响 。
过年杀猪图片_农村过年是怎样杀猪的

文章插图
农村过年是怎样杀猪的农村过年杀猪的方法是:
先在院中横放一张杀猪板凳儿,一人拧猪耳朵,一人抓猪身毛,并用膝盖抵?。?一人捉猪尾巴 , 把猪横着压在板凳儿上后,操刀的人对着猪喉部位的动脉血管一刀下去,如果没能一刀杀死,则不能马上抽刀 , 须在杀口内改换方向,多杀两刀,倘若抽刀后 , 猪还没死,此时就需要用到木棍或铁棍当头一棒了 。